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乙丹 肖 倩 梁 希
(1.深圳市潤科環保應用技術研究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2.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綠色環保與碳中和研發中心,廣東 深圳 518000)
銀行業碳核算的主要內容。碳核算是指持續監測、跟蹤和報告一個實體產生、避免和移除溫室氣體的過程[1]。《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標準》(GHG Protocol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簡 稱GHG Protocol)將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進一步細分為范圍一、二、三排放。根據溫室氣體協議,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其貸款和投資組合產生的碳排放,屬于GHG Protocol范圍三下的第15類排放——投資(financed emissions)[2]。具體來說,銀行業作為經濟脫碳的核心,可以通過限制向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制造業等行業發放貸款和投資來減少碳排放。據碳披露項目(Climate Disclosure Projects, CDP)發布的《綠色金融時代》,全球金融機構資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其自身排放量的700倍以上[3]。因此,對于銀行業而言,衡量和測算投資排放是開展碳核算的重點工作。
全球銀行業“碳足跡”披露有待加強。在國際上,以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花旗銀行為代表的大銀行已經開始宣稱或承諾到2050年實現其運營和投資組合的凈零排放。然而,CDP在其氣候變化問卷調查中披露,在其調查的332家金融機構中僅有25%的金融機構公開披露了投資組合的碳排放數據。此外,該調查顯示大部分金融機構只披露了氣候變化產生的直接運營風險(物理風險),低估了因氣候變化導致的資產擱置和金融資產貶值風險(信用風險)。在國內,金融機構的環境信息報告缺少對碳排放數據與環境風險的定量披露。研究顯示,2020年我國47家上市銀行中僅有15家銀行披露了綠色投融資相關信息,具體包括綠色信貸項目、綠色租賃項目、債券項目和綠色金融融資項目[4]。同時,已披露數據的上市銀行核算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并存在數據不完整、氣候轉型風險分析水平低等問題。對于投資排放的碳核算工作,國內僅有興業銀行深圳分行首次對外披露了自身投融資活動“碳足跡”核算方法與結果信息[5]。
碳核算是銀行業ESG信息披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上市銀行在綠色環境影響和綠色運營數據的披露方面水平偏低,一方面,多數披露報告缺乏對外部性的研判與定量分析。另一方面,披露的數據主要是經營數據而非碳排放數據,對氣候轉型風險的分析和環境風險披露程度低[5]。因此,開展銀行業碳核算工作以及建立銀行業統一的碳核算框架不僅有利于加強ESG信息披露的質量、增加銀行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也有利于商業銀行高效識別投融資活動中面臨的氣候轉型和物理風險,準確辨識綠色、低碳轉型的企業或項目,有效促進銀行業雙碳目標的實現。
碳核算是評估銀行業氣候風險的基本要求,實現銀行業雙碳目標的必要途徑。據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測算,實現“雙碳”目標的股權投資需求約為綠色融資的30%,年均缺口超過4800億元。為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到2050年,中國綠色投資總需求約為139萬億元人民幣。開展碳核算一方面有助于銀行業識別氣候情景分析的基準線情景和制定氣候目標,并識別銀行氣候情景分析的關鍵指標,降低銀行業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有利于銀行業識別投資組合中碳排放密集的貸款或資產,更多地轉向開發低碳基金、綠色債券、綠色信托、可持續發展債券、綠色抵押貸款等綠色金融產品。
《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標準》(GHG Protocol)是國際公認的且最廣泛使用的溫室氣體核算標準,是由世界資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合作開發的,旨在幫助政府和企業理解、測量和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該標準是世界上現有溫室氣體核算標準和管理計劃的基礎。盡管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為企業管理和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提供了分類參考(見表1),但并沒有為金融機構碳核算提供細致的操作指導。

表1 金融機構各排放范圍說明表[6]
