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鑫,劉溢海
(河南科技大學 經濟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在現如今的社會,各大企業公司都對畢業生有著較高的學歷要求,且這種現象日益普遍。許多企業存在著不斷盲目追求具有高學歷的人才,為社會營造出了就業難的現象[1]。另一方面,許多高校設立的很多專業不夠合理,存在著許多“不對口”現象,這些專業與社會對大學生的用人需求不掛鉤。還有些高校對學生的培養只是著重理論方面的學習,卻忽視了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一些學生空有學歷,但是沒有適應社會需求的真本事[2]。同時,許多畢業生“眼光”過高也是造成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大多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機會期待值過高,他們大多夢想去發達地區,在大企業、機構上班,導致許多規格較小的企業、公司遲遲招不到畢業生。從而使得眾多畢業生為了一個好的職位進行競爭,從而錯失適合自己的擇業機會[3]。
總的來說,畢業生之所以就業困難是由眾多因素所引起的,畢業難就業問題一方面會使得高校失去對社會輸送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影響。因此,針對大學生難就業的問題,應盡快尋找出解決方法。
博弈論是研究在利益沖突背景下,博弈現象各方尋求均衡解的理論。就目前而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主要是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學生之間的相互博弈。因此,就大學生的就業過程而言,這不僅是畢業生自身的行為問題,同時也是四者之間進行博弈決策的過程,以此決策出最有利于自身,且又使得這四者的決策之間的博弈達到平衡的決定[4]。
現如今,許多高校的學生在他們畢業選擇工作時,大都對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抱有期待,這些畢業生都期望能找到一份薪資豐厚的工作,并且希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能夠有很好的晉升空間,還能夠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但是與此相反,用人單位則希望以較低的薪資水平招到優秀的大學生,以此取得更高的經濟利益[5]。一般來說,規模較大的企業更傾向于招聘工作經驗豐富的大學畢業生,那么,這就意味著對于大多應屆畢業生來說就很難應聘到合適的崗位,但是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他們往往不會選擇那些規模較小的企業。那么,博弈的最終結果就是,許多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不如所愿,從而使得他們不斷地降低自己對企業崗位的要求,最后,規模較小的企業成了他們最終的選擇[6]。
隨著就業市場的競爭狀況愈演愈烈,各大高校都紛紛增加了許多的“熱門專業”以滿足市場上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隨著學校逐漸擴大這些熱門專業的招生人數,導致就業市場競爭激烈[7]。對于各大高校來說,他們只注重對學生理論課程的指導,在實踐方面卻不太注重相關的培養。而往往實踐能力是大多企業招聘人才時所首要考慮的條件。這就使得雙方產生了矛盾:①高校大多希望企業能夠多吸納一些大學生;②用人單位卻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放在培養畢業生身上,他們更多的是尋找那些實踐能力豐富的人才。
大學應屆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關乎我國社會的安定和諧,是政府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政府為了激勵高校畢業生就業,陸續頒布了許多的優惠政策。然而,盡管這些優惠政策能夠減輕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但是,就目前來說,對于許多用人單位來說,它們所能夠吸納的工作人員及所能夠支付的薪酬有限,高校畢業生對這些用人單位并不滿意,反而寄希望于政府為其提供符合其預期的工作崗位,所以他們大多等待政府的救濟而放棄工作;而對政府來說,政府希望高校大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盡快找到工作[8]。
政府要承擔好自己的責任,要發揮好本身所具有的宏觀調控職能。加大對高校應屆畢業生們的就業市場和渠道擴大力度:①政府要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平臺及崗位;②政府應大力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社會創造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和薪資待遇水平,以提高人們的就業收入水平,進而激勵人們努力就業;③政府要完善相關的就業及創業支持政策,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的滿意度;④為了激勵一些企業單位招聘高校大學生,政府應該為這些公司、企業提供稅收及信貸支持[9]。
高校作為社會輸送人才的基地,為了幫助學校畢業生能夠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高校就應該根據就業市場的“行情”來對專業學科進行相關的調整。而不是一味地只讓學生“死讀書”。例如,高校應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對學生進行相關培養,多與公司、企業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用人需求,使得在教育學生理論學習的同時,多開設一些實踐操作課程,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培訓,以培養出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有用之人。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設置一些就業指導課程來為學生以后的就業提供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要求。但是,許多高校在就業指導教學時,并沒有為學生配備專業的老師,甚至有些學校會選擇讓輔導員來給學生講就業指導課。而這些老師更多的是為學生講授面試技巧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卻沒有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就業解決辦法,那么,高校為學生開設的這些就業指導課就喪失其意義,并沒有切合實際的用處[10]。鑒于此,各大高校應該繼續完善就業指導課程從而促進學生們全面了解掌握相關的就業信息,并認識到自己就業的優勢、劣勢,查漏補缺,督促學生提高自身技能,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用人單位如果設置較高的與就業崗位不相關的就業門檻要求,那么,就會把很多高校畢業生“拒之門外”,所以一些公司、企業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應該對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扶持,這些用人單位不應該一味地盲目跟其他用人單位的就業門檻相攀比,應該根據用人單位真正的需求而設定就業門檻。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應該盲目的以學歷和專業為就業門檻,而應該善于發現挖掘那些有潛力的高校學生,同時也要為招聘進來的高校大學生創造機會,為其提供發展平臺以充分挖掘這些大學畢業生的發展潛力。同時,也應該為這些大學生提供合理的薪資報酬,也可以為這些學生提供租房補貼等優惠措施為他們就業提供便利,使大學生在工作中感受到溫馨,在工作中找到家的感覺,以促進高校大學生在企業、公司的長期發展[11]。
更重要的是,用人單位應該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讓更多的高校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去實習,讓自己學習的專業知識融入實踐當中,使這些在校大學生在單位實習過程中加深自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認識,以提升他們自己的就業能力[12]。最終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為以后畢業順利開展工作、更好地融入自己的工作崗位當中提供幫助。
在這場就業博弈中的關鍵一方那就是高校畢業生自身,如今,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長,如何使自己在眾多畢業生中脫穎而出以取得就業崗位,那就需要大學生不斷增強自身綜合素質[13]。在校學生在平時就應該提早培養自己的就業意識,多多了解就業市場的信息,這樣可以提前認識自己在就業競爭中存在的不足,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及時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把自己打造成用人單位所認可的人才[14]。同時也應該多加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之后的工作實習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另外,更重要的是大學生也應該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遭到“碰壁”是有可能的,正因為這樣,大學生更應該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增強自己的抗挫能力[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