陳廣金
(寧夏圖書館,寧夏 銀川 750011)
地方文獻其含義有廣狹之分,廣義地方文獻是指記錄某一地方知識的一切載體以及某一地區出版物,它包括一個地方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風俗、特產、人物、名勝古跡等,是了解與研究地方狀況的重要文獻依據。而狹義地方文獻則是指記錄某一地區的圖書資料。寧夏回族自治區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其少數民族主要為回族,占總人口的35.04%,由此可見,回族在寧夏地區少數民族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因其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故寧夏地區所形成的回族文獻和伊斯蘭教文獻是寧夏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文獻入藏的重點對象。同時,寧夏首府銀川市又是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1227年)立國之所在,西夏王朝雖建國不足200年,但其獨創的西夏文字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為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而又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其所遺存的西夏文物及由此形成的西夏文獻也是寧夏圖書館地方文獻入藏的重點所在。此外,凡寧夏版書刊(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以及寧夏人士著述的文獻也統歸為寧夏地區地方文獻,這里面包括內容不曾涉獵寧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及歷史為內容的文獻。我們姑且稱之為廣義寧夏地方文獻范疇,這其中與回族、伊斯蘭教文獻和西夏文獻又有交叉關系。
寧夏圖書館將寧夏地方文獻作為本館采集重點對象始于20世紀,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組建專藏,20世紀80年代末,為了明確本館書刊采購的文獻類型級次,制定了《寧夏圖書館書刊采購工作原則規定》,除了將古籍線裝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舊書刊以及特藏等作為專門級收藏,還規定了完備級、研究級和一般級收藏3個級次[1]。并將完備級界定為“系統地、全面地、盡可能無缺漏地入藏”;研究級界定為“以能保障并支持科學研究的實際需求為原則”[2]。其中將寧夏地方文獻、寧夏版本書刊資料等確定為完備級收藏對象,同時將回族文獻和伊斯蘭教文獻列為重點完備級文獻收藏對象。截至目前,寧夏圖書館地方文獻館藏量已過1萬種,3萬余冊。以下筆者從寧夏地方文獻(包含西夏文獻)、回族和伊斯蘭教文獻、寧夏地方版書刊(以下簡稱“寧版書刊”)以及寧夏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等方面進行分析。
文中的地方文獻專指狹義的寧夏地方文獻,意即專指以記述寧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內容的文獻,包括西夏文獻。從文獻類型上劃分,圖書與報刊是本館寧夏地方文獻的主體,截至目前,僅圖書入藏已過5 000種,其中社科類圖書入藏率較高,絕大部分方志均有收藏,但內部出版物以及自然科學圖書入藏不盡如人意。
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之一,加之其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故回族和伊斯蘭教文獻采集相當困難。盡管本館在當初規劃藏書結構時,將其確定為完備級收藏,但要實現該目標難度極大。尤其是外文文獻,本館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有所涉獵,中文文獻有將近40種回族和伊斯蘭教經典著作入藏,但缺口依然很大。雖然近幾年本館加大了此類文獻的采集力度,尤其是外文圖書藏量加大,但不要說距離完備級入藏水平差距大,就連符合研究級入藏水平尚有不小差距。截至目前,本館回族和伊斯蘭教文獻館藏1 800余種,近6 000冊。
寧夏地方版書刊其出版形式上分為正式出版物與非正式出版物,寧版圖書其實大部分為非寧夏地方文獻,只是具備了“寧夏版”的特征,可稱之為廣義的寧夏地方文獻范疇,而寧版報刊其內容上多具有寧夏地方文獻的特征。寧版書刊的采集入藏一直以來都是本館藏書建設的重點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組建了寧版書刊專藏。文獻獲得主要是呈繳本,另有部分訂購所得。其中寧版圖書約有超過5 000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版,報紙20余種,期刊近130種。
分析梳理寧夏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作為一個省級公共圖書館而言,雖有一定規模與藏量,且已逐漸形成了體系化,甚至有些專藏領域的文獻入藏也已形成特色與優勢,但在資源建設之路上前行得并不順暢,出現的困難與面臨的問題依然多多。
以狹義所指的寧夏地方文獻為例,除社科類及其所含方志圖書入藏量較高外,自然科學類圖書缺藏率超過了三成。地方版書刊也尚未達到研究級入藏水平,尤其是“文革”時期的寧版書刊,缺藏量更高。而館藏回族和伊斯蘭教文獻,其圖書部分缺藏率超過一半以上,期刊部分更是高達2/3。另外,本地生成的內部資料諸如本地編輯印刷的材料、各種交換材料、各級機構資料、會議資料、檔案文件以及圖片照片、手稿、音視頻文件等,因無標準書目可查,預估漏藏量難以計數。造成以上局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本館過去比較注重國家級出版物、輕視地方出版物,而在寧版書刊采集中,又重正式出版物、輕非正式出版物。此種情況與作為省級公共圖書館,在擔當本地區文獻保障能力需求上極不相稱。
寧夏地區的寧版書刊呈繳本制度始于1986年,雖說對出版機構作出了明確規定,但在實際執行起來并不順利,拒繳與漏繳情況并不鮮見。加之出版業近年來體制改革,出版圖書形式多樣,同時,又由于本館人力不足,給圖書征集工作帶來不小的困難。其實,呈繳本制度在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中都執行得不理想。根據調查,呈繳率超過20%的圖書館為數不多,相當數量的省級圖書館繳送率基本為零[4]。