《金融行業溫室氣體核算和披露全球性標準》是于2020年11月由碳核算金融聯盟(Partnership for Carbon Accounting Financials,PCAF)推出的國際金融機構碳核算標準。PCAF標準在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旨在為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發展銀行、基金或信托所有者/管理公司、保險公司提供溫室氣體核算體系范圍三下第15類投資活動的排放核算。
首先,PCAF要求金融機構采用運營控制或財務控制方法來確定碳核算組織邊界。這意味著不屬于金融機構自身運營或者財務控制的貸款和投資的排放應按照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下范圍三的第15類排放進行披露。PCAF標準主要涵蓋了以下六種資產類別:(1)上市股票和企業債券;(2)企業貸款和未上市股權;(3)項目融資;(4)商業不動產;(5)不動產抵押貸款;(6)機動車購置貸款。
其次,PCAF標準為金融機構列舉了四種可行的碳排放數據衡量標準以便金融機構測算每個資產類別下的基準排放。表2的前三種衡量標準分別對應三種投融資排放的碳核算方法:(1)直接測量法;(2)物理指標轉化法;(3)經濟指標轉化法。從數據質量的角度來看,前兩種碳核算方法能為金融機構提供更準確的碳排放結果,由于第三種經濟指標轉化法主要基于地區或特定部門的平均排放量或公共統計以及第三方提供的財務數據,易產生較大誤差。

表2 投資排放衡量標準表
根據PACF溫室氣體議定書公司價值鏈(范圍3)會計和報告標準,投資排放量的計算公式如下。具體來說,投資排放量是將金融機構每一個借款人或被投資方的歸因因子與其產生的碳排放量相乘的結果相加得出的。分配因子的計算方法由金融機構的性質決定。若投資排放涉及非上市公司的金融資產,分配因子的分母通常為總權益和負債的總和。

《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建議報告》[7]由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TCFD小組推出,旨在為金融和非金融機構提供運營過程中氣候相關治理、戰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和目標信息的披露框架。TCFD工作組對銀行、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和資產所有公司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制定了氣候信息披露的指導性建議。
TCFD工作組建議金融機構至少每年在官方報告中對外披露氣候變化相關風險對財務的潛在和實際影響,并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披露:(1)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遇;(2)應對氣候風險的計劃措施;(3)氣候風險應對措施的財務影響。具體來說,TCFD小組建議金融機構從氣候相關風險對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財資產負債表的角度分別分析與報告氣候風險對企業帶來的實際和潛在影響。例如,氣候轉型風險對金融機構資產減值費用造成的影響、氣候相關風險和計劃對金融機構預期投資組合價值的影響等。
《金融機構碳核算技術指南》由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布,是金融機構碳核算的首個行業標準。內容涵蓋金融機構在環境信息披露過程中的披露原則、披露形式與頻次以及披露內容,旨在為商業銀行、資產管理、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經營和投融資活動的環境影響及碳核算提供指導。
《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建議商業銀行采取有公信力的計算方法學或有資質的第三方量化測算氣候風險對投融資環境的影響。對于典型節能減排項目,商業銀行可以依據項目立項批復文件、可行性報告等相關數據進行填報,或根據銀保監會規定的公式進行測算。金融機構的碳核算需涵蓋以下內容:(1)經營活動產生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和自然資源消耗;(2)采購的產品或服務產生的簡介排放或自然資源消耗;(3)采取環保措施所產生的環境效益,即開展顯示業務、無紙化辦公、員工選擇公共交通產生的環境效益等;(4)經營活動環境影響的量化測算,即經營活動的碳足跡和雇員的人均碳足跡,用電量、用紙量等相關指標[8]。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是國家發改委于2013年至2015年在溫室氣體核算體系基礎上,并針對國內行業企業的特點先后出臺的24個行業溫室氣體核算指南。該系列指南涵蓋了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下的六種溫室氣體,旨在為各行業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等相關工作提供參考。其中第24個指南《工業其他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涵蓋了所有中國工業行業的溫室氣體核算和報告。該系列指南考慮了企業的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的核算,與溫室氣體核算體系標準中的范圍一、范圍二相一致,但并未涵蓋范圍三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的內容。
