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光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 圖書館,江蘇 淮安 223003)
當前社會因科技的飛速發展而迎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閱讀、社交網絡、電子商務、位置服務等互聯網應用服務滲透到人們生活的諸多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社交及工作方式。眾多高校也緊隨時代發展潮流,陸續開展了“智慧校園”建設,期望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感知、移動互聯和社交網絡等新技術,實現智慧化的學校管理和服務。
高校教育現代化轉型升級、信息化教學方式變革以及師生讀者信息資源獲取方式的巨大變化,使得作為學校文獻信息中心、學生的“第二課堂”的圖書館藏、借、閱空間功能及空間格局不能滿足師生的信息獲取與學習互動交流的需要,為師生提供一個支持廣泛互動的學習環境,進行圖書館空間再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智慧校園是一種全新的智慧化校園服務和管理模式,它通過將學校環境、資源和應用的全部數字化,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感知、移動互聯和社交網絡等新技術構建透明高效管理云平臺和豐富實用資源云平臺,為師生提供泛在的網絡教學環境、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和靈活自主的學習模式,改變師生獲取校園資源與學校環境交互方式,擴展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實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創新服務,最終實現學校服務和管理模式智慧化,其內涵可以用“以人為本,深度融合”去概括,即將校內異構網絡、學校各類資源、信息化業務平臺、校園活動與外部環境等進行深度融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感知等新興技術,深度信息挖掘,智能識別師生學習、工作情景和個體特征,最終實現高效無礙智慧化管理和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創新服務。
圖書館空間有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兩種形態,圖書館虛擬空間依賴實體空間存在。其中,圖書館實體空間是指存放圖書資料等信息資源及機房水電等設備設施,開展圖書館業務并提供讀者服務的物理空間集合;圖書館虛擬空間是圖書館利用計算機技術、通信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一個線上知識共享、交流協作的數字化、網絡化和虛擬化多維信息空間,使讀者通過Web等網絡環境獲取和交流信息。
圖書館空間再造顧名思義就是對圖書館空間進行再次改造,是圖書館為了適應讀者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通過變革服務理念,優化工作流程,改變館藏分布,引進新興技術對圖書館既有空間形態(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功能及布局進行重新梳理和挖掘,打造一個智能開放、便利舒適的空間環境,為讀者帶來全新體驗。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移動化、數字化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對個性化信息的訴求,引發了圖書館人對傳統的以藏為主的傳統服務理念和管理模式變革的思考,而智慧校園建設更是進一步對圖書館服務的現代化變革提出了直接的現實要求。智慧校園形成的泛在網絡教學環境和靈活自主教學模式,要求學校圖書館必須要從傳統的以書為本的服務理念向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轉變,要求圖書館服務場所從有形的物理空間向虛擬的網絡空間拓展。
1.3.1 智慧校園下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的變化。 智慧校園通過綜合運用新興科學技術,實現智慧化管理和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創新服務。圖書館是智慧校園系統云平臺的一環,是管理云平臺中業務類、服務類重要環節,更是資源云平臺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智慧校園建設“以人為本、深度融合”內涵促使圖書館管理思維和管理理念要隨之改變,要從關注資源向關注人轉變,要從資源封閉式管理向資源開放式管理轉變,要從被動處理轉變為主動服務,圖書館功能空間劃分及布局作為圖書館服務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映射體現,也要隨之發生改變。
