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盈 於國元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隨著國家日漸強盛,實現共同富裕已是人民的共同心聲。“教育榮則經濟興;知識富則民富。”要實現共同富裕,最根本地在于全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而落腳點就是在教育上。2021 年8 月17 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專題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吹響了推進共同富裕的號角。浙江作為共同富裕的示范區,任務光榮而艱巨。在推動與落實浙江“共同富裕”發展戰略上,高職教育應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承擔起更大的發展責任。
高職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最為緊密,是當代中國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有力支撐;是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智力保證;是推進區域內城鄉一體化協同發展和民生均衡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1.高職教育契合經濟高質量理念。中國經濟從過去追求高速度向當下轉入高質量發展,要求在供給合理有序、結構有力、綠色可持續上不斷發力。產業結構不斷深化和調整,科技創新能力在發展中占比不斷加大,這其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需要職業教育大力發展,而在培育大國工匠、能工巧匠上,更是需要高職教育深耕細作。高職教育的屬性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人才、技能人才,對于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目前全國具備高技能的勞動者僅有5000 多萬,只占全部技能勞動力總數的25%。高職教育在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上,還需加快速度向更高水平不斷前行。
2.高職教育服務共同富裕發展目標。隨著國家實力不斷加強,高職教育在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地方經濟和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顯。據調查,高職院校招生對象中有70%左右來自農村山區,在高職院校中來自農村山區的貧困生占總數的75%左右。高職教育正成為更多的農村家庭實現子女大學夢想和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武器。每一個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就是幫助整個家庭告別貧困已是切切實實的真實故事。隨著我國高職教育普及化速度加快,近兩年全國高職年均招生規模已突破480 萬人、520 萬人,已超過普通本科招生規模,全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同感也在不斷提升。
3.高職教育緊貼產業現代化體系。“十三五”期間,高職教育服務國家實體經濟發展積極調整專業設置,新開設或調整的有關制造業重點領域的專業增長20%以上,招生規模也增長近50%。目前推進高職教育與產業整合,已經成為不少城市新一輪發展的戰略之一。如上海、無錫等地,都根據各自產業布局,大力推進產業企業與高職院校深度融和,在專業設置、專題攻關、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多角度連通。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共贏發展,高水平職業院校與當地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1.職業教育地位進一步確立。2019年起,根據有關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要求,浙江積極行動并全面提升職業教育地位,相續出臺有關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系列政策,對于明確職業教育的地位,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共同富裕區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也更好地服務和支撐著浙江強省戰略建設。圍繞進一步健全現代化高水平職業教育體系,全省高職教育以“專業特色鮮明、產學研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為發展目標,各大高職院校外聯內拓,多方利用各類資源,與時俱進推動自身建設,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堅持不懈地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和課程改革,高職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方向與全省經濟發展的緊密度越來越高。
2.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在浙江高校組成結構中,高職院校已占65%左右。近幾年每年高職招生規模超過11萬,占當年高考生的30%左右,目前,全省高職學生規模突破30 萬人。從地域分布上看,各個地市都建有本地的高職院校;從專業內容上看,全省72 個高水平專業群涵蓋15 個專業大類37 個專業小類,僅有能源動力、資源環境、公共管理、新聞傳播4 個大類沒有相關的專業群建設;從服務產業經濟上看,有55個專業群對接省重點發展的旅游、信息、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八大萬億”產業。通過專業與行業經濟發展契合度不斷加深,高職學生就業率持續保持高位。2020 年對高職就業情況進行的調查后有數據顯示:高職院校就業率浙江高于全國約5 個百分點,畢業生平均月薪浙江高于全國14 個百分點,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浙江的高職教育質量以及與產業契合度較高。
