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芳,羅雙群,周婧琦
(漯河食品職業學院,河南 漯河 462300)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下簡稱“雙創”)的大背景下,2018年9月國務院下達了“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2019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建立辦學標準,引領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創業。一系列的政策均顯示,“雙創”(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高職院校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值得每一位職業教育教師探索和研究。在萬物互聯的互聯網時代,雙創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在教學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通過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學生不僅能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也能從多維度提高自身的技能與思維。
但目前大多數課程在進行雙創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教學工具,更是促進專創融合的技術手段,應與課程有效銜接,顯然目前并沒有明顯效果;又如,雙創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融合體系和路徑均不夠完善,致使雙創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效果不明顯。
以漯河食品職業學院“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為例,研究課程教學中融入“雙創”元素的課程體系的建設路徑和實施舉措,旨在通過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個性化地專創融合教育、有針對性地創新創業實踐,構建合理、有效、可行的“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教育體系,更好地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我國建設技能型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的思路與見解,而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1]。創新能力是指在現有知識和理論的基礎上,在科學、藝術等各領域中不斷創造出新的理論、方法和發明的能力,創造出的這些新鮮事物和內容都有著一定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2]。以創新創業能力為切入點,通過對“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的改革,將學生從固有思維模式下解放出來,形成創新思維模式,利用食品專業現有的知識體系、技能體系,培養學生自身創新創業能力,使學生早日成長為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
食品專業作為我國制造業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自媒體的興起,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崗位的需求,如何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培養創新意識強和專業技能好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崗位需要的人才,從而提高食品類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成為食品專業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關鍵問題。
3.2.1 構建創新思維模式
通過先修課程——“創新思維訓練”課程的開設,初步構建學生的創新思維模式。通過適當的理論指導,使學生了解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區別,課上進行大量的創新任務練習,配合課程中師生、學生間的交流互動,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構建學生的創新思維模式。
3.2.2 形成融入“雙創”元素的“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標準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健康意識,使學生具備營養知識和相應技能水平。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見表1。
由表1可看出,在課程內容和學時分配上,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作為課程內容設計的重點部分,貫穿至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并將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課程標準中,形成融入“雙創”元素的“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標準。以“基礎營養認知”項目為例,先讓學生了解我國目前的營養政策(如健康中國2030、國民營養計劃等),引導學生建立大局意識和創新創業意識,對未來的工作崗位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再利用案例導入、翻轉課堂等方式傳授知識,才能實現該項目的能力目標:能夠確定成人的營養需要量;能夠選擇富含某種營養素的食物,指導預防營養缺乏病,未來才可能具備給目標客戶制定個性化營養方案的能力。

表1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
3.2.3 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新元素
在“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中融入創新元素,開展創新思維訓練,使學生在學習和認識創新思維的子能力的情況下,熟練運用創新思維技巧和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是理論指導實踐且實踐性強的專業基礎課程,這就要求課程的教學內容緊密對接“營養師”崗位職位需求,培養學生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過硬的專業技能。該課程將創新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在課堂互動和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例如,在“膳食調查”項目中,學生可以通過分組討論,運用思維導圖、頭腦風暴、TRIZ等方法技巧,不斷培養創新能力,具備獨立完成膳食調查相關工作的能力,能判斷膳食結構是否合理,并提出合理化的改進意見。
3.2.4 “線上+線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目前,傳統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使教學形式更加靈活生動,學習效果更加個性化,“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應在進一步完善實踐環節的完整性和應用性的基礎上,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相關政策,以項目教學為主,推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依托校內線上精品課程教學、線下立體化教材教學等資源庫,真正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打造適合本專業的多元化教學模式。依托學校“出彩智能教育云平臺”,設計融入“雙創”元素的專屬課件,配合微信“課玩”小程序,全程與學生互動,以“食品營養標簽解讀”項目為例,進行該項目教學單元設計。
“食品營養標簽解讀”項目化教學單元設計見圖1。

圖1 “食品營養標簽解讀”項目化教學單元設計
由圖1所示,課前布置任務,學生課下收集所需材料,并將食品標簽上傳至作業墻,教師在上課前即可以通過查閱作業墻的方式獲得學生對該節課的知識認知程度,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在課中根據學生課前的掌握情況,通過手機課玩小程序全程與學生互動的方式講解或示例營養標簽的相關信息。課后查漏補缺,及時進行任務總結,并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評價等方式檢驗學生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各環節間梯次層層遞進,環環嵌套,全方位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3.2.5 產出導向,改進考核手段
傳統的課堂考核過于單一,僅以一張試卷作為最終考核結果[3]。在電子產品普及的數字化時代,“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的考核更要與時俱進,堅持產出導向,更加注重過程性考核。具體考核思路為:該課程考核將學生的學習全過程納入到考核范圍,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形式。形成性考核(70%)主要包括:考勤、課堂紀律情況(10%)、實訓項目完成質量(40%)、實訓結果評價(20%);終結性考核(30%)主要包括:綜合實訓項目報告書的撰寫情況(20%)、匯報答辯情況(10%)。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考核方式及標準見表2。

表2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考核方式及標準
深入開展“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教”的教學方式[1],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以賽促創,進行深度賽創融合。與其他專業相比,食品類專業更加注重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的培養。各級各類的職業技能大賽為學生提供了可以充分發揮技能的機會和平臺,促使學生在專業競賽中提升創新思維和雙創能力,檢驗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的能力。在健康中國大背景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大賽、校市省級職業技能大賽、新媒體自媒體等網絡平臺、短視頻等形式,都為食品類專業學生展示技能展現功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在學校“專業共建、課程共擔、教材共編、師資共享、基地共用的“五共”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下,依托學校“產學研轉創”的教學模式,食品類專業與地方行業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與企業共同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技能訓練和強化提供平臺和條件;與企業行業專家共同組建“雙師型”師資隊伍,為學生技能提升和變現提供專家支持。企業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將企業的新標準新規范帶入到專業課講授過程,教師通過企業實踐等活動強化技能,更新教育理念,在校企深度融合中實現專業和企業的共生共長。
在“雙創”教育背景下,學院食品類專業積極開展基于學生創新思維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有效合理利用學校現有的平臺和資源,緊跟時代行業不斷發展的步伐,致力于培養快速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自開展教學改革以來,“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形成了成熟的融入“雙創”元素的課程標準,并在學校“五共”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下,在學校創設的“前校后廠”及營養烹飪產教融合基地、河南省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的教學環境下,形成集食品營養、膳食配餐、體重管理等為一體的全方位人才培養機制,初步形成了以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的“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在該模式下,2021年學院“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獲校級在線精品課程立項,2022年沖刺省級在線精品課程,畢業生受到地方企業的歡迎,但目前教學模式改革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深度和廣度上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值得更進一步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