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琪玥
1.拓展企業融資渠道
供應鏈金融的出現,可以使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并為其融資理念和技術瓶頸等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有效促進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快速發展。對于相關企業而言,供應鏈金融是一項全新的融資渠道,其可以使銀行壓縮的傳統流動資金貸款額度得到有效彌補,而且還可為上下游企業引入融資提供便利,滿足其融資需求。
2.銀行開源新通路
供應鏈金融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切入與穩定高端客戶的全新渠道,并通過針對供應鏈系統成員的相關解決方案,使商業銀行在提供服務的同時能夠有效綁定核心企業。
3.多流合一
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有效實施,可以使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商流實現多流合一。
4.提升經濟和社會效益
供應鏈金融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可以通過運用團購式的開放模式以及創新風險控制手段,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時的收益和成本比,并得到顯著的規模經濟。通過相關統計可以發現,在對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進行有效運用后,可以改進收款方式,盤活庫存,而且還能夠實現延期支付,可以使企業的流動資金需求得到有效降低。
1.供應鏈金融的自身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體系當中,企業自身屬于相對完整的系統,具體可由各分支企業來構成。一旦企業系統當中相關分支企業在運營時出現問題,將會對供應鏈中的其他企業產生影響。對于企業而言,其存在許多風險源,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十分復雜,除了企業本身的非系統性因素以外,相關外部環境因素也會對企業自身的發展造成影響。而對于這些風險因素,其為客觀存在,因此不會隨著主觀意志而轉移。
2.信用風險
對比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成長期相對較短,其資本結構不僅單一,而且穩定性也相對較差。這也使得中小企業的信用相對較低,對其融資造成困難。而供應鏈金融在信用度方面具有較高要求,需要以此為信用擔保,通過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良好信用來進一步保證供應鏈信用。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相關優惠政策的有效實施,中小企業也迎來了良好的融資機遇,但同時也伴隨著相關挑戰。在市場環境當中,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問題已變得十分嚴峻,商業銀行為了對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幫助,推出了相關融資產品,也就是供應鏈金融,其具有明顯優勢,可以使企業充分利用商業資本,從而解決自身的融資問題。在此過程當中,商業銀行同樣能夠從中獲得相應利潤,從而有效實現雙贏目標。但在實施過程中,相關金融產品會有風險問題產生,具體是由于中小企業的發展規模相對較小、在經營管理方面不夠規范、資金較為緊張以及銷售額不夠穩定等,最終導致有信用風險產生。在此情況下會導致中小企業信用度有所降低,商業銀行在評估企業信用時會對其融資額度進行降低。而且商業銀行在貸給中小企業資金時,也會有還款風險產生。
3.操作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會有相關風險問題產生。具體來說,在商業銀行的系統運行過程中,一旦有技術漏洞或系統缺陷存在,如員工沒有按照正確方式進行操作,或受到相關因素帶來的影響,都會給商業銀行運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由于這些風險因素的存在,進而對供應鏈金融產生了不同程度影響。例如,商業銀行資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需要商業銀行實時更新各項信息。一旦商業銀行沒有及時更新相關信息或系統補丁更新以及未及時更新供應鏈企業的質押資產信息,將會導致金融結構出現變化。由于部分商業銀行沒有及時采集相關動態信息,進而導致在供應鏈操作時有風險問題產生。對于供應鏈金融業務需要有效進行系統化操作,并按照具體規范開展各項工作,否則將會有風險問題出現。除此之外,如果商業銀行未建立起具體的操作運行風險預警機制,同樣會產生操作風險。
4.市場風險
針對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中的市場風險進行分析,其主要是由于市場經濟環境出現變化,進而可能導致供應鏈融資業務出現損失。供應鏈融資業務背景為真實的商品貿易,因此商品的市場價格會直接影響到供應鏈融資業務的風險大小。在買方市場時代,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質量以及正負面信息披露等,都對抵質押項下商品的銷售以及變現價值具有直接影響,進而帶來了市場風險問題。
5.法律風險
在供應鏈融資業務開展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對不同刑事法律風險進行承受。對于供應鏈融資而言,其是一項重要的金融創新,并將授信資產知識技術在供應鏈融資業務當中進行了有效應用,因此也會涉及許多法律問題。由于相關法律規則具有模糊性或者不確定性,法律體系空白、所述不詳以及沖突等使得法律具有不確定性,進而導致銀行在信貸業務開展過程中容易出現損失。現如今,我國還在不斷完善和建設法律法規體系,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法律變動,也可能會使商業銀行面臨風險問題。
6.自然環境風險
針對自然環境風險進行分析,其具體包括火災、地震等,會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而且還會對企業供應鏈中的相關環節產生影響,阻礙了供應鏈中企業資金的正常流動,使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受到損失,無法有效實現企業自身的經營和財務目標。在此情況下,也會對商業銀行的發展造成影響,使其有相應的經濟損失問題出現,對供應鏈金融的正常運行造成阻礙。
7.政策風險
