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偉 孫巍巍 汪作朋
黑龍江省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豐富多樣的物產資源造就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當前文創產品在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辦公室、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了非遺文化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時間節點:即到2025 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到2035 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傳承活力明顯增加,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的作用更加彰顯。在此背景下,利用文創產品對非遺進行結合探究,推動非遺的傳承發展與市場活力,提取與開發非遺項目中的民族文化元素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融入非遺文創產品當中,有效地激活非遺文化活力,可以更好為非遺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內容支持。
在黑龍江人口較少民族中,有四個民族因其傳統生活習俗相近而被學界稱之為“四小”民族,即赫哲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鄂倫春族,他們有著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諸多相似之處,下面就“四小”民族特色鮮明的技藝類非遺項目作一簡單介紹。
赫哲族在解放前的傳統勞作方式是“夏捕魚、冬狩獵”的漁獵生活,他們捕魚、食魚,用魚皮制衣、造物,在歷史上以“魚皮部落”為世所知。傳統的魚皮技藝包括一整套復雜的加工過程,分為剝皮、干燥、熟軟、拼剪縫合、藝術修飾等步驟,過去赫哲族婦女都能熟練掌握這一技藝。20 世紀中葉以后,魚皮制品被其他用品所取代,這種傳統手藝也逐漸被赫哲人所遺忘。
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的工藝流程包括皮張采集、鞣皮、拼剪縫合、染色、紋飾、刺繡等,生產的成品按用途可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等類別。鄂倫春族的狍皮生活用品有被子、大衣、手套、帽、套褲、靴子、荷包、挎包等,這些用品主要用扎刀和其他一些獨特的工具制成。
樺樹皮具有良好的防水、抗腐蝕性能,以此制成的器具輕便、易攜帶、不易破碎,是狩獵民族喜愛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可以用樺樹皮造出形式多樣、功能豐富的生活器具,主要有船、簍、箱、盒、碗等種類。這些器具都是將樺樹皮以獸筋、馬尾繩縫制而成,上面刻壓有各種花紋和圖案,它們不但是重要的用具,也是精美的藝術品。傳統的樺樹皮加工技藝有四個步驟:一是剝取樹皮;二是將皮子浸軟或煮軟;三是剪裁縫合;四是裝飾圖案。裝飾手法有用砸壓的,也有用剪貼的,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慶、平安、豐收的圖形裝飾在樺樹皮制品上。
鄂溫克族熟皮子技藝首先是將獸皮剝下來,將附著在皮上的組織清除,然后在鮮皮清理過后,將肉面向外進行晾曬干燥處理,待其晾至八九成干,把皮垛起來,用重物或木板壓平,一直到獸皮干透。熟皮子時需要將原料軟化,在皮上涂抹搗爛的鹿肝進行發酵。用特制的工具進行反復揉直至柔軟。處理好后進行脫脂,要保證不能損傷毛皮。
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古發展傳承至今,便是歷史的一種見證,反映了黑龍江省先輩人民在這片黑土地上生存勞作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手段,體現了人類的智慧。人們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更加地了解黑龍江地域文化的發展過程。白山黑水的獨特環境孕育著獨具魅力的黑龍江地域文化,彰顯著這片土地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人民在勞動和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傳承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滿足著當時人們生存生活的需求,囊括衣食住行。如樺樹皮技藝制作的生產工具及生活用品、赫哲族魚皮技藝在蓋房造舟制衣上的應用、鄂倫春獸皮制作的生活用品及服飾等等[1]。楊翼、湯池明在《非遺文化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分析》中認為非物質文化可以根據非遺在不同時代背景與環境中表現出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及生活,并呈現了其中的文化形式。張琳曾在《非遺之聲》中說過:“魚皮衣服酒敬神,狗拉爬犁赫哲人”來概括赫哲文化。諸如此類,“四小”民族均有其獨具魅力的文化價值。
“四小”民族非遺具有著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它內涵著自然與人民和諧相處的和諧之美,也表達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熱愛。以非遺技藝這種獨特的形態呈現于世人,可以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到其中所蘊含地藝術價值。如魚皮制作技藝,所制作出來的魚皮衣物充分地體現出了魚紋自身所帶的自然美,有著獨特的時尚韻味,還有一種復古狂野的風格。非遺與人們的生活緊密,呈現著不同的審美價值觀念,結合東北原始森林獨特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地域民俗元素,“四小”民族非遺記憶中蘊含著巨大的藝術價值[2]。