3.職業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2019年底,教育部、財政部面向全國內第一次立項建設56 家高水平高職院校和141 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浙江省申報的15 所高職院校全部被通過,其中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6 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9 所,位列全國第二;入圍全國“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占全省總數的30%,在全國排名第一。另外,在百所國家示范校中,浙江省有6 所學校的29 個專業獲批立項;在百所國家骨干校中,全省有5 所學校的19 個專業獲批立項。目前,浙江省已建成30 個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建有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42 個。
4.職業教育內涵進一步延拓。浙江有12 所院校、16 個專業進行高職——本科試點工作,并以項目為抓手不斷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辦學,高職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向本科層次發展的良性局面。同時,浙江省還在高職院校大力推行“1+x”學生技能證書,重視職業技能站建設工作,在人才培養上試行“學分銀行”,進一步打通課程互通學分互認等工作,積極鼓勵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新創業和發明創造,為學生的特長發揮和學有所成打通成長通道。
1.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不足。浙江省“十四五”發展目標已確定,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和調整受國家專業目錄調整的滯后,造成人才培養還是未能同步與地方經濟發展而發展。同時,校地合作機制深入開展受到相關政策制約,校中廠、廠中校等合作機制受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混合經濟體運行機制等制約,整體環境還是有高職院校熱、企業冷的現象,校企融通急需在政府層面出臺明確的政策,設置專門的協調發展機構。此外,從科研服務地方經濟能力上看,企業一般都認為高職院校創新技術能力不足、高端人才規模不足、校企科研合作只重視“短平快”項目且不能滿足“長周期高技術重大突破”項目,企業合作熱情也不高。高職院校也存在著雙師型教師素質下企業鍛煉時間短,資歷更新周期長的不足,還未能適應行業日新月異發展,為科研而科研,成果與行業企業需求的實用性、創新性、前瞻性發展要求匹配不高,科技成果轉化度較弱。
2.地方人才供需的矛盾凸顯。回顧浙江高職建校歷史,大多數院校或由中央部委直設或由中專“升格”。因此,在人才輸出上,各地專業設置大有雷同,存在一定的資源配置浪費。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普遍按照教學方案和培養進度進行,而企業用工更多地是取決于自身的生產目標對人力資源的要求,一般適用型的教學與千差萬別的企業用工需求也造成雙方如何求同存異上的障礙。近幾年浙江連續跟蹤調查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人才質量等內容,相關數據也反映這方面的問題,有44%以上的畢業生認為因自身綜合素質、綜合能力不足,使他們自己在求職中受到困擾;從畢業生對學校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滿意之處的調查中,比例均超過20%;對是否向他們推薦到母校就讀的調查中,畢業生認為在學校所學學科及專業綜合實力差的占37%以上;在對是否接受過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調查中,有過完整學習創業課程的僅占45%左右,還有20%以上的畢業生表示未有過任何的創業教育。
3.高職教育資源的效能偏低。從全省的高職院校區域分布上看,杭州、寧波、溫州經濟發達的三大城市相對聚集了更多的、優質的高職教育資源。地區經濟實力越強,行業企業集聚越多,就業渠道越廣,生活設施配套齊全,高職教育資源也就越豐富。但同時,經濟實力較弱的地市卻越是需要強烈的人才資源來推動其產業發展和升級。這個矛盾長期存在,光靠地市一級無法解決。對于服務全省打造先進制造業,浙江省提出要在5 年內使高職教育中的工科類專業比例提高到35%以上,直接為其服務的專業要達到50%,但目前的專業種類結構仍然不合理。全省高職院校受自我發展和良性循環需要,投入一次使用周期長的旅游、財經等文科專業所占比重仍偏大,而投入多、更新周期快的工科類專業還是相對數量少、能力弱,與服務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目標存在不少的差距。
浙江高質量發展高職教育,服務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需要高職教育全方位融入區域產業經濟。作為開放型的職業教育,發展壯大必須依靠內外兩部分資源的共同配合、相互協作。面對浙江省共同富裕區建設目標,省內高職院校要主動對標本省和地市在“十四五”期間確定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發展對人力資源、科研攻關各個方面的客觀需求,積極主動地緊貼區域經濟結構、產業布局,時時就專業設置、招生數量、培養方向等進行調整,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1.遵循多方位的服務導向。要充分發揮浙江省高職院校在科研、服務地方、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積極與所在地各級政府、行業、企業深入協同開展產教融合,與鄉村社區、與脫貧攻堅項目開展合作。政府和學校內部要通過政策引導,更好地鼓勵教師“下企業、下鄉鎮”,把科研服務與地方產業發展、企業技術轉型升級、企業急需的科研攻關項目等緊密結合起來。要適時調整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重視企業行業的參與度,以共同開發校本課程、實訓內容、社會實踐方式等,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要繼續推進“3+2”、單考單招等招生政策和服務當地產業的就業導向,高職院校既能教育好學生,又能就業好學生,更好地服務于全省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省內各大高職院校一方面既要加大對“雙師”力量的培養,又要時時關注行業企業的最新技術發展來提高“雙師”素質的周期性提升,同時要進一步重視成人繼續教育和農民轉產轉業培訓教育,通過送技下鄉等方式服務城鄉居民終身學習。各大高職院校要發揮自身特色專業建設的優勢,大力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站工作,發揮高職院校專業優勢,服務地方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