當我國經濟政策出現較大變化時,可能會影響到供應鏈的資金籌集和投資,同時還會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相應影響,增加了供應鏈整體的經營風險。
1.構建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技術平臺
現如今,我國商業銀行的供應鏈產業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因此信用體系的建立還不夠完善,尤其是供應鏈金融的數據業務流程信息化以及信用模型建設水平相對較低。在供應鏈產業當中,還未有效協調和監管供貨商、銷售商、制造商以及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信用保證。對此,需要有效實現信用技術創新,使供應鏈金融的整體信用管理水平得到有提高。具體來說,商業銀行需要對信用管理技術平臺進行合理構建,使供應鏈管理工作的信用環境能夠得到全面建設,從而為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可靠的信用管理保障。
2.建設風險管理體系
商業銀行在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對各層次的金融風險進行有效涵蓋,并要合理引導資源分配。具體而言,全面風險管理需要對各類風險的經濟資本進行準確計量,并通過分配經濟資本來進一步確定各類資產規模,使商業銀行業務組合過程中收益和風險之間的配比關系能夠得到有效改善,從具有較高風險和效益較差的業務當中有效釋放出有限資源,為風險可控和效益更高的業務提供空間。由于供應鏈需要對不同行政區域、技術領域以及行業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因此其幾乎涵蓋了所有金融風險。商業銀行需要在金融全面風險管理過程中,有效納入金融信用管理,從而使供應鏈中出現的風險能夠得到有效控制與管理。在供應鏈金融的實際運行過程中,信用風險所帶來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因此,商業銀行需要對信用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加大重視,確保供應鏈體系運行的規范性。通過有效發揮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作用,可以保證企業經營的規范化,從而促進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在具體工作當中需要不斷強化企業產業鏈,監控企業的各個運行節點。除此之外,還需要發揮出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完善審計制度,對資金開展動態化管理。在動態化監控產業鏈時,需要有效監控成員信任度,建立起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動態跟蹤資金流動,從而及時發現供應鏈運行時存在的風險問題,采取有效對策加以解決,降低供應鏈的金融風險系數。
3.制定供應鏈金融審核準入條件
在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實際運行過程中,會有相關風險產生。為了使商業銀行對風險的防范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嚴格審核產業鏈條,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入手。首先,商業銀行需要嚴格核實企業的實際生產、銷售以及經營狀況,合理進行評估,對企業經營的主體業務以及股權結構、資產結構、收益利潤、銷售情況等進行明確,同時還需要對企業未來規劃加以評價,評估企業對風險的應對能力,以及對信用貸款具有的償還能力,從而對企業的信用額度進行合理設定。其次,商業銀行需要有效評估企業的銀行協助能力,對企業的客戶管理能力進行分析,明確該企業和其他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力,從而使銀行管理成本得到降低,防止出現企業融資問題,避免給商業銀行自身造成經濟損失。
4.提高管理人員的風險防范能力
根據商業銀行供應鏈的運行現狀進行分析,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會有金融風險出現,而且此種風險具有特殊性,需要有效采取預防措施來控制風險問題。而商業銀行的管理人員對風險防范具有較高責任,因此對管理人員自身的風險防范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對此,商業銀行管理人員需要充分學習金融專業知識,并在具體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使自身的風險防范和控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與此同時,相關管理人員還需要從銀行實際情況出發,全方位分析供應鏈金融風險,采用立體化操作,對供應鏈金融風險進行多角度預測。
5.強化商業銀行內部建設工作
相關商業銀行需要高度重視內部建設工作,而且需要在供應鏈金融運行過程中有效實現技術創新,及時發現軟件和硬件系統運行時出現的缺陷問題。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還應建立內部操作規范,確保人員能夠按照具體規范來落實各項操作,明確操作規章制度,避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問題。除此之外,商業銀行還需要不斷完善內部建設,提高銀行的運行效率,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操作風險。
綜上所述,為了使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需要對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進行有效實施。而商業銀行在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雖然可以從中獲得利潤,但在供應鏈金融的實際運行過程中會有相關風險問題產生,一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將會給銀行自身造成相應的經濟損失。因此,商業銀行需要在供應鏈運行過程中合理采取風險管理對策,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控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降低風險給銀行造成了經濟損失,有效保證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