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珺超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進行建檔保護的實質就是對非遺中所蘊含的精華進行系統和全面地收集、記錄、整理,以達到有效保護與傳承的目的。海草房是山東榮成的生態民居,在我國傳統民居形式中具有地域代表性。有民俗研究者表示:海草房40年前曾廣泛分布在我國海岸線上,但目前卻只剩榮成市,還零散分布著。為保護日漸減少的海草房,對其建筑技藝進行建檔保護迫在眉睫。
2003年第3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將非遺建檔保護環節分為“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1]。2011年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指出:“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護。”[2]同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規定對申報項目的保護措施包括建檔、保存、傳承、傳播和保護,其中建檔是“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申報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這就從法律的角度肯定了建檔保護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的必要性。
為非遺建檔是保護非遺的基礎性工程,對非遺的保護傳承具有現實意義:①為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建檔可以保護稀缺的海草房資源;②建立非遺檔案可以為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的傳承和開發利用奠定良好基礎。以海草房為代表的建筑景觀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其與周圍整體環境,乃至當地居民相互交融的有機統一綜合體,合理利用歷史建筑就是最好的保護。
海草房歷史悠遠,最早可追溯回新石器時代,據考證,海草房這種民居形式興起于秦漢時期,繁榮于明清時期[3]。榮成地區傳統村落雖然擁有海草房6 000多間,但僅有不到20%的海草房能夠得到經常性維護,并且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城鎮化負面影響、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掌握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的工匠越來越少,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后繼無人,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因此,無論是從法理上還是現實中,我們都有必要展開對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建檔保護的行動。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4],我國建檔主體可以分為三類:內部主體、外部主體以及中間主體。內部傳承人具有為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建檔的首要資源優勢;外部文化行政部門如榮成文物管理局具有政策優勢;中間具體的建筑保護單位如各個行政村落有收集、保存項目相關檔案的優勢,但三類主體各自為政,建檔的意圖、目的和優勢各有不同,缺乏協同機制,不能分工協作,致使建筑技藝建檔保護各階段工作無法高效銜接。
我國非遺建檔保護標準建設存在起步晚、實例少、研究淺等不足[5],戴旸就建檔標準提出:“依托非遺立法、借鑒相關領域標準、集合多元力量、構建非遺建檔標準體系是優化我國非遺建檔標準建設的主要對策。”我國于2011年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榮成也可以借鑒浙江曾發布實施的《湖筆制作工藝及技術要求》地方標準[6],但是由于榮成手藝、技術等客觀因素有差異,想要制發頒布有針對性的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建檔保護標準確實困難重重。標準模糊,建檔保護工作得不到清晰的指導,最終不能滿足建檔保護工作的需求。
我國非遺檔案數字資源建設相對滯后。以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為例,通過檢索威海市文旅局官方網站,發現對海草房的介紹僅限于制作流程的寥寥數語,而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在山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官網上竟然查無此項,數字資源建設更是幾近空白。雖然榮成市為進一步加強海草房建筑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積極挖掘、培訓非遺傳承人,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逐漸為人熟知應用,傳統的口傳心授已難以應對非遺檔案的整合需求,欠缺數字化技術支持的建檔保護工作也將難以持續。
如何利用建檔保護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讓海草房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個人記憶、書本和媒體中的古老建筑,防止以海草房為代表的膠東傳統建筑技藝走向沒落,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是擺在現實中的迫切問題。
合理利用三類主體的優勢,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傳承人掌握大量建筑技藝的檔案資料、真實數據;榮成文物管理局等文化行政部門能夠根據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的實際需要,出臺建檔保護法相關政策,榮成博物館也可以依據政策積極組織海草房建筑技藝展覽活動;海草房保護單位如具體行政村落可以收集、保存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檔案等第一手資源,為此建立分工協同機制,使三類主體共同開展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的傳承保護工作,有利于確保非遺建檔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和順利完成。
完善的建檔標準可以指導建檔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國對非遺建檔保護標準的建設存在不足,因此,首先可以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標準,在將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作為非遺形成國家、省、市、縣4個保護層級的基礎上,榮成市文物局、文廣局等還可以聯系各村落海草房的實際存在狀況,制定科學合理、明確清晰的建檔保護標準,促使我們保護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的全過程更規范,讓建檔保護非遺成為一種趨勢和常態化。
在保護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的過程中,記錄、保護與傳承技藝的細節是非常重要的。要對建筑技藝進行有效保存,可以搭建檔案數字資源平臺,利用現代化數字技術實現建檔保護,彌補傳統圖片、文字等建檔方式的不足,利用音頻、視頻等材料全方位對海草房的建設數據展開詳實記錄,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將數字記錄存儲在網絡數據空間中,建立特色數據庫,實現非遺資源共享,推動其進行深層次開發和更廣泛的利用。例如,技術人員利用海草房的建造數據開發游戲,使公眾在參觀的過程中,模擬建造海草房。
海草房是我國膠東半島,尤其是榮成地區所特有的傳統民居建筑形式,海草房建筑技藝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是獨特的、難以復制的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草房村落的形成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兼具民俗研究價值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的傳承工作任重道遠,在以建檔形式開展的非遺保護工作過程中還將面臨許多難解之題,由此就需要我們匯集更多智慧與力量,共同進行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