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麗
(盤錦市圖書館,遼寧 盤錦 124010)
2020年于全球而言,既是災難的一年,亦是覺醒的一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約1 500萬人感染、蔓延世界的蝗災致使東非約27萬人陷入饑荒、持續210天的澳洲大火造成約12億野生動物死亡等等。這些導致重大傷亡的突發公共事件再一次警告我們高風險的后現代社會已經來臨,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有機體的文化服務機構,其相應的定位與職能也應隨著需求而拓展與深化[1]。那么,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上,圖書館既能因地制宜整合信息資源,又能為政府機構應急管理的決策、研究、宣傳做出文獻支撐,還能在公共事件突發后支持社區恢復發展與保存記憶等,高風險的現代社會亟須公共圖書館在基于充分認識自身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地位與作用的基礎上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并完善應急管理機制。筆者認為,如何建立起一個科學合理的應急服務體系和服務機制迫切需要我們進行深思[2]。因此,本研究在對檢索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呈現了目前國內對該主題的研究現狀,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思路。
以“中國知網”為檢索數據庫,在已有研究文獻中檢索主題為“圖書館”并含“突發公共事件”的文章,檢索結果共計77篇,其中最早一篇有精確文獻來源的文章發表于2004年。為更加契合本研究主題,筆者將“突發公共事件”與 “圖書館應急服務”進行合并檢索,檢索結果僅有14條,其中有9篇文章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啟發而發表于2020年(以上數據檢索時間皆截至2020年7月20日)。從檢索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圖書館緊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研究相較于其他領域來說,理論運用和案例分析的數量較少,且在研究結論上多是宏觀分析,具有局限性與雷同性。
魏永麗(2015)認為在圖書館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復雜性、社會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如果不能及時、高效的應對,極易危害社會公眾健康,甚至造成社會危機。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普遍現狀卻是圖書館的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不健全、工作人員與管理層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安全意識淡漠以及公共衛生設施設備的投入不足等,這些迫切需要我們加強衛生緊急應對,提升衛生應急預案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有效預防和控制圖書館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發生,保障公眾的身心健康安全[3]。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再次印證了圖書館需強化應急服務的刻不容緩[4]。魏大威等(2020)介紹了國家圖書館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所采取的緊急應對措施,柯平(2020)提出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建立聯動機制、應急保障機制以及信息共享機制等,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服務于大眾,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應急服務管理體系至關重要[5]。
圖書館應急機制是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制定的應急安排和措施。國內學者多喜好研究該體系,并將其分為:預防機制—預警機制—應對機制—控制機制—恢復機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應急機制是圖書館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整體方案與流程。曲澤靜和姚明(2016)認為建立和完善應急預防機制對于具有暴發突然、社會破壞性強以及處置困難等特點的突發公共事件來說至關重要,應急預防機制可以在突發公共事件來臨之時保障圖書館的正常運轉。主要包括:應急預案的建立、工作人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教育與培訓的強化、應急硬件設施的強化等[6]。柯平和包鑫(2020)將應急管理主要分為3個時段:公共事件突發前,圖書館應做好信息服務與應急管理平臺的建設與維護;公共事件發生時,圖書館應做好應急決策支持、應急信息支援以及應急社會救助;公共事件發生后,圖書館應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恢復性信息服務與閱讀治療[2]。
通過文獻資料查閱,發現我國圖書館應急管理研究起步較晚,2000年逐步興起。其中,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將這一研究主題推向高峰。2020年的“新冠肺炎”再一次震撼了圖書館界,更多工作人員及學者更加重視該主題的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圖書館對突發事件的管理預防與應急措施仍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大部分多是強調應急體系的“缺位狀態”,且文獻研究還是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即使做出計劃與預案,也是不夠詳細與完整的,缺乏能夠因地制宜實施的具體性與可執行性[8]。
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匯集和公眾學習的最佳場所,無可睥睨,人員動態流動且靜態集中,空間相對封閉,這就使得加強圖書館的危機管理以及完善應急響應機制變得更加迫切。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上,圖書館既能因地制宜整合信息資源,又能為政府機構應急管理的決策、研究、宣傳做出文獻支撐,還能在公共事件突發后支持社區恢復發展與保存記憶等。
以“中國知網”外文數據庫為檢索數據庫,檢索方式選擇“高級檢索”,檢索主題為“Library”并含“Emergency”,檢索出文獻共計9篇,發表于2011年—2019年。由于筆者在英文文獻查閱與文獻的閱讀、理解上存在困難,因此,借用王天津先生的研究結果,2011年前同主題的國外文獻研究檢索篇數為47篇。文獻檢索的結果顯示,國外關于圖書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服務體系研究相對開始較早,專門論述圖書館應急管理的著作和論文數量頗豐。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次。
