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紅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奎屯 833200)
當前,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推進,新疆旅游業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旅游業結構不斷優化,旅游業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化等現代科技為支撐,旅游產業結構不斷向資源深度開發、產出高附加值化的方向發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成為一種趨勢。隨著旅游興疆戰略的推進,旅游業對技能人才整體數量和質量需求大幅提升,對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新疆高職旅游教育與區域旅游經濟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為新疆旅游產業發展供給了大量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
目前,新疆根據各地經濟社會及產業發展需要,加大職業院校建設和布局調整力度,基本上在每個地州市建立了高職院校,并且絕大多數職業院校開設了旅游類專業,高職旅游教育體系在新疆整個旅游教育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支持新疆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器,高職旅游教育以培育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為目標,以服務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為宗旨,其專業發展定位、目的必須與產業無縫對接。新疆高職旅游教育的辦學規模、學生人數有了較大增長,教學質量水平和學生素質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近年來,新疆旅游業得到較快的增長,已經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根據調研,旅游行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就業門檻低,隨著消費市場變化,游客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旅游業發展急需大量的既有管理經驗,又技能嫻熟的綜合型專業人才。
隨著新疆旅游業跨界融合和全域旅游的發展,消費市場綜合型與個性化需求特點凸顯,游客更加傾向于中高端旅游產品,這就必然促使旅游產品要改型換代、提檔升級,延長旅游產品的高附加值,“旅游+”的特點非常明顯,旅游與文化、康養、探險、體育、生態、考古和研學等全方面融合發展,這就需要不斷優化新疆旅游產品的供給水平和供給質量。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必然使當地政府、學校、旅游行業重視旅游人才的培育。目前,新疆高職旅游院校緊跟區域旅游業發展態勢,對培育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進行了調整,根據調研,新疆所有的院校幾乎與企業都建立了較深層次合作,由原來的學生實習、課程開發、師資培養逐漸轉向校企協同育人、產教融合。合作形式有學徒制班、產業學院、產教融合職教集團。學校依據新疆旅游業發展以及出現的新業態,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校旅游專業競爭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新疆各個地州市根據區域旅游業發展,通過兄弟省份對口援疆支持,整合優化利用教育資源,擴大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辦學規模,截至目前,新疆有37所高職學校,分布在各個地州市,布局合理,70%的學校設置了旅游專業,學生規模5 000多人。開設有旅游、酒店、導游等專業,高職旅游類人才培育在新疆整個旅游教育體系中占絕對優勢,成為新疆旅游業發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從專業學生的生源結構來分析,90%左右的是本地學生,這些學生畢業以后,將選擇在本地旅游企業從事工作,為新疆的旅游景區、酒店、旅行社等各類旅游企業供給了大量的人才。各高職旅游院校都比較重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內容改革,重視學生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的培育,畢業生的就業率相對來說比較好,高職旅游教育教學質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師資隊伍不斷壯大,師資不足的狀況得到了改善,學校的專業教學和學生管理得到了保障,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地增強。
新疆旅游業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制定旅游興疆策略。緊抓“旅游援疆”歷史機遇,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謀篇布局[1],積極推進全域旅游和“旅游+”,截至2019年底,旅游收入占GDP 比例由2014年的7.07%上升到2019年的25.06%,接待國內游客數量從2014年4 802.52萬人次增長到2019年21 120.76萬人次,國內游客人數每年平均增長為28%[2],截至2019年底,新疆4A、5A級旅游景區有104個,星級酒店數量297家[3],旅行社542家,接待設施比較齊全;國內旅游市場需求快速增長,隨著新疆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旅游供給規模和質量都將大幅提升。能夠滿足中高端旅游市場對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接待水平的需求,旅游發展宏觀環境不斷改善,旅游業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旅游產品跨界融合逐漸成為新的趨勢,隨著智慧旅游發展,旅游服務方式和旅游運營方式不斷創新。
新疆高職旅游類專業從空間分布、數量上分析,布局相對是合理的,但是好多職業院校是新成立的或者一些中職學校合并升級為高職院校,這些學校的學院硬件設備基本上是達標的,但是對旅游職業教育規律的認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人才培育模式還是比較滯后,仍以傳統的理論授課模式為主,經調研,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模式僅停留在學生實習層面。現代學徒制、冠名班、訂單班和產業學院大多數學校還沒有開展;對專業發展的趨勢以及旅游行業對人才規格要求是模糊的,人才培育方向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接不夠密切,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所要求的人才調研論證不全面,盲目申報新專業,導致人才供給與需求產生矛盾,這些問題將會制約專業可持續發展。
通過對新疆高職旅游專業合作的企業調研,企業更加關注專業人才質量和職業素養、職業品質,企業不僅僅是重視人才的技能,更加重視綜合型人才,企業既需要技能嫻熟,又需要會經營和管理的人才;這對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挑戰,提高人才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方面通力合作,學校在人才培養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一些學校專業授課內容滯后、師資匱乏且參差不齊、實訓條件不完備等原因將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另外企業注重人才的職業素養、職業品質和健康的職業心理,目前學校對職業素養的教育還是比較欠缺的,學生在頂崗實習中,企業專門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培訓,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品質不是短期就可以養成的,因此企業要花較長時間培育學生。