1.3.2 智慧校園下高校圖書館服務方式的轉變。 智慧校園建設形成了覆蓋學校內外各項活動整體聯動的信息化應用環境,師生通過智慧校園綜合信息平臺就可以實現校內外各種數據、信息、知識的實時傳遞和互動,線上即可完成校園各種教務教學等校園業務辦理、預約場館等校園生活服務及資源利用等操作,這樣的校園環境下,圖書館服務方式必須要緊跟時代潮流向線下+線上綜合服務方式轉變,服務場所也要向虛擬網絡空間拓展,使讀者利用移動終端如手機即可隨時隨地完成圖書館資源利用及圖書館業務辦理操作,減少讀者行動半徑和時間,實現讀者與館員、讀者與讀者的零距離信息互動。
1.3.3 智慧校園下高校圖書館空間環境的變化。 智慧校園建設將全校信息資源數字化云利用,圖書館電子化、網絡化信息資源也將成為圖書館資源建設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讀者移動閱讀習慣的養成、實體藏書占有率的持續下降,高校圖書館資源管理從以藏為主向以閱為主轉變,藏閱結合的功能轉變讓圖書館閱覽空間的比重持續增加,成為圖書館各功能區中不可或缺的區域;高密度存儲技術和RFID無線射頻技術的出現,使得圖書館實體藏書空間精簡壓縮成為可能;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使傳統檢索空間的設置變得精簡靈活;靈活自主的線上教育教學模式對圖書館學習空間提出新的要求。總之,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高校圖書館現有空間功能規劃及布局。
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圖書館藏、借、閱的傳統空間功能及格局已不能滿足用戶的信息獲取與交流,存在著諸如空間功能單一等問題,歸納而言,在智慧校園建設背景下,當前高校圖書館空間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對高校圖書館生均圖書及生均年進書量有硬性的指標要求,而二十多年來,高等教育規模又持續擴大招生規模,為了完成辦學指標,高校在學校圖書館建設方面,會過多關注館舍規模、藏書量、家具方面,日漸增多的藏書量對空間有著持續的需要,形成了圖書館空間功能劃分以藏為主,以閱為輔,空間功能結構非常單一。在數字化、網絡化背景下,圖書館藏、借、閱的傳統空間功能及格局已不能滿足用戶的日漸增長的對圖書空間的功能需求和舒適度訴求,希望高校圖書館空間不僅僅局限在此完成簡單的借還圖書、查閱資料等業務,而是希望圖書館成為集文獻典藏、學習共享、社交互動和休閑娛樂等諸多功能集于一體的空間。
圖書館服務理念的未徹底向“以人為本”轉變是導致圖書館空間布局缺乏對人的考慮的最根本原因,在“以藏為本”服務理念下,在圖書館空間布局時更多會從圖書館業務開展、功能發揮角度去思考圖書館空間布局,而未能從讀者角度出發去思考圖書館空間如何布局才能滿足讀者對圖書館空間的功能性、舒適性和個性化需求。圖書館空間布局缺乏對讀者便利舒適的考慮,如室內缺乏隨處可坐、舒適時尚的休閑座椅,各個功能區缺少足夠多且布局合理的電源插座和網絡端口,室內缺乏具有文化氛圍的裝飾、標識系統及綠色植物,嚴重影響到師生的空間使用體驗。
《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對高校圖書館生均圖書及生均年進書量的指標要求,讓眾多高校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學校圖書館建設過程中會更多關注于館舍規模、藏書量、館藏設施方面,而對于圖書館設備、設施建設關注不夠,資金有限過多投入圖書館資源方面,維護整改資金不足導致圖書館內的設備設施如網絡系統、光照系統、消防系統老化陳舊,而智慧化服務系統、自助借還設備、自助打印設備因缺乏資金投入而不能及時引進應用,圖書館整體服務趕不上時代的發展,圖書館虛擬空間因新技術設備缺少建設嚴重滯后,嚴重影響到了智慧校園下高校圖書館線上信息傳遞、知識共享交互作用的發揮。
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陸續開展了圖書館空間再造工作,通過走訪和調查發現很多高校在圖書館空間再造中存在一個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跟風從眾,盲目借鑒,缺乏創新,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氛圍因素。每個高校都有自身的辦學特色和校園文化,高校圖書館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因此,在圖書館空間設計及再造時還要考慮到所在學校的發展戰略,以教學、科研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重點,來布局圖書館的空間結構。
