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明
編者按:隨著上海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產業發展與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上海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緩解這一矛盾,近年來,上海連續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著力培養和提升與傳統優勢產業相適應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并依托職業教育培養基地,借助社會各方力量,廣泛開展技能型人才的培訓工作。本文將梳理上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情況,針對人才隊伍建設中的現狀和未來對產業人才的需求,提出加快上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近年來,上海努力建立健全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連續多年,上海職業技能培訓量增幅在全國居前列。2020年,克服疫情影響,職業培訓總量更是不減反增,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73.16萬人次,企業新型學徒制1.71萬人。受疫情影響開展線上培訓企業達6100多家,參與培訓職工106.27萬人次。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戶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重達到35.03%,高技能人才總量約116萬人。中高級技能勞動者的比重明顯上升,等級結構比例逐步趨向合理。
隨著上海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產業發展與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上海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緩解這一矛盾,上海連續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著力培養與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相適應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并依托職業教育培養基地,借助社會各方力量,廣泛開展技能型人才的培訓工作。
一是圍繞產業培育高技能人才。上海從實際出發,圍繞產業發展和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培養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機制,制定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的配套措施,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營造良好、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上海成為國際化高端人才的集聚地,為上海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撐。為此,上海廣泛開展技能培訓工作,面向各類勞動者開展社會化培訓,大力實施專項培訓,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市區兩級都推出了不少有特色的培訓項目。近年來,上海職業技能培訓每年保持在100萬人次以上,約占全國總量的10%,2019年上半年,上海開展職業技能培訓61.27萬人次。
以靜安區為例,該區推出的“半工半讀”特色項目,集職業技能等級培訓、就業和在崗學歷提升于一體,幫助青年實現學歷和技能的雙提升,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以上汽集團為例,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的“新四化”戰略指引下,上汽集團進一步明確關鍵領域緊缺高技能人才需求,制定鑒定標準,建立培養體系,加大對技能人才,特別是一線崗位技能人才的培訓投入,不斷優化員工隊伍結構,促進技能等級的整體提升。目前,上汽集團已累計投入超過6.5億元用于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建立了4個基地、近50個實訓室,并形成一支2.5萬人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占技能人員比例達33%。同時,上汽集團已建立起8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9個“上海市技能大師工作室”,獲批84個“上海市首席技師項目資助”。
據相關資料顯示,通用設備業、汽車制造業和電子器械制造業,這三個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技術人員行業占比的變化趨勢比較相似,整體呈現平穩上升趨勢,且近幾年的比重基本穩定。
二是出臺政策鼓勵崗位成才。近年來,上海推出一系列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產業工人整體素質明顯提升、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同時,推出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33條”,鼓勵建立健全產業工人職業晉升“多通道”機制。上海還明確,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國務院特殊津貼、世界技能大賽獎項等榮譽的高技能人才;取得國家一級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認定證書(高級技師)的技能類高技能人才;取得國家二級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認定證書(技師)且獲得國家及省部級以上技能競賽獎勵的技能類高技能人才可申辦落戶。2020年10月,上海市人社局會同市財政局再次出臺《關于在本市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的通知》,推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職業技能培訓新模式。
同時,上海還建立面向上下游企業開放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130家,覆蓋本市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輻射帶動行業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并加大對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的扶持力度,推動行業、企業積極培養符合自身崗位要求的技能勞動者。經過這一系列的政策引導和扶持,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支與產業發展基本適應、規模較大、素質優良的技能人才隊伍。
一是分類施策。積極發揮各類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在重點行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輻射帶動上下游企業技能人才培養;鼓勵并資助大企業自主開展職工職業技能培訓;依托中小微企業職業培訓平臺,幫助其獲得適需有效的培訓服務。
二是榜樣引領。建設“上海市技能大師工作室”,鼓勵并資助企業培養選拔優秀高技能人才成為“首席技師”“技能大師”,發揮其在技能創新研發、技術推廣交流和技能代際傳承方面的帶頭引領作用。
三是以賽促訓。每年采用“比賽、觀摩、展示、體驗”于一體的方式開展“中國技能大賽 上海市職業技能大賽”(市級一類競賽),同時鼓勵各區、主管局、行業企業等主管部門大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市級二類競賽),年均有10萬多人次參加。以此,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四是完善評價體系。首先,建立高技能人才“考、評、督、巡”聯動機制和考務管理運行系統。上海每年組織實施國家職業資格鑒定超過50萬人次,發放證書年均35萬本。其次,擴大企業培訓評價自主權。積極推進企業技能人才多元化評價,依據國家職業標準,結合企業崗位實際,形成“企業自主開發、自主評價,政府進行技術支持和監督管理”的運作模式。目前,上海已建立了78家企業技能鑒定所。最后,全面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的“雙證融通”試點,實踐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的銜接貫通,以實現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教育課程學分的轉換互認。
五是建立激勵措施。近年來,上海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等方面制定了更加細致、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并建立在薪資待遇等方面與之相對應、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技能等級越高,工資也越高”的良好氛圍。
“十四五”時期,上海技術工人群體在數量、能力上的“適配性”壓力依舊存在,高技能人才結構性缺乏帶來的挑戰甚至還將加劇。要解決高技能人才培養引進工作的現實尷尬,需要加大相關政策扶持和獎勵力度。
(1)優化政策,完善體系
在高技能人才培養引進政策方面,上海應借鑒其他省市的舉措,結合市情,優化政策,制定出相關可行的人才培養、引進工作體系和方案,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積極協調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在工作環節中的各種事務,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2)合理配置,按需培養
高技能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要從企業自身人力資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出發,不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要與企業的發展方向相契合。在人才培養和引進之后,需考慮崗位工作要求和崗位需求數量等因素,進行合理的人才配置,避免人才浪費。
(3)分類區別,合理使用
對于不同類型的高技能人才,企業應根據其個性、層次等特點,在培養與引進使用的過程中分類區別,從而實現人才效用的最大化。
(4)“四鏈貫通”,合力育才
上海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產教融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的“四鏈貫通”,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發揮大學在科技和產業技術進步的策源作用。形成從中職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各學段的銜接體系,促進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營造跨部門聯動和深度融合的制度環境。
(1)嚴格實行勞動準入制度
勞動準入制度是強調上崗資格、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措施,西方國家已普遍實施。在這一方面,上海應走在全國前列。關于此,目前上海只在少數行業中進行,尚未全面鋪開。建議抓緊制定各類工種(崗位)的上崗資格要求,如來不及,可先明確技術要求高的工種(崗位)標準,并加以嚴格實施,促使職工技術能力的提高。
(2)推進職業技能培訓立法
制定上海職業技能培訓地方性法規,將職業技能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終身學習貫穿始終,構建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建立企業職工培訓剛性約束制度,實行技能培訓與考核評價、工資待遇相結合的激勵機制。
(3)創新職業技能的辦學機制
建議恢復具有雄厚資金、人才、技術能力的龍頭型制造企業的職業教育辦學權,鼓勵龍頭型制造企業自辦職校。將“師徒教學”制度化,以保證人才培養的高效化和企業利潤的最大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訓基地,并給予政策上的優惠與支持。
(4)加強校企合作
產業管理部門要匯總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動對接高校、職業學校和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對接企業所需,協調學校及時調整培訓規劃、理論課程和實踐科目,使產業發展與教育培訓互動機制緊密結合、覆蓋全產業鏈和教學全過程。
(5)建立多重標準高技能人才認定體系
打破當前高技能人才認定的“職級原則”和“證書認定辦法”,建立多重認定標準體系,以適應科學技術快速進步、產業結構深刻調整、新興行業不斷涌現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