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平
從《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來看,需要教育工作者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進取意識以及問題意識,深化改革,把握好大方向,進而夯實我國經濟提質轉型升級以及持續穩步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石。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職業院校畢業生成為我國產業大軍的主要來源,成為支撐中小企業聚集發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鎮化發展的主力軍。
縱觀職業教育發展史,我國的職業教育毋庸置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同時,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才培養已經難以適應需求,反過來又制約了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在制度上和觀念上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職業教育的“很重要,離不開,看不起”情況,還存在于社會的某些方面。
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以及企業難尋人才的情況還存在。在農民工中,高級技工嚴重匱乏,也缺少一技之長的人才。人才流動性大導致企業發展不穩定,人才市場、勞動市場甚至出現了“技工技術難尋找,學士碩士滿地跑”的情況,這正是教育發展難以追尋時代進步的反映。另一方面,從社會角度來看,勞動最光榮、勞動創造世界的心理已經不斷淡漠。甚至出現了鄙視體力勞動以及一線勞動者的情況,還有舊思想的復蘇,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些現象的發生雖然有著歷史的因素,但同樣的,過去幾十年的精英教育情結也同樣誤導了社會的認知。從社會治理角度來看,過分輕視、忽視乃至歧視職業教育,促使職業教育不斷邊緣化,也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的正常、健康、有序運轉。
解放思想,規整理念,革新規范,了解和完善職業教育的功能以及意義,在當下已經成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重現職業教育的地位,不僅是教育體系建設的責任體現,更是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感。“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謀全局和謀萬世,都是一種戰略思維的體現。作為職業教育的工作者,也應具備戰略的思維,這種戰略思維的體現,就是全面學習,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大精神,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把自己的思想同黨中央保持一致,把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同黨的十九大繪制的藍圖保持一致;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的方針保持一致;同體現弘揚大國工匠精神的理論保持一致。科學地分析職業教育在新時代的角色定位,科學謀劃發展方向,科學地部署全面工作,把職業教育推上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必須要創造出良好的制度政策環境,進而完善治理能力現代化及國家治理體系的組建。縱觀現在的職業教育體系,最為迫切需要改變的,就是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升學考試制度及勞動制度等與職業教育發展不匹配的規定。
與精英教育相比,大眾化教育更加適應時代發展,也符合高考升學制度。從業資格標準的缺失,導致體制內的工作過于艱難,學歷門檻的限制,以及高技能人才戶籍難以遷徙等多重限制下,促使制度越來越限制人才的發展。
以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牽頭,以實際問題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相關制度進行完善,推進職業教育模式的創新、完善和深入落實到教育中來,進而不斷推進職業教育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如此,既能很好地解決職教發展的社會導向意義,又可以解決職教制度對人才培養以及素質教育的限制、阻礙。在培養目標問題上,不能只注重單純的技能培訓,而應該守住教書育人的底線,使學生既有專業技能,又有職業精神和必要的綜合素質,從而形成騰飛之兩翼,獲得足夠的上升空間。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問題上,堅守尊重、關愛每個學生,接納每個學生,不放棄每個學生,是每個職教人的底線。
堅持政府正確有益的政策導向,建立全面、完善的研究型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應用型大學,在各自的領域以及行業內發光發熱,發揮各自的社會功能,確保教育目的明確,堅定教育規范,從而培養出社會需求的各種人才,包括學術型人才、中高級技工人才、應用型技術人才。
每一種人才培養,在相應的教育院校,都應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投注進去,打造出“工程師、技師以及中高級技工”的搖籃,進而爭取成為地區內乃至國家同類教育資源中的先鋒軍,甚至沖刺亞洲一流、世界一流,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不論是崗位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都需要足夠的專業理論知識支撐和足夠的通識素養,在這方面各大職業院校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有較大的不足。
實踐能力主要體現在如何觀察、發現問題,進行分析,解決歸納和反饋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操作能力。培養實踐能力,應當以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以及工學結合為主。
從校企合作來看,往往是一頭熱、一頭冷。一方面,制度性機制尚未規范完全,企業的動力往往不會很高,參與過校企合作的學生,因為待遇不高、學到的知識不夠豐富,對于企業沒有歸屬感;另外一方面,有些企業擔心學生實習后離開,因此傳授的核心知識不多,導致培養只浮于表面,無法完全落實實踐的作用。因此,學校要與企業進行多方面互利共贏的合作,在保證學生利益的同時,也應該培養學生對企業的責任感及歸屬感。
國家應該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性措施,確保實習學生在企業工作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符合相應的要求。企業實習的學生,以學習實訓為主,因此這方面的應納稅所得額應該進行相應的寬松處理,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這樣一來,可以讓職業學校的學生走向基層,深入實踐,完成“走出去”的戰略,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將企業理念在學校中展示出來。學校如果有條件,應該創立實習實訓場所,開展工學結合的教育措施,甚至開創自辦企業,多角度落實產教融合。
不管采用哪一種途徑和形式,職業院校都需要確保產業需求和專業設置的符合,生產過程及教學過程應該相匹配,企業文化與校企文化相互之間能夠借鑒補充。做到上述幾點,才能深刻落實校企合作,培養出高素質、專業的人才。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職教投入近些年來不斷提高,職業院校的硬件條件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因為過往對職業教育的忽視,職業教育的投入總體上要比普通教育少許多,雖然已經改善,但欠賬太多,并不是短期能夠完全彌補的,唯有大幅度對職業教育進行投入,同時著重解決職業教育之中不平衡的缺陷,尤其是地區差異,比如中西部地區及少數民族等區域職業院校的發展。
除了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資金、硬件措施的投入,還應該確定完善制度化的財政性投入,建立全國口徑最低的撥款標準。一方面使各大職業院校的財政較為公開化、透明化,接受社會的監督,另一方面職業院校也應該依法依規地將投入的資金完全用在教育教學上,做出成效來。
工匠精神發端于傳統手工業生產過程,影響著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李克強總理在中國質量大會上提出“質量時代”的理念,指出經濟發展要依靠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弘揚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重要的理念,職業院校要貫徹工匠精神,需要因校制宜,將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落實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提高大多數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就業后許多會在生產和服務一線。受過職業教育的學生必須確保擁有與勞動相匹配的收入,才能達到一個正向的激勵,通過工匠精神過上體面的生活,從而傳遞、反饋到在校生上。
強化基于規則的職業院校管理。在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等方向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提倡某些行為,反對某些行為,建立懲罰和激勵措施,培養學生們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體現。教師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與示范者。在校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作為學生們的榜樣,在品性養成、能力發展以及知識學習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備課、上課以及課下環境,教師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在此期間教師應該精益求精,做一個好榜樣,使學生受其影響,成為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使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
綜上所述,為夯實經濟提質轉型升級,職業教育需進行深入地改革,首先社會觀念的轉變尤為重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加強;其次為新時期的職業教育發展制定良好的政策環境;提升專業能力,確定職業教育目標,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工學結合,培養在校生的工匠精神,才能促進職業教育的現代化發展以及均衡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