非遺由于時代的發展,它的傳承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困難。而文創對于非遺傳承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創新與傳承的途徑。比如說皮影戲在信息時代到來之前可謂是中國民間“絕活”,但是現在看過皮影戲了解皮影戲的人少之又少,但是有人將皮影戲與游戲人物結合在一起,很受年輕一代人的喜愛,也增添了去了解與傳承皮影戲的人。可以說文創對于非遺來說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路。現在我國也鼓勵與推動文創產業與非遺結合,國內也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如2019 年中國藝術節上故宮博物院帶來了102 種972 件文創精品,涵蓋千里江山系列、海錯圖系列、海水江崖系列等16 個系列。但是對于“四小”民族非遺文創產業上,發展緩慢,面臨著創新困難、商業價值不足,沒有“熱點”等一系列問題,主要來說有以下三點。
現在市場上大部分非遺類文創都是將民族圖案、紋路、顏色等元素提取出來復制粘貼在一些產品上。主要包括兩種類型:第一種比如一些杯子、文房禮盒只是將開發者所主打的形象所具有的特征直接通過模具印在產品上,做出直觀、單板、沒有內涵的產品。這類形象模仿的文創產品又被稱作軟周邊產品。價格不僅昂貴還沒有什么實用性與功能性。第二種是將以原樣素材的紋路、圖案為主直接提取紋路等元素印在我們所使用的產品上,比如一些“概念”鼠標、水杯之類的產品。這樣的文創產品形式過于表面,大部分設計師對于所要進行文創的非遺的內涵與技藝內容都不是很了解。沒有去進行深挖與探究就失去了非遺文化本身的內涵和魅力,這樣也不能夠吸引消費群體和大眾的興趣[3]。
一些非遺技藝本身已經在當前社會時代應用很少,并不是因為技藝本身有問題,而是繁瑣的過程與產品價值不值得進行應用參與生產。比如樺樹皮所制作的船,在先人那個時期樺樹皮所制作的船既能夠滿足當時人們捕獵、遷徙等需求,其樺樹皮本身性質又具有不易腐爛和防水的性能,它的價值很大。放在現在,我們已經很少能見到樺樹皮制作的船參與生產活動中了。再比如魚皮制衣物,雖然美觀并且具有獨特的文化色彩,但是放在生活中除了某些特定場合和地點,幾乎看不見有穿魚皮衣在我們的視線中。但我們又不能否認它們,因為它們很優秀。所以現在有一部分的非遺傳承面臨著因為實用性低,商業產品化轉型困難而導致的時代淘汰等現實問題[4]。
常規的非遺文創產品的銷售途徑主要是美術館、博物館、旅游景區,還有一些文化產業街區等,銷售范圍有限。[3]產品與人們的衣食住行不夠密切,即使進行在與衣食住行上的聯系進行創新,仍然無法在認可度知名度等方面與已知大眾品牌相提并論。“四小”民族的文創產品普遍存在著實用價值低并且缺乏大膽的原創精神,同時,沒能很好地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科技[5]。所以產品競爭力不夠將會是我們在非遺文創的創新開發道路上一個長久且不斷研究的問題。現階段國內針對于產品競爭力的問題也有過許多觀點,但是這個問題需要有科學的解題思想與現實產品開發去對這些理論中優秀科學的理論進行試驗,結合當前少數民族非遺文創產業狀況,這將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并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需要不斷探尋與創新的根本問題。
非遺技藝在產品設計上的體現應當與人們的生活需求等方面貼近。可以在進行產品設計前通過問卷調查法去了解消費群體的興趣愛好、文化傾向、消費水平等特點。以便更好地針對不同特點的受眾人群開發不同的文創產品。在對于非遺技巧有所創新的同時還要盡可能保留其中的文化價值。做到開發出一個具有觀賞性好、性價比高、實用性強的產品。這樣才能拉近非遺與群眾的距離,使文創產品融入生活并可以產生利潤[6]。
對文創進行品牌化有兩點,即找好定位和產品創新與質量。按照現代營銷學的品牌管理理論,建設品牌的前期重要的便是找好定位。我們在塑造非遺文創品牌時,要確立我們所要塑造的品牌形象,搞清楚我們產品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位置。為了提高競爭力,我們還需要有獨特的價值主張。我的在建立品牌時,品牌名稱應給予消費者好的消費聯想,將差異化競爭思想體現在品牌內涵當中。我們想要建立長期效應的品牌,產品的競爭力是硬件。產品設計、開發和創新是品牌建設的重要任務。研究市場需求、研究同類型產品、加大開發創新投入,開發出適合市場的、迎合消費者期望的產品,并且要保證質量。順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并尋找新的產品定位來保證品牌和產品不被時代潮流淘汰。
四小民族的非遺技藝擁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所以與東北地區的高校合作,進行大學生創新項目或活動,可以吸取年輕人的新點子、新想法、新喜愛偏好,從而設計出更能符合新一代主體人群的定位喜好的產品。通過學生參與這些項目與活動能夠提高他們對于“四小”民族非遺文化的興趣,感受到先輩的智慧。在完成設計時會提高學生在其中的文化歸屬感與成就感。這對于未來非遺產業發展將會種下一批批中堅力量的“種子”,從而推動“四小”民族非遺文創產業的進程和革新。在吸收高校學生參與非遺文創的過程中,也可以把非遺傳承人引入大學課堂,開辦“大師工作室”的實踐教學模式[7],從而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出更多優秀非遺熱愛者和繼承人。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與傳承的文化。我們要以非遺為基礎,創新與繼承的不僅僅是表面產品的功能與美觀上的進步,而是要去深挖其包含的民族底蘊。民族底蘊包括歷史底蘊及文化底蘊。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將產品各部分需求與“四小”民族文化相結合,將我們提取出的文化用一種方式將其轉化為信息融入到產品中,展現給大家看。這樣才能展現發揮出非遺文創本身的價值與作用。
黑龍江流域“四小”民族所在地均具有豐富的可開發及已開發的旅游資源。這其中不僅是因為黑龍江省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更是因為各個民族文化的獨特韻味所勾連出的一幅幅瑰麗絢爛的圖像。以旅游業產業帶動當地非遺文創發展,向市場投放軟周邊產品以獲得資金與關注來更好地研發創新一些實用經濟的優秀文創產品。同時,以非遺文化為主題的創意及設計概念能夠找到可以依托的物質載體,化無形為有形,巧妙地將鄉村振興發展與非遺文化傳承進行深度融合。
黑龍江“四小”民族非遺技藝進行文創產品開發是保護與傳承珍貴的非遺技藝的一種途徑。在品牌化與商品化后,既能增加民眾的關注度與認可度還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更能提高人們對于少數民族寶貴的非遺技藝傳承的認知。順應時代進步不斷創新,與現代工藝、美學、文化等相結合,設計出具有高產品力、受民眾認可的產品,讓“四小”民族的非遺文化真正地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使技藝傳承得到理想的發展,更好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