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陽 劉永芝
現在社會對人的知識和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通過通識教育是一種拓寬知識面和普及價值觀的方式。在大學教育中,通識教育非專業的、非強制性的,其課程的選擇首先要以實用性為主;其次要分析課程的學習門檻有多高,需要較高專業知識或較多基礎知識的課程推廣為通識課程是比較困難的,學習效果也不佳;第三,選擇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開展通識教育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濟學原理》課程內容涵蓋了經濟學十大基本原理,學習該課程能夠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經濟現象,并提高學生分析經濟形勢、正確認識經濟事件的能力。
《經濟學原理》講述的是關于經濟學最基礎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較緊密,實用性強,課程內容全面但并不深入,因此受眾面很廣,適合作為通識教育課程開展。但該課程中的經濟理論來自西方國家,是否符合我國的國情;同時,課程中的經濟理論體現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觀,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本質是否存在沖突,都是應該明確的問題。國內學者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多數學者認為我國大學生目前面臨著多種思潮和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其中一些較為消極和負面,但專門的思想政治課程已經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開展課程思政是非常必要和當務之急的。
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標,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三全”育人格局的形式,將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價值理念融入課程的專業知識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經濟學是一門涉及廣泛,分工精密的學科,其學科設置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理論經濟學,課程以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等為主;第二類是應用經濟學,所學內容主要以經濟學、金融學、數量經濟學、統計學、數學、計算機應用性較強的課程為主;第三類是邊緣學科經濟學,如生態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等;第四類是經濟數量的計算方法,如計量經濟學等。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經濟學與純文科專業有較大的差別,即在建立模型和進行實證分析的時候需要一定的數理基礎。因此,開設經濟類通識課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
一方面,教學對象劃分不清晰。《經濟學原理》作為通識課程時,不止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其他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也要學習,但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基礎水平是不同的,對學習經濟學課程的要求也有差異,統一開設不分專業的《經濟學原理》通識課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也難以根據學生差異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通識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多數通識課程是作為選修課開展的,不止有《經濟學原理》這樣的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也有《電影賞析》《音樂鑒賞》《投資理財》等趣味性較強、較容易通過考核的課程,同時設置這些通識課程并放在一起由學生自由選擇,愿意選修《經濟學原理》的學生人數可想而知。
目前很多大學的通識課教師都是有各個專業的專業課教師兼任,并無專門的通識課教師。作為專業課教師,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并不十分充足,也不能從兼顧各個專業、不同本課程水平的角度出發去進行課程內容選擇和合理安排。同時,很多專業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了解不夠深入,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是非常困難的,更加難以做到與課程無縫銜接,甚至是使課程更加深入淺出、更加生動有趣。專業課程與思政的結合生搬硬套,反而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目前,《經濟學原理》課程最常用的教材是美國學者曼昆所著的《經濟學原理》,但該書內容是完全建立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基礎上的,與我國的現實情況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開展課程思政時,切入的角度難以把握。2004 年中央推動的“馬工程”項目啟動以來,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框架下的《西方經濟學》,并逐漸涌現出不少優秀的教材,但《經濟學原理》課程教材的出版和選用要注意符合時代發展的步伐。
《經濟學原理》作為專業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經濟學原理,并在深刻理解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現實經濟行為與經濟現象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但作為通識課程進行教學時,由于學生的專業不同,對經濟學的相關基礎知識甚至認知差異很大,再以掌握經濟理論為主要教學目標就不適合了。另外,“課程思政”的方式是融入,要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現代社會多種文化不斷碰撞、多種價值觀并存,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雖然以接受主流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但也受到社會各類非主流輿論的影響。因此,《經濟學原理》在作為通識課程開展時,其教學目標應該是:使學生了解經濟常識,熟悉經濟術語;在掌握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應用這些理論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出發,正確認識和分析社會上和國際上的經濟現象和國際形勢。
《經濟學原理》在作為通識課程授課時,如果再按照傳統的專業課教學模式講解會非常枯燥,更重要的是非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缺乏相關基礎,難以理解課程內容。同時,融入了思政內容的《經濟學原理》的教學目標已經發生改變,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和視野,通過學習專業知識進而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了重要內容。因此,為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要進一步豐富教學模式。第一,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真實案例分析經濟學原理,并進一步引申出其思想價值觀的內涵。第二,加大實踐環節占比,如分組討論、翻轉課堂等形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熟悉程度和實事分析的能力。生組成小組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更能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提升學習效果。
作為通識課程授課的《經濟學原理》對教師的水平要求更高,任課教師不但要具備經濟學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廣博的視野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理解。師資來源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聘請德高望重的大師、名師或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作為任課教師,大師們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經歷更能夠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的價值觀,避免生搬硬套的思想政治課形式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由經濟學的專業課教師擔任通識課教師,但是要加強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培訓,同時,對擔任通識教育的優秀教師給予一定獎勵,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