《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是我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15年11月批準并發布的11項標準。該系列國家標準參考了ISO 14064-1規定組織層面量化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的原則和要求以及溫室氣體核算體系,旨在為各類型企業提供溫室氣體核算于報告的基本原則、工作流程、核算邊界、核算步驟與方法等6項內容的指引。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參考上述國家標準開展溫室氣體的核算與報告的編制。與《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相同,該系列標準并未涉及范圍三排放的核算。
我國金融機構適用的碳核算方法是排放因子法,即企業碳排放量由活動水平數據與對應的排放因子相乘得出。此外,針對減排措施減排量的核算,如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形成的環境效益,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建議商業銀行以銀行對項目的貸款余額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為系數,乘以項目節能減排量得出。
綜上所述,當前國外的碳核算標準與方法學主要面臨以下局限性。
(1)市場價格波動影響碳核算準確性。PCAF標準中分配因子的計算精準度較易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從而影響數據估算的精準度以及金融機構碳核算的準確性。
(2)數據存在可操控性。由于金融機構的投資排放量的分配因子是金融機構未償金額與金融機構總股本和債務綜合的比例,報告發行人可能會通過增加金融機構的股本和債務(分母)而不是減少其絕對排放量(分子)的方式來減少其范圍三投資排放量。
(3)投融資碳核算納入的資產類別較少。目前PCAF提出的金融機構的投資碳核算框架僅覆蓋了上市股權和公司債券、商業貸款和非上市公司股權等六種資產類別,尚未納入金融機構投資組合排放有較大正面影響的綠色債券、主權債券、低碳基金等綠色金融工具的資產核算方法[9]。因此,我國銀行業未來在開展金融機構范圍三碳核算時應考慮擴大投資資產的范圍。
(4)碳數據庫的質量參差不齊。由于主流的碳排放數據庫包括PCAF數據庫、第三方外部數據供應商(CDP、Bloomberg、MSCI等)以及金融機構(荷蘭銀行、巴克萊銀行)主要基于歐美地區和國家,針對OECD成員國的經濟和物理活動數據質量相對較高。然而,由于第三方數據供應商僅提供由全球多區域環境擴展的供需表和投入產出表推算出的經濟活動類數據[9],對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GDP、碳價、能源政策的預測存在較大誤差。因此,我國銀行業在借鑒外部碳數據庫的同時應根據我國國情調整相應的物理活動和經濟活動指標,從而加強銀行業碳核算的質量。
目前,我國金融業碳核算工作缺少約束性法律條例,缺乏碳核算報告框架指導以及相應的監督機制,使得金融機構碳核算的責任不明確。建議我國以人民銀行為牽頭,六大行為代表,在《金融機構碳核算技術指南》基礎上參考國內外氣候信息披露框架,共同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統一銀行業碳核算報告框架,明確規定金融機構碳核算的責任與內容。建立健全以央行為中心的合作監督體系,推動銀行業碳核算監管制度的落實,調動社會中介機構如審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第三方權威中介機構形成社會監督機制,對銀行業碳核算數據及支持文件定期復核、抽查,并出具年度或季度審計報告、法律意見書,確保銀行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建議將碳核算工作納入銀行業監管激勵與約束機制,將碳核算披露作為銀行綠色金融評級的重要考核指標,對主動披露碳核算數據、創新投資排放方法學的金融機構給予激勵,更好更快地推進金融機構碳核算工作的開展。
開展銀行業碳核算的重要因素是確保高質量的碳排放數據來源。目前金融機構缺乏對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直接和公開獲取渠道,開展碳核算工作的難度和成本較大,在發放貸款和投資時難以有效識別低耗能、低排放的綠色企業。建議各商業銀行第一步先與國內外碳核算與評估第三方機構合作,收集以八大行業為首的重點控排企業的碳排放數據,建立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第二步采用科學的碳排放核算方法,自上而下地推進銀行業碳數據庫與交流平臺的建立。銀行業在建立碳排放數據庫時,使用統一的自動化數據報送模板,通過數字化手段建立碳排放MRV體系,確保碳排放的數據來自權威第三方評估機構出具的碳排放核查報告,或是依據《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等國家標準得出。金融機構在統一披露碳核算信息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強化氣候與環境風險壓力測試,參考國際通用情景和模型、采納其他外部數據作補充延伸,并根據我國國情調整關鍵經濟指標,探索資產組合在各行業不同氣候情境下壓力指標的變化。
建議以六大行為試點開展碳核算工作,結合《金融機構碳核算技術指南》和PCAF的《金融行業溫室氣體核算和披露全球性標準》等國內外碳核算標準,編制各行自身投融資活動碳足跡信息報告以及披露氣候相關風險下的風險與機遇。同時,建議六大行加大對范圍三排放核算的研究,在PCAF標準的基礎上對金融機構資產類別的分類范圍進行拓展和計算的細化、明確金融機構棕色資產碳排放測算方法,并在社會責任報告中進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