智慧校園下,讀者對圖書館安全、開放、舒適、智能、綜合空間功能的訴求,新技術被引用到圖書館成為必然,信息共享空間、創客空間、數字視聽空間等新型功能空間的設置固然可以通過招標方式由相關專業人士完成,但是這些空間的功能需求、技術參數、人性化業務流程重組及師生虛擬互動等工作還得需要圖書館員來完成,這對圖書館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圖書館人才隊伍中,圖書情報類專業人員和外語類專業人員居多,計算機類、藝術類和新聞傳播類專業人員引進很少,新的時代要求下,需要圖書館及時更新專業人才隊伍,及時加強館員業務培訓,才能更好發揮圖書館空間再造后的服務功能。
高校圖書館是為全校師生提供教科研信息保障的服務性部門,空間再造是其服務創新的手段之一,在圖書館空間再造時,圖書館人要牢記自身使命,應該以支撐本校教科研活動為前提,通過兄弟院校走訪、校內讀者調查問卷等方式,明確師生讀者對于空間的需求,了解可用于圖書館工作和服務的新技術,從校本出發,從利于讀者資源利用、信息共享與交流的角度,科學功能定位,合理規劃空間區域,確定各個功能空間占比,構建適合自身的圖書館空間體系。
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是人才、資金、技術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每種因素的改變可能會帶來圖書館事業的改變,高校圖書館在空間設計及再造時,立足校本的同時,還要考慮到科技發展因素,立足長遠規劃圖書館空間布局,在保證較為充分滿足師生讀者對圖書館空間功能多樣性、舒適性要求的前提下,圖書館空間設計時應盡量采用大開間模塊式化設計,舊館再造時可利用高密度存儲技術和RFID無線射頻技術將圖書館利用率不高、副本量多的圖書放入密集書庫,縮實體藏書空間,解放出圖書館大開間,在這些大開間中將利用率高的圖書進行碎片式實體資源布局,如靠近墻面進行實體資源廊式、墻面式或階梯式布局,用常見的實體資源圈圍式布局完成對大開間的劃分,通過這種方式來完成圖書館空間的靈活重組,為未來的圖書館功能空間拓展升級留有余地。
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直推動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圖書館建設模式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服務方式從被動型、單一性向主動型、多樣化轉變,服務深度從淺層次文獻提供向深層次知識提供轉變,這些改變也要求圖書館業務及服務場所布局隨之發生變化。當今蓬勃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促進了圖書館虛擬空間得以快速發展,與圖書館實體空間并駕齊驅,甚至有超越之勢。智慧校園建設背景下,圖書館要善于運用校內融合互通的校園互聯網系統,引用智慧校園建設中已經應用成功的新技術,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加強圖書館虛擬空間建設,推動圖書館的智慧化發展。
圖書館空間再造過程中要充分貫穿以人為本這一服務理念,科學全面設計空間需求調研問卷,廣泛深入調研師生讀者及館員的需求,聘請專業團隊研究用戶行為,從便于師生信息獲取和交流、便于讀者得到館員服務的角度制定空間設計和再造方案。同時,在設計時要求外部形象典雅有藝術品位能與校園生態環境完美融合,與周圍的歷史文化環境協調,內部空間場所在滿足文化典藏、教育培訓、學術研究、文化娛樂等功能需求基礎上,要求流線合理、安全舒適、家具溫馨、裝飾有校園文化底蘊,使圖書館能夠充分起到傳承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
智慧校園建設下,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服務方式及空間環境都發生了極大變化,在圖書館空間中,圖書館員是圖書館服務的核心因素,空間功能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圖書館員的主動專業服務,在空間再造時,圖書館還應從利于師生讀者方便快捷獲取信息資源、實時得到與讀者和館員信息互動角度,同時進行圖書館人才隊伍的革新、工作部門的重組、業務流程的優化,可以通過專業人才引進、在職教育培訓、館際業務交流等方式,提高館員信息技術水平,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使其能夠熟練引導師生讀者靈活運用館內新設備,成為隨時在線的資源導航員和解惑者。
智慧校園建設是時代背景下高校發展的重要戰略,學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變革影響著校園信息資源中心——圖書館的管理理念和服務方式,圖書館空間作為一種資源,其空間布局規劃是圖書館管理理念和服務方式在空間上的體現,與圖書館所處時代背景及用戶需求緊密相連,加強智慧校園下圖書館空間設計及再造研究,助于提升圖書館空間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空間服務功能,實現圖書館服務創新與升級,更好地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提供教科研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