國外圖書館對突發公共事件管理的研究相對較為成熟,且主要集中于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準備兩個階段。國外圖書館把對提高公共事件的預防階段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鼓勵館內工作人員建立并不斷強化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熱情與能力,圖書館界也是極度推崇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機制。Beales,Donna L等人認為醫院圖書館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風險管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要比醫院的還重要,因為圖書館有著脆弱的實體館藏[9]。Steven J. Phillips等學者在其研究中也十分贊成這一觀點[10]。Robertson, Guy認為館長在制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前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整個圖書館的安全情況,做好風險評估,畢竟風險評估的質量影響著準備工作的開展[11]。國外圖書館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準備工作一般集中于3個方面:應急物資、人員應急能力培訓和管理計劃。國外很多圖書館注重應急物資的準備,比如每層樓都存有應急使用的頭盔、抹布、防水桶等。公共圖書館為館員制定了培訓人員方案[12]。通過文獻分析發現,不同國家圖書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準備與經濟發展程度有關。Kaur,Trishanjit就曾報道了位于印度西北部的兩所大學圖書館因為缺乏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最終導致其中一所大學圖書館將近70%的館藏丟失于洪水中[13]。
國外的學會和圖書館聯盟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前期能夠制定應急預案,協助應急管理以及開展緊急應對研討會;中期能夠提供救援并協調其他圖書館的參與;后期能夠對受沖擊的圖書館給予長久的支持(資金、技術及人員等)。國外圖書館災后重建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尋求其他領域的幫助。Moore, Mary等學者探討了在海地地震后,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向健康科學出版商尋求幫助的案例。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為援助墨西哥沿岸受臺風影響的圖書館,宣布成立援助基金。
國外圖書館在案例分析中運用了大量的實證、訪談與數據分析等方法,在有真實數據依托的研究中,其理論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希臘與智利的圖書館在制定突發公共事件預案中充分收集社會各方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整理出一份應急預案。國外學界對該主題的研究領域比較廣泛,并不僅僅是局限于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在貼近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將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研究范圍延展。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后就限制了公民部分的信息自由權力,這明顯是有悖于圖書館精神的,在社會上引起了爭議。
國內學者關于該研究主題的探討多是集中于圖書館突發公共事件的類別(其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研究占更大比重)、事件爆發的原因并由此制定相對應的策略。在綜合分析現有研究基礎上,筆者發現:多數學者希望以某一角度為切入點,構建圖書館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服務體系,但是由于數據資料和實證案例的不足,導致所做研究缺乏支撐基礎,得出的結論也是各種相關理論的生搬硬套,因此,不難看出現在已有文獻的大同小異。
伴隨社會各界愈加重視該主題的探討,相關實踐研究的數量也是有所增長,但是從整體上看,邏輯性強、層次清晰的理論研究仍是占大多數的。由于調研的深度與力度難以有力支撐論據,那么所做的實踐研究的可借鑒度亦是不高。在實踐研究本就不足夠豐富的基礎上,還不重視對緊急應對突發的公共事件的事后總結,這對后期應急體系完善與優化意義不大。
筆者通過分析檢索得到的相關研究文獻發現:在研究內容上多有雷同之處,并且學術性不強、實踐性不高。在論著方面,國內專著數量較少,起源較晚,較國外的相關領域來說,其廣度與深度皆有差距。
由于我國地理區域廣闊,中小型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再加之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與惡意人為事件,多年來圖書館也受到很大影響。在中國這樣一個極具地域差異的國家,沒有真實、廣泛且帶有深度的實證調研,是不可能對國內圖書館的狀況與緊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全局有整體了解的。這就需要學界在大量真實個案基礎上構建理論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給出相關對策,這樣的研究才會更加具有現實性、針對性與普遍性。但是我國學界關于圖書館突發公共事件研究存在試圖用個案的分析推導出具有普適性結論的問題,這就使得多案例的收集與分析顯得重要與迫切。事實上,案例分析不僅可以為本區域未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積累經驗,完善、優化圖書館的應急機制,還可以為其他區域制定應急體系提供數據基礎。在分析得出結論的后期要注意總結與分享,國內圖書館多是把總結的內容束之高閣,缺乏與同行的分享和交流。
實證研究法是指由研究者親自收集并觀察資料,為理論假設的提出或驗證而展開的一種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是以“客觀世界是存在的”為前提的,推崇科學理論的普遍性和客觀性,通過經驗觀察產生的數據與實驗研究的途徑來得出一般的結論,并且做到在同一條件下該結論的可證實。根據上述的原則,簡單概括就是研究者通過對過研究對象的大量觀察、反復試驗并不斷獲取客觀材料,采用歸納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從文獻調研的結果來看,國內學界相關的實證研究較少,多是籠統且又雷同的概括,缺少可操作性。國外的研究多傾向于實證研究并有數據支撐,這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