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張立志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文化強省,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要求:“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健全志愿服務體系。”目前全省各類志愿服務團隊已經超過9 萬個,注冊志愿者434.3 萬人,各類志愿服務組織和廣大志愿者在助力疫情防控、參與基層治理、提升文明程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黑龍江已經同全國一道開啟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的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愈發重要。而志愿服務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最實在、最鮮活的抓手。打造具有黑龍江特色(以下簡稱龍江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在全國志愿服務領域貢獻龍江力量、彰顯龍江特色,已經成為“十四五”志愿服務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找準目標方位,明確職責任務,以志愿服務助推黨的建設特別是政治建設、思想建設,打造亮點和品牌。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宣傳,進一步擦亮理論志愿服務品牌。發揮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來自群眾、貼近群眾的優勢,擴大理論志愿者團隊,推動理論宣講志愿服務走深走實。在線下,組織志愿者深入基層一線,組織開展“百姓名嘴”“理論飛燕”進萬家等載體活動,讓身邊人說身邊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線上,推動理論志愿服務上廣播、上電臺、上電視,運用自媒體渠道擴大宣傳力度,提高理論宣傳覆蓋面。以慶祝建黨100 周年為契機,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紅心向黨砥礪前行”“志愿龍江為黨獻禮”等志愿服務活動。突出愛國主義教育,打造學習踐行龍江“四大精神”的特色志愿服務品牌,通過拍攝紀錄片、召開表彰大會、編發優秀志愿者風采錄等形式,廣泛宣傳在踐行龍江“四大精神”方面的典型,努力讓龍江“四大精神”走向全國。強化黨建引領,加大志愿服務組織領域黨組織覆蓋。在符合條件的志愿服務組織成立黨組織,更好地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已經成立黨組織的志愿服務組織,注重發揮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廣泛開展黨員志愿服務,充分發揮黨員的骨干帶動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以此激發和增強志愿服務的執行力和戰斗力,確保志愿服務正確的發展方向。
圍繞中央和全省“十四五”總體目標,突出前瞻性、科學性,精準定位、科學布局,走差異化、品牌化發展道路。健全完善志愿服務“一體兩翼”工作格局。從強化內部管理和改進運行模式的角度,完善省志愿服務聯合會內部機構設置,推進成立地域類的代表處、辦事處,解決基層行業脫鉤和領導干部審批難的實際問題。完善基金會管理體系,向下延伸層級,推動各地市組建基金會,便于項目承接,建立一地一品牌、一行業一特色的專項基金。進一步明確省志愿服務發展中心職能定位,注重業務培訓和指導,探索高效、順暢的運轉機制。完善志愿服務協調小組體制機制。建立省、市(地)、縣(市、區)三級志愿服務協調小組聯動機制,研究解決志愿服務領域重大問題。搭建志愿者服務協同管理網絡,鼓勵兩個以上的志愿服務品牌通過互相聯合,整合現有各品牌要素的優勢,發揮集聚效應,實現“1+1>2”的服務效果。統籌推動志愿服務供給側與需求端有效對接。在供給側,摸清區域內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基本情況,包括專業結構、年齡結構、擅長領域等。在需求端,建立完善需求采集機制,依托社區居委會、樓棟自治會、社區義工站點等基層組織,定期了解、采集居民群眾的志愿服務需求,有的放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推動“點單、亮單、派單、接單“供需對接。通過志愿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志愿服務供需平衡、有效對接,既有利于志愿服務組織節省成本、節約資源,也能夠真正地幫助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解決“真問題”“真需求”,防止出現走秀式、盆景式、擺拍式志愿服務的現象,樹立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借鑒經濟工作做法,采取項目化方式推進志愿服務工作,聚焦省委重點工作任務,提升志愿服務項目質量。以志愿服務促鄉村振興。針對黑龍江省農業農村人口居多的實際情況,把志愿服務的著眼點向農村和基層一線傾斜,發揮志愿服務功能作用和獨特優勢,參與村級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廣泛開展“鄉村志愿行”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組織在“凝聚民心、服務群眾、傳播文明、助力振興”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圍繞統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組織各行業各領域的志愿者結對幫扶,在幫助就業、就醫、代賣農產品等方面提供幫助。以志愿服務促文明創建。把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助力文明城市創建作為重要任務,發揮志愿者主體力量,圍繞學習科學理論、宣講黨的政策、培育主流價值、活躍文化生活、深入移風易俗來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促進志愿服務長效、常態、健康發展。以志愿服務促基層治理。探索按照居住地組建志愿服務團隊模式,吸納下沉黨員干部、物業人員、業委會代表、小區樓棟長和小區居民組成志愿服務組織,發動老黨員、老干部、愛心人士及群眾參與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依靠群眾做群眾工作,讓“群眾”治理“群眾”,讓社區既成為“生活共同體”也成為“治理共同體”。出臺《關于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實施意見》,推動志愿服務規范化管理、社會化運作、項目化配置、品牌化培育、信息化支撐、常態化服務,助推省域治理現代化。以志愿服務促營商環境。常態化開展機關干部“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幫助企業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宣傳黨的政策,拉近黨群干群關系。在全省各類窗口單位加大志愿者服務力度,配置志愿者和各類志愿服務設施設備,展現龍江良好服務形象。在招商引資、外事活動以及重大商務活動中,發動調動專業志愿者參加,提高服務質量。
堅持共建共融,激發和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志愿服務,最大限度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群眾等各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龍江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整合志愿服務品牌中的同類項目,優化服務結構,擴大具有優勢實力的志愿組織規模。發揮政府投入的保障和引導作用,將志愿服務工作經費納入市縣財政預算,為志愿服務提供資金保障。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支持志愿服務組織立足自身優勢,強化品牌優勢,承接相關服務項目。加強志愿服務品牌載體平臺建設,建設省志愿服務樞紐中心,推進志愿服務機構進駐,打造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志愿服務模式。推動公共文化設施、紅色場館、車站、窗口、醫院、商場等建立志愿服務驛站,搭建好志愿服務品牌載體平臺。發揮志愿服務聯合會的引領、聯合、培育、協調作用。積極培育和孵化各類志愿服務組織,為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志愿服務創造條件和強化保障。搭建起聯系黨委政府、志愿服務組織、群眾三者之間的橋梁,團結凝聚志愿服務力量,不斷壯大會員隊伍,在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發展上實現聯動。發揮基金會的整合放大作用。廣泛開展“一張紙獻愛心”活動項目,定期發布志愿服務項目,形成多渠道、社會化的籌資機制。完善管理措施和辦法,加強內外部協作,合理調配資源,提高志愿服務基金募集、管理和使用的規范化、科學化。發揮志愿服務組織的主體作用。加強志愿服務組織內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推進志愿服務組織轉型,加強外部合作,優化公共關系,進行品牌宣傳與營銷,減少對政府的依賴,實現服務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社會各界的補充和集聚作用。鼓勵國家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立志愿服務隊伍,引導民生和公共服務機構開門接納志愿者,形成志愿服務工作合力,擴大志愿服務社會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