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予 何昆蓉
馬克思主義為我國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準備,而紀念馬克思本人和馬克思主義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在繼承的同時還要賦予其時代的意義,源源不斷地對其輸入新鮮血液,使其充滿時代性特征,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誕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具有時代特性和活力的產物,它不僅踐行了馬克思主義,也符合中國實際國情,而現在它已經突破國界,對世界的發展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1848 年《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發表,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最終形成的標志。《宣言》蘊含“共同體”這一思想瑰寶指導著人們追求自我解放和發展,《宣言》所述:“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為絕大多數人的獨立的謀利益的運動。”①由此可見,無產階級的運動和斗爭是實現人們自由的重要方式。同時,又如《宣言》所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①《宣言》所描述的“聯合體”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以追求共同利益和解放為目的共同關系,是適應人類社會發展和符合社會生產關系的模式。這種真正的共同體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它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發展。
面對世界經濟問題、國際安全問題、國際治理問題、全球健康問題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世界需要新的方向、新的方案和新的選擇,各國積極探索實踐,希望能找到一條適合本國,也順應世界發展的道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國提出應對上述重大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它植根于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在繼承馬克思思想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不僅是當代中國為自身和世界提供的新選擇,更是踐行馬克思主義的體現,同時也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卓越貢獻。
早在2011 年9 月,《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就已經倡導要推動世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命運共同體”②,這是中國初次提出“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正式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最初是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③,“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②這是首次正式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從概念中可以看出,在國際體系中各個國家的基本行為邏輯,既是國家利益的延伸,也是國際利益的延伸,分享、合作、共贏、包容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本內核。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首次向世界傳遞了對“命運共同體”的理解,“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④這是首次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傳遞了“命運共同體”的信息。
2015 年3 月博鰲亞洲年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⑤此后,2017 年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總部日內瓦發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旨演講,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⑥這些體現的不僅僅是建設命運共同體的具體手段和方式,同時更是建設命運共同體的前提。
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從提出構想和概念到深刻的認識,再到由其指導實踐,經過了長期的過程,既具有時代特性,又符合現實情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大體上可以簡單分為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具體來說,人類共同體的建設,政治方面要求平等相待、互商互諒;安全方面要求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經濟方面要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在文化上方面要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在生態方面要求尊崇自然、綠色發展,這五個方面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路徑,又是其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繼承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同時還對其進行了創新與拓展。具體表現在兩方面:(1)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堅持了馬克思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共同體的邏輯前提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普遍深入聯系,共同體是對各國之間深刻關系的必然要求。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自由聯合體”的發揚和現實運用,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霸權和壟斷政治,本著互利互惠和合作共贏的原則開展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基礎上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關系,最后共享建設成果。(2)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繼承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和拓展。首先,建立世界共治共同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或需求,這就需要世界共治,所有國家積極參與,共同努力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在每一個國家都努力把本國建設好的情況下,承擔自己應有的國際責任,突破狹隘的利益眼界,形成利益共同體的共識。其次,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充分尊重主權國家的領土完整,公平對待各個國家,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建立對世界好、對各國人民好的國際秩序。最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等。《宣言》中提到的人的全面發展并不是特指某一個人或某一類人,是指處于世界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通過構建共同體,能夠使世界上的人們都能聯合起來,實現人對社會關系的真正控制,使人擺脫社會關系主導的困境,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
總的來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基于世界發展新形勢提出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定位是立志于解決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促進世界和平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依賴世界各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發展,它以平等和主權原則、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為根本遵循,主張構建以合作共贏國際關系,并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五方面規劃了其實現路徑,從而實現“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新世界”。
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有時翻譯為“全球衛生”,要充分理解全球健康的概念和內涵,首先需要準確理解健康的概念,健康已經被學術界公認為并非僅僅指沒有虛弱或疾病,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個維度上的完好狀態。而全球健康,就是在全球國際范圍上,突破國界的人群達到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可以想象,如此宏大的目標,非一己之力能完成,而需要健康和衛生等科學領域在領域范圍內外共同聯合起來,形成多學科、跨部門的合作。全球健康被學術界較為認可的學術定義是指研究和實踐促進全人類的健康,為全人類的健康謀福祉,保障全人類的健康公平性,關注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在地域范圍和組織層面超越國界和地域,促進健康科學領域內部和外部的多學科合作,將群體預防和個體診療有機整合起來,為促進全人類健康服務。全球健康這個概念已提出30 余年,其理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完全一致,現如今全球健康的工作重心和具體時間抓手就是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合作與發展。
我國在全球健康方面的實踐較多,“健康絲綢之路”建設,保障和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健康;2014 年西非埃博拉疫情中國積極響應為疫區送去必要的資金、醫務人員、物資,捍衛西非國家人群健康;作為南南合作典范,從20 世紀60年代開始對非洲國家提供醫療衛生援助,如為其人民提供青蒿素為代表的藥物、援建非洲國家的衛生基礎設施、培訓當地醫務工作者,實施中非“健康衛生行動”“婦幼健康工程”等,為當地人民的持續和增進健康提供了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全球健康要求世界各國必須在充分溝通、相互借鑒、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也需要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要守好自己的“一畝田”,主動積極作為,牢固樹立“全球健康”的理念,最終達到“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目的。
健康是人類的追求,也是全球共同的責任。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形成了全球大流行,在疫情面前全世界成為了真正的“地球村”,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躲避疫情的侵襲。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疫情和病毒沒有國界,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依賴程度超乎想象,一旦發生疫情則迅速席卷全球。疫情是全球共同面對的一場“大考”,人與人、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相互依存,構成了命運共同體。我國一直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健康理念,面對這樣一次“大考”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一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
我國面對疫情,積極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為維護人群健康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在基本控制本國疫情的情況下,我國積極同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協調,開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向需要幫助的國家或地區提供了預防、防疫、管理等有益經驗,尤其是分享自身的經驗包括了分享了具有規范性指導價值的疫情防治方案手冊,并幫翻譯為外語,供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為捍衛世界人群健康做出了貢獻。此外,面對有需要和困難的國家,還提供了最寶貴的資源——人才,在全球共同抗擊疫情過程中彰顯大國風范。一系列的做法最終獲得國際認同,種種表現和做法也體現出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3 屆世界衛生大會(2020年5 月)的致辭中所述,“中國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⑦在本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呼吁世界各國攜起手來,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聯合抗疫中推進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同心協力,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抗擊新冠肺炎中進行了具體實踐,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是發揮我國負責任大國作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
從“共同體”思想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概念的不斷深化到探索實現路徑的規劃,從“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共同抗擊埃博拉、南南合作的全球健康,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的表現等一列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實際行動,我們發現這一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不僅是新思想的萌發,更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又反過來指導具體實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不斷深入、不斷發展、不斷加入時代之音的過程,也是將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的過程。
注釋:
①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2012,北京:人民出版社.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室,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2011.
③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
④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2013.
⑤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 開創亞洲新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 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2015.
⑥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2017.
⑦習近平.團結合作戰勝疫情 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第73 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的致辭,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