受限于人力與資金,本館館藏紙質地方文獻的數字加工進展并不如意。近幾年本館地方文獻數字資源建設主要集中在音視頻制作上,譬如回族傳統音樂“山花兒”、回族傳統美術、回族民俗以及西夏王朝遺存的宗教古跡等,但紙質的地方文獻數字加工進展遲緩,回族和伊斯蘭教文獻圖書轉化為電子版的約有1 300冊,占到回族暨伊斯蘭教文獻圖書總量藏的1/4,期刊只加工了《回族研究》1種,西夏文獻與其他的寧夏地方文獻還未全面展開,這與讀者對網絡數字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差距不小。
由于體制與機制的制約,一個地區性質不同的圖書館歸屬于不同的行業領域,高校圖書館歸口教育部門管理,各級公共圖書館歸口不同級別的文化部門,而科研部門的圖書館又歸口不同科研性質的行業與部門,甚至就連不同級別的公共圖書館,又由于財政資金支付層級不同,在圖書采購與資源建設中也很難做到共建共享。這一方面由于圖書的重復采購造成資源不必要浪費,另一方面又不能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此種現象,不僅民族地區圖書館界普遍存在,想必全國也是何其相似。
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是其本質屬性,公益單位的資金投入至少在眼下我國民族地區尚需完全依賴于國家,主要是地方財政的支持。從寧夏地區來看,在國家倡導文化自信大背景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氛圍日益濃厚,圖書館事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另一方面,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寧夏地區對公共圖書館財政資金總量投入依然不足。以近幾年為例,自治區對寧夏圖書館年財政撥款總額一直徘徊在3 000萬元左右。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組織開展的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對一級圖書館的年財政撥款有明確要求,西部地區為4 000萬元,二級圖書館為3 000萬元,寧夏圖書館剛剛達到二級圖書館水平。因此,寧夏圖書館要實現跨越發展,就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使地方各級領導充分意識到公共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借鑒發達地區經驗,在國家層面《公共圖書館法》的法律政策支持下,適時頒行地方性的公共圖書館管理條例或辦法,明確規定圖書館的經費保障,對文獻購置費作出剛性要求,以地方法規的形式確立圖書館經費財政預算體系。同時,進一步完善文獻采購中的政府采購制度,保證文獻采購經費專款專用[5]。此外,文化、新聞出版等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合作與協調協作,敦促相關單位嚴格執行呈繳本制度,制定獎罰細則,以法規與制度約束各相關部門,切實重視文獻資源建設,確保地方文獻收繳率。
綜上所述,寧夏地區文獻在藏書組織上基本分為寧夏地方文獻(含西夏文獻)、回族暨伊斯蘭教文獻與寧版書刊3個專藏系列,且三者在文獻內容上存有交叉。今后在入藏結構上對不同文種、不同文獻類型規定不同等級標準。具體而言,屬于狹義的地方文獻,包括回族暨伊斯蘭教文獻,寧版書刊中與其有交叉關系的以及寧夏人士著述的以論述寧夏地區為主的文獻,都視為完備級入藏對象,集中本館人力、物力與財力全力而為,將其打造成本館的收藏精品。至于回族和伊斯蘭教文獻,寧版書刊和寧夏人士著述的與狹義的地方文獻不具有交叉關系,可以依據本館實際,在文種、文獻類型上細分出完備級與研究級,進行分類入藏。對回族和伊斯蘭教文獻中的外文書刊、中文資料部分,寧版書刊中的內部出版物,寧夏人士著述的不以論述寧夏為主的文獻都可以歸入研究級進行入藏。如此,可逐步改觀目前重國家級出版物輕地方出版物、重正式出版物輕內部出版物、重書刊輕資料、重中文輕外文、重社科輕自科傾向,使本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逐步形成層級分明、結構系統、特色突出的入藏格局。另外,在抓好現期文獻采集的同時,也要做好缺藏文獻的補配工作。文獻補配要有計劃有目標,分出輕重緩急,重點補配核心書刊,初期目標可定為研究級,終極目標向完備級發展。
鑒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各級公共圖書館要想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上實現大發展,走合作共贏不失為萬全之策。各級公共圖書館實行協作聯盟,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必須依靠各級文化部門的指導與支持,利用政府的干預手段,解決系統內資源的重復建設,各級公共圖書館依據不同級別,承擔不同責任與任務。就寧夏而言,寧夏圖書館應承擔起本地區文獻資源建設的中心任務,其職能定位應是明確本地區各級參建機構資源合作協調、分工建設的任務與要求,確定各參建機構藏書范圍,協調指導各參建機構進行特色化藏書建設。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應包含兩大部分:①文獻資源的采集;②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寧夏目前有24家公共圖書館,其中有館藏地方文獻資源的只有11家。紙質文獻建設不宜各個館都有涉獵,可選擇有代表性的,分工明確收藏側重點。寧夏圖書館作為省級館,地方文獻各個等級都要采集,其中應以完備級文獻作為重點,兼顧研究級,而一般級文獻可分配給市縣級圖書館,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各級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通借通還。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應包含聯合整理文獻信息目錄與完善豐富現有文獻數據庫兩項工作。建立聯合書目數據庫應在寧夏圖書館指導下,各參建機構在各自館藏書目數據庫基礎上,通過聯機編目建立能反映本地區地方文獻資源館藏信息的書目數據庫,文獻實體存儲于各個參建機構,而揭示其文獻的目錄信息則集中存儲于寧夏圖書館的聯合書目數據庫中,這樣可實現書目文獻信息的一體化管理。文獻數據庫主要是全文文獻數據庫與多媒體文獻數據庫。全文文獻數據庫建設可采取有計劃、分步驟推進,首先將有特色、有較高學術價值和借閱率較高的文獻先期進行全文數字化處理。多媒體文獻主要指音像資料,應重點突出在民俗、歷史等方面。因此,目前應集中精力把寧夏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做細做實,形成規模,形成特色,讓各級參建的聯盟單位享受到共建的益處,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再逐級推廣,最終達到共建共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