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基田,商丁元
(1.南通市圖書館,江蘇 南通 226007;2.邯鄲市圖書館,河北 邯鄲 056008)
新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1],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2]。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人才隊伍建設需要新發展理念引領,用以解決人才發展動力不足、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人才生態環境健壯性、人才良性互動與充分共享等各種瓶頸問題。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是發展生產力的最活躍因素[3],同時也是生產關系的主體。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大要素中歷來受到重視,國內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什么時候什么地區重視人才工作,就會實現彎道超車式快速發展。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4]。新時代孕育和產生了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新時代人才發展自然需要新發展理念引領。
公共圖書館在人才建設方面存在著人才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的現狀與業務需求不匹配、人才競爭激勵機制不完善、學術研究氛圍很淡薄、人才成長發展空間有限等問題[5]。筆者將以新發展理念作為新時代人才觀的指導思想,分別對公共圖書館人才制度、人才結構、人才生態、人才發展空間、人才資源活力等5個方面進行分析。
近二十年公共圖書館館舍與館藏規模迅速擴大,通用的事業單位人才制度很難適應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快速發展。由于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屬于事業單位,國家對事業編制人員引進一般由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通過統一公開招聘方式選拔,考試或考核內容專業性不強,導致公共圖書館人才引進自主性較弱,即使是公共圖書館的編外人員也是其業務主管部門具體組織實施的,引進的人才很難直接滿足工作需要。為此,公共圖書館只能通過人才培訓得以彌補。公共圖書館應以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全面梳理崗位職責與內容,根據圖書館不同部門業務特點和崗位特質,形成各具特色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制度體系。
人才結構一般是指人才系統的構成形式,可分成3個層面:人才個體素質結構、人才群體結構、人才社會結構[6]。文中所稱公共圖書館人才結構專指人才群體結構,公共圖書館事業快速發展,隨之諸如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等人才結構日趨合理,但也存在性別結構嚴重失衡、專業結構比較單一、知識結構較難適應崗位需求等問題,公共圖書館人才群體結構各子結構亟須協調發展,基于事業發展現實需要與發展趨勢,按“輕重緩急”依次突出重點,優先發展重要緊急的人才群體子結構。
沈邦儀[7]認為,廣義人才生態是指人才主體的生命生態、自然生態、社會生態以及人才主體與所處環境生態的相互關系。文中所提人才生態特指人才環境生態,隨著公共圖書館空間與館藏規模擴大、館員人力資源不足,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吸收了勞務派遣工,或者部分業務外包。勞務派遣與“外包內作”人員的加入,使公共圖書館人才環境發生變化,需要重塑營造綠色人才環境生態。
曾幾何時,公共圖書館被戲稱為“干部子弟俱樂部”,隨著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聘制度改革,近些年有很多“新鮮血液”加入,處于人才隊伍轉型期的公共圖書館,人事制度很多難以落地生根。人才職業晉升通道較為狹窄,圖書資料系列職稱崗位占比過大,有的甚至達到95%以上。計算機、媒體設計、文化策劃等專業背景的人既需要做好自身專業工作,又需要應對圖書資料專業職稱評聘。公共圖書館需要開放館員職業路徑以提升人才效能。
公共圖書館員往往十幾年甚至數十年固守某一個業務崗位,容易造成人才資源固化,不利于人才資源開發。公共圖書館應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動機制,確保人力資源價值升值。人才資源豐富的公共圖書館有責任對基層公共圖書館進行業務輔導和人才培育工作,實現優質人才價值共享。
以往公共圖書館人才培訓內容簡單、形式單一,人才培育機制不夠完善,館內業務輪崗均為簡單機械操作技能。人才競爭激勵機制缺乏,績效考核與待遇分配存在“吃大鍋飯” “按資排輩”現象,沒有形成按崗位分類考核績效評價方法,從而導致館員積極性不高,隊伍發展動力不足,需要創新發展人才工作機制。
創新人才引進、培訓、使用激勵機制,把人才從各種不合時宜的政策和制度中解放出來,增強人才的創新激情和創造活力。公辦公共圖書館人才引進自主性較弱,需要通過人才培訓、使用激勵機制來體現行業特色。
從總體上看,公共圖書館人才隊伍男女比例失調,人才引進需要有所傾斜。專業結構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中文和圖書館學專業。老館員知識結構老化嚴重,需要通過繼續教育實施知識結構更新。隨著公共圖書館走向全媒體、全素養、全過程服務,工作崗位專業需求更加多元化,對計算機、外語、媒體設計、活動策劃、宣傳營銷等專業人才需求強勁,需要基于用戶服務需求進行人才專業結構優化升級,突出核心業務的重點崗位,協調全面構建合理的公共圖書館人才結構。
主體意識,是指人對自身主體地位、能力和價值的自覺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我認識和改造的意識[8]。無論是勞務派遣制員工還是外包人員,由于薪資待遇等各種差異,這些工作人員群體存在主體意識分裂現象。需要發揮工會和婦聯等團體力量,健全組織文化、優化工作環境,營造利于人才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
公共圖書館應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構建起適應事業發展需求,專業、多元、開放的職業晉升發展政策,使人才效能充分發揮出來。公共圖書館應加強館員繼續教育,與人才資源大館強館合作,構建“訪問館員”制度,拓展自身館員專業視野。
共享人才資源有利于促進人才價值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實現。擁有人才資源優勢的公共圖書館應承擔起中西部或欠發達地區圖書館的人才培訓工作,為解決公共圖書館發展不平衡問題貢獻力量,實現人力資源共享,促進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普惠發展。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新一輪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主基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公共圖書館人才發展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構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人才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