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豁銀強,湯尚文,范文瑩
(湖北文理學院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在新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加快“新工科”建設,培養與新業態下的產業需求同步的具有適應變化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迫在眉睫[1]。湖北文理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真正搭建與社會崗位性質和企業對學生能力需求相匹配的創新實踐平臺,構建了推進工程教育改革的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科研、創新創業一體化“科創”平臺,以培養適應產業發展升級需求,具有適應變化能力工程技術人才,強化工程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
根據“新工科”建設中強調的學以致用和跨學科交叉融合要求,構建有層次的符合學科專業發展的競賽體系,打破“被動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出發,自主學習,競爭學習,跨專業交流,強化專業技能,搭建學科交流平臺。
首先,建設校級學科競賽組織團隊。通過調研走訪發現學院團委學生會及部分社團的學生團體成員前期參與過一些學生活動的組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活動中主要承擔執行者的角色,等待活動組織者分配;沒有完整串聯組織活動的經歷;活動組織現場隨時隨意調整;忽略整體流程感和細節規范等。針對上述問題,學校及學院開辦多期創新創業導師培訓班,先組織教師學習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新方法、新舉措,再由教師凝練后和活動組織的學生團隊成員一起探討活動的組織結構及流程、場地布置重點及現場把控等。具體由學生團隊的所有成員參與討論活動方案,從宣傳到后期總結,從全局到細節落實,采用頭腦風暴的方法制定出完整全面的執行計劃,一切事宜按計劃執行,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通過一場活動的組織有所收獲、有所成長,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發展得到了有效促進。
其次,擴展校級競賽形式。之前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與專業相關的學科競賽只有一項偏重產品制作的“食品創新制作大賽”,這對參賽學生的要求比較高,更適合有一定專業基礎的高年級學生參與。為彌補這一不足,學院積極爭取學校各單位的支持,逐漸擴展了多項校級比賽如“互聯網+創新創業選拔賽”“食品安全科普賽”“生物實驗技能操作賽”等。部分比賽不僅本專業學生不分年級均可參與,同時還可邀請其他專業學生跨專業參與,不僅激發了學生對食品類知識的興趣,還吸引了其他專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為不同專業間的學生鏈接提供了平臺,推動了食品相關專業實踐平臺的發展。
第三,大力支持參加省級及以上競賽。學院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學生走出校門到更高的平臺鍛煉,如虛擬仿真大賽、技能操作大賽、酸奶制作大賽、酒體設計大賽、“互聯網+大賽”、生命科學競賽等等。走出校門,學生不僅鍛煉了個人的實踐能力,開闊了視野,也取得了一點成績,同時更能找準同齡人之間的差距,激勵學生團隊反思總結分享,持續改進,正向影響其他學生,促進了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完善和體系化。
在學科競賽體系的建設實施過程中,很多學生獲得了新技能,如制作視頻、發布網絡調查問卷、海報制作、數據分析軟件使用等,不僅將專業技能學以致用,關鍵是學會了主題式自主學習和跨學科交叉學習,形成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工程教學新模式。
建設階梯遞進的科研訓練體系,包括1個目的2種模式和3個階段。1個目的即提高創新創業能力,2種模式即結合虛擬仿真實踐訓練的線上線下同步訓練和科研平臺導師、學長“傳·幫·帶”的從零到一訓練,3個階段即實驗室安全規范和基礎操作訓練階段、獨立完成部分實驗階段和自主建立實驗體系階段的系統化工程教育模式。
為達到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主要采用2種實踐模式。科研工作導師制,依托項目成員的科研項目、橫向課題項目、“食品工藝學實驗”實踐教學改革[2]及“科技特派員”類的科學服務工作,為學生提供相關課題供自主選擇。針對不同課題的具體實踐要求不同,與學生討論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計劃中包括理論知識要求、實踐操作必備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要求等內容,采用指導教師手把手,學長一對一“傳·幫·帶”的方式,為學生規劃從零到一的訓練方案,有的放矢,各個擊破。同時,為學生分享線上資源,便于鞏固學習,實現線上仿真和線下實操的無縫結合,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分析與解釋數據、儀器使用、提煉有效結論等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的能力。
為達到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采用三階段遞進式方法。新成員加入團隊,必須熟悉實驗室安全規范要求及實驗室日常管理要求,必須熟練掌握包括試劑使用及保管、儀器基本使用、樣本處理等基礎操作,通過隨機考核,合格后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第二階段即獨立完成部分實驗階段,包括獨立制作標曲、獨立操作儀器、保持結果重現性等注重細節的訓練。這個階段與第一階段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逐漸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建立專業自信。學生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后,即可獨立自主設計實驗和指導教師討論,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實踐方法,通過學生循序漸進的行動,將“學中做,做中學”落到實處,以學促做、以做帶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從而達到系統化工程教育的模式。
同時,為提升全院學生科研技能,學院推進儀器共享化工作,建立建設儀器共享平臺[3],組織大型儀器培訓,每年6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提高了學院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
在科研訓練系統化建設過程中構建了以真實問題為導向的實踐體系。所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均是產生于實踐中,改變了解決“假設問題”的實踐模式。通過遞進式地解決遇到的各類問題,提升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有創新性的想法,通過整理整合,學生以此為基礎完成創新創業項目、參加競賽、申請專利、發表論文,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利于培養適應產業融合發展、匹配社會崗位性質的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利用技術型教師優勢,建立同企業標準化流程接軌的實習實訓基地,引入企業導師從企業的視角參與制定實習實訓方案,搭建學生認知社會崗位要求和企業對學生能力需求的認知實踐平臺。
學院已有的可開展中試生產的中試生產線包括黃酒、啤酒、酸奶、焙烤、噴霧干燥等,目前已開展過啤酒、酸奶、糕點、茶葉蛋小批量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學生自主分工,進行角色演練,從采購原料、調試設備、定職定位管理等工廠化的要求中,學生對生產實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安全生產重于泰山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對現場問題的分析解決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品嘗和分享自己生產的產品的喜悅和成就感無以言表。這一實踐活動的開展將課堂搬進了車間,學生的學習更直觀,印象更深刻,體會更真切,校內實習實訓工作是完全可以延續下去的。
學院教師積極服務地方,帶領學生深入企業調研,熟悉不同企業面臨問題,增加學生接觸面,開闊視野。先后帶領學生到臥龍山藥合作社了解山藥酒生產車間建設及企業標準制定情況,到湖北石花及古襄陽了解清香型白酒基酒生產工藝及白酒的品鑒,到湖北香園學習植脂末生產及風味品鑒,到襄陽正大(食品)了解標準化企業研發部門建設情況及用人要求。學院本著建立依托本地、發展本地、服務本地的地方服務體系,帶領學生助力脫貧攻堅、協同企業攻堅克難、發力食品專業知識普及,將多樣化工程教育模式融入到平臺建設中。
在構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探索中,將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升華至“以學生思維發展為中心”,將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放在重中之重,避免學生表面行動上的“動”,實際思維上的“靜”。通過組織開展多種學科競賽、儀器培訓平臺建設、實踐教學改革、產品中試生產實踐和地方企業服務,鏈接了更多的學生,從多個角度和層次為學生提供了選擇,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將理論知識滲透到可眼觀、手摸、品嘗的各個角落,增強了師生互動,同時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總結經驗教訓,將對“學生畢業時,學到了什么,能做什么”等問題的思考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促進了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實現教師成長和學生成長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