2.遵循全新的產業導向。2021 年3月,國家新版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出臺,新版專業目錄圍繞新的技術、市場就業和經濟發展等需求,對內容進行了大范圍的調整,進一步從社會發展出發對接著現代產業體系。全省高職院校要提高前瞻性和預見性,根據產業發展變化的現實需求,做好專業動態調整,高質量實現新版專業目錄的落地。因此,全省高職教育圍繞全省“十四五”發展目標,從全局高度,頂層設計并加大對區域產業布局和發展的研究,堅持聚焦產業、深耕專業的建校方向。面對工科實訓設備設施使用周期短、更新投入大的特點,可以通過大力推進區域內的高職教育聯盟建設的方法,整合專業和實訓資源,匯同行業一道共建高水平實訓場所,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建;就重大科研、技術等攻關項目,能整合多個高校的力量,取得更好的成果。另外,區域內各個聯盟高校的建立,還能進一步協調發展專業建設,使每個高校更加重視特色發展,避開同質化和重復化建設。圍繞全省技能人才1150 萬人的總量和35%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兩個目標,全省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大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后備軍的培養,一方面通過擴大工科專業建設和學生招生規模,另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主動做“技能浙江”建設的主力軍。
3.遵循高維度的校企融和導向。要完善政府對職業院校產教整合的激勵機制和督導機制,促進院校與企業盡快形成政校行企共同參與支持、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破除校企合作存在的“校熱企冷”的各種不利因素,真正實現教育對標產業發展,人才對標企業需求,創新對標社會要求的深度融合機制。要出臺具體的“校中廠、廠中校”建設有關優惠政策,重視推進“訂單培養”“師徒結對”等合作方式,全方位深層次推動校企合作不斷深入發展。要進一步加大從產業需求找高職教育發展、從企業發展找教育供給的研究,政府搭臺、“校企共熱”,以讓企業有積極性能主動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作為重點,激發企業參與高職人才培養的積極性,雙方合力、同向而行,共同打造全省人才鏈與產業鏈的雙向融通。根據對企業走訪調查,目前,企業對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有這幾方面的共性要求:良好的合作溝通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行業認同感,明確的人生發展規劃,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品德教育,持久做好工匠精神的宣傳,積極發揮優秀校友的榜樣作用,進一步圍繞大學生對專業行業的認同感,不斷提高高職學生的實際專業就業率。
4.遵循提質培優的內涵導向。圍繞全省域推行“教育大腦+智慧學校”發展目標,高職院校圍繞職業技術(技工)教育類型特色建設,進一步大力加強信息化、智能化校園建設,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虛擬仿真教學(實訓)、第二課堂、網絡教學等建設;高職院校要主動對接中職院校,對“3+2”課程進行中高職一體化銜接;高職院校要面向高中學校主動沉下去,在單考單招等模式基礎上,提前對意向報考的學生提前進行重點課程(職業生涯、專業英語等)介入,從而在普職融通上有新的舉措;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強高水平專業建設,積極試行4 年制職業本科教育試點,重視高職學生的專升本工作;高職院校要全面落實“學歷+ 技能”的“1+X”證書制度,更加注重對學生高素質技能的培養;高職院校要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通過學分互換等方式,鼓勵有特長的學生在發明創造、專利申請、科研課題、創新創業等方面一展所長。高職院校既從教育規律出發在做好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還要大力加強教學的專業周期更新化標準建設,不斷研究精準定位市場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
5.遵循多渠道的人才引育導向。要激勵各行各業高技術人才“回流”高職院校,在完善教師任職能力標準基礎上,實現不同來源途徑教師的能力對接、不同身份的人才與高等教育師資能力的對接。政府層面,最好能建立起技術技能人才、專業型人才、學術型人才之間能力認同等值關系、身份轉化關系等出臺相關的政策制度,不僅使技術技能型人才有更公平的社會待遇,而且還能更加暢通地從事高職院校高水平實訓教師的崗位。建議地方政府從學生愛好和特長出發,出臺高中階段有關高中生分層教育的相關政策,把一部分高職教育中技術性強的課程,如電子信息技術、機械制造技術、仿真機器人技術等納入到普通高考的選考科目,讓選擇課程學生在面向高職招生時,這些課程的考試成績能等值于普通高考中的物理等相關科目成績。
總之,建設浙江共同富裕區的征程中,要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人才蓄水池功能,把政策紅利更好地轉變為人才紅利,使全省高職教育成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的先行者,努力成為不斷提供優質人才和科研服務能力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