職業教育主要功能就是服務當地經濟發展,但是根據調研分析,學校的專業人才培育與行業的需求之間矛盾問題比較突出,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不深入、不緊密也不主動,對企業崗位群所需要的人才規格要求是不清楚的,對企業所要求的技術技能研究不夠和經營管理流程不熟悉,與企業合作開展科研、產品開發與營銷、技術服務與指導、智庫咨詢等方面比較少;專業教師服務企業的能力比較弱和積極性也不高,專業教師只滿足于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對企業技術技能研發關注度不夠。專業的競爭力不強,知名度不高。
對已畢業專業學生跟蹤調研,以畢業3年在本行業就業數據為依據進行分析,畢業半年內,在本行業就業率大概是90%以上,一年后大概是50%,3年后大概是30%左右,學生在旅游行業穩定就職率偏低。因此,一方面出現行業急需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專業人才流失嚴重或從事著與專業關聯度不是很緊密的工作,或者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出現供需矛盾錯位尷尬的現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定位不準確、課程體系不科學、對企業崗位群模糊、偏重對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忽視了對學生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的培養,學校的企業文化教育氛圍不濃;當然企業也是有原因的,比如缺少人才職業規劃,不重視后備人才培養;學生就業觀念也存在問題的,比如學生嫌工資待遇低、晉升慢和傳統就業觀影響等。
高職旅游教育必須依賴于區域旅游業發展,要為區域旅游業發展服務,因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依據,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多措并舉,使專業人才培育符合地方旅游業發展要求。
隨著旅游行業對專業人才規格需求發生了變化,高職旅游教育要與區域旅游經濟協調發展,實現互利共贏,高職旅游專業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思路,轉變發展方向,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新疆的高職院校不能一味重視數量規模的擴大,而要轉移到重視教學質量上來,更加重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使得高職旅游教育與區域旅游業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實現互利共贏。
4.1.1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高職旅游教育人才模式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相關政策為依據,再結合區域旅游業發展,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改革育人模式,形成校、企、地方政府多元的育人模式,突出校、企育人的主體地位。近年來,國家相繼制定了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的指導文件,強調推廣中國特色學徒制。新疆高職旅游專業要結合相關現代學徒制文件精神,結合現狀特點,研究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一起探索現代學徒制的育人模式,校企雙方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創新合作模式,創新育人模式。
4.1.2 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體系的設置關系到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學生的職業素養形成,課程體系依據職業教育的規律和理念,要符合行業職業崗位群的工作內容、流程和技能相關要求,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必須通過充分調研和經過旅游專業委員會論證,要把現代學徒制中企業要求的一些課程、“1+X”職業技能等級中書證融通的課程和創新創業的課程融入課程體系之中。同時根據旅游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出現的業態不斷調整課程體系,調整學生考核方式,通過全過程、全方面考核學生,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和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
4.2.1 共建實習實訓基地。 高職旅游院校要整合利用社會資源,構建校企共享專業人才培育的實訓基地。首先,校企合作先建立一批校內實訓基地,一方面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酒店、旅行社和景區職業崗位工作流程,通過實訓熟悉崗位和工作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對社會開放,進行社會培訓,對旅游企業在職人員進行崗位技能培訓和學歷提高,通過形式多樣的培訓、學歷提升滿足企業員工自我發展的需要;其次,還需要建立一批校外實習基地,旅游院校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與旅游企業建立深度融合的共享產學研基地,為旅游企業提供經營、管理、產品升級、智庫咨詢和專業人才等方面技術培訓和服務。
4.2.2 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雙方充分發揮育人主體作用,強化校企之間聯系,雙方要打破傳統觀念,拓展和深化合作基礎,雙方對專業人才培育方向、目標進行確定,對那些不符合企業的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進一步密切和深化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尋求校企合作的更加完善和校企文化的完美對接,逐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4]。校企雙方都是育人的主體,學校創新與企業合作育人模式,完善合作機制,使學校真正成為區域旅游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培育基地,大力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辦學效果。
4.2.3 提高專業教師綜合素質。 專業老師的教學能力是影響人才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職業人才培育的實施者,學校應該制定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通過激勵措施,促使教師積極地提高自身能力,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①制定實施教師聯系企業制度,要使教師密切聯系企業成為一種責任,落實教師聯系企業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為企業開展智庫咨詢、經營管理服務和指導,提高教師服務企業的能力;②落實教師下企業鍛煉制度,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讓教師熟悉企業崗位群的工作流程、工作內容和人才規格需求;③通過各種方式、途徑對老師進行培訓,提高老師的教學能力;④落實教師考核制度,改革傳統的考核辦法,形成科學合理的考核措施,能夠促進教師為職業教育發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職業教育僅靠學校和企業雙主體育人是遠遠不夠的,要形成多元育人的良好社會氛圍,由當地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建立職業教育聯盟,形成暢通的育人機制和環境,利用產教聯盟資源優勢,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師資培養等。開展旅游項目咨詢、旅游企業經營、管理科研服務,促進旅游職業教育與區域旅游業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必然要求人才培育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這也符合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人才培育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是互惠共生關系。隨著新疆旅游業發展,對高職旅游教育來說,對人才培養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只有通過不斷改革育人體系,才能實現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