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妃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佛山 528138)
圖書館志愿者是保證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圖書館志愿者的加入,可以豐富圖書館服務力量,為讀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務。留住志愿者并使他們服務于圖書館的志愿行為具有一定的持續性,有益于地區圖書館的持久發展,能提升圖書館的聲譽和影響力[1]。但是志愿者的服務持續性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①圖書館的志愿者群體組成多樣化,不同志愿者抱著各不相同的服務動機參與圖書館的志愿服務會對志愿服務的持續性產生影響;②圖書館服務崗位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志愿者的人格特征取向與服務崗位以及志愿者與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溝通合作的貼合度會對志愿服務的存續性產生影響[2]。
Vandenabeele于2007年界定了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認為其是一組特定的價值觀、態度以及行為的合集。從概念的提出開始,圖書館業界就廣泛開展著關于公共服務動機在圖書館日常的管理和服務中應用的研究,但普遍都是采取量化的統計方式,旨在探索公共服務動機在不同工作環境的影響范圍[3]。針對其內容具體化的不足,筆者采取了對高校的志愿者進行半結構訪談的實證研究方式,并不斷與現有的量化統計方式所得到的結果進行比對,進而不斷地調整采訪內容,旨在更深入地探索公共服務動機對個體和組織的影響。通過實證研究進一步驗證了對于探索公共服務動機對個體行為和態度的影響方面,證明采取定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接下來的研究將重點解決以下3大核心問題:①大學生志愿者們的志愿工作動機與人格特征取向之間的相關度如何?②除了目前的志愿服務動機模型所包含的元素以外,還應該包含哪些志愿服務動機元素及志愿者人格特征取向特征?③能否采取質化的方法,來完善志愿服務動機模型相關的研究?
為了解決前文提到的研究問題,筆者基于Kim和Vandenabeele的志愿服務動機模型進行相應的改進,形成4維度的模型。如上文所述,本文構建的志愿服務動機模型是基于大量的文獻分析以及對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提取,衍生出涵蓋四大維度的志愿服務動機模型,維度包括了:受公共參與吸引;對自身志愿服務價值的認同感;同情心;自我犧牲[4]。
文中實證研究數據取材于佛山地區的青年志愿者組織,因其在本地區最早開展高校志愿服務,具有豐富的實踐基礎。實證部分包含了35次的半結構化的訪談,基本完成研究目標的內容取樣,對象涵蓋了五大專業背景,滿足一定的對象多樣性特質,但在訪談中所反映的不同專業受訪者在特定的主題下,表現出一定的近似性,從而反映出所設計的四大維度的動機模型具有普遍性意義。
從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原理出發,訪談首要完成的是對受訪者服務動機的自我感知的記錄。為了匹配這些感知內容,本研究采取半結構化訪談,試圖通過更細節地調查,深度理解每個受訪個體的自我感知。
為了提取出每個受訪者服務動機的核心特征,訪談最開始是圍繞志愿服務的經歷,揭示受訪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理由來展開的。受訪者按照訪談的主題,即下文設計的公共服務動機模型的各維度的主題,為了讓受訪者有充分討論的自由,甚至允許出現個別無關于主題的內容。這樣的操作其實是為了全方位檢驗和評估Kim和Vandenabeele的志愿服務動機模型,所采取的一種推斷式的探索方式。對于前文提到的三大核心問題,參考Fereday于2006年提出的訪談問題將其更加泛化,并對采集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整理歸納。盡管公共服務動機具有一定的可量化性,但筆者采取的推斷結合歸納的主題化的探索和分析方法,被證明對于本文所研究問題的探索更為系統化且有效。
在揭示實證研究結果之前,有必要闡述一下本研究的局限性,受限于受訪對象的數量以及集中采訪的組織只是廣州工商學院高校志愿服務組織,這樣的小樣本取樣以及受訪者的單一屬性,決定了本研究結果不一定具有本地區的代表性。為了進一步切合質性研究的特征,受訪者所述的原文將會分相應的主題進行表征,則意味著在采訪過程中有一定的主題引導性。
為了回應前文提出的3個核心問題,筆者最初的目標是通過訪談去檢驗一下現有的志愿服務動機模型4個維度,在受訪者身上的吻合度如何。以下會分別就各維度逐一展開驗證。
在這個維度上,是通過與受訪者展開大量的交談來驗證的。訪談的內容是關于參與圖書館公共服務的重要性及參與到圖書館舉辦的活動以及對圖書館日常管理提出自己的小建議等。比如,學生A表示“我的出發點是來自社會良知,圖書館提供了各種志愿服務的機會,使我能夠接觸和參與進來。”一些受訪者甚至提出一些疑惑,對于不愿意參與地區圖書館志愿活動的:“我很難理解為什么有人對于參與提不起任何興趣……往嚴重上說,我不確定那些抗拒公共服務的人會不會感到良心不安。”(學生B)
渴望參與也是同時證明了能夠直面社會各種問題和挑戰的一種明確的心理覺知。學生C,行政學專業,認為:“圖書館服務是當前全民閱讀社會重要的發展方向……只要你對社會有所覺知,你就會發現在圖書館參與志愿服務大有可為”。
從更廣的意義上說,積極參與到圖書館志愿服務中無疑代表一種社會責任感。比如,學生D把這種責任感形容為“自己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并呼吁“每個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這種參與的責任感也體現在圖書館志愿服務當中對弱勢群體的幫助上:“圖書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我們不能忽略了那些身體殘障人士,尤其是視覺有障礙的,我們可以通過給他們朗讀的方式,去幫助他們閱讀。”(學生E)
對于該維度,受訪者們基本表達出社會或者說所服務的圖書館對自身志愿服務是否認同。采訪中甚至會出現一些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話語。這種外界的認同,表現出來的是社會的公平正義,受訪者其實也存在對組織機構的某種不夠公正的制度的質疑和否定,比如,“志愿服務會有一個時長登記,但存在部分志愿者超時服務的同時,另一些服務者卻連實地報到都沒能做到,但一樣得到服務時長的登記記錄。”(學生F)這反映了圖書館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存續性的一個缺陷。畢竟對于大多數大學生志愿者而言,都希望長期到圖書館志愿服務,短時間的制度缺陷可以忍受,但長期存在就是個問題。又如,學生G所提出的“服務隊伍的批次的不公平性”,“部分圖書館工作人員不能把頭幾批志愿者都弄得筋疲力盡,這樣會給后面來的隊伍都產生負面的影響,反而不利于志愿服務的長期開展”。
從更具象的角度上說,該維度代表著志愿者對社會每個個體的深切關注,也對服務于弱勢群體將面臨的挑戰有著清晰的認識。學生H就描述了一種內心情緒:“當我徘徊在書架之間,心情愉悅地挑選著自己喜歡的書籍,享受知識海洋中的自由和快樂,但我知道社會上很多身體有殘障的人士,是沒辦法來享受到我這樣的快樂,我內心會突然跟他們有一種連接,感受到他們的感受的同時,意識到自己也有服務于他們的責任感”。與此同時,受訪者對于“同情心”的定義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學生I表示“有時候同情心會使得幫助者高人一等,受助者被動同情”。“只有在服務過程中不帶太多的情緒化,這樣的幫扶才能有實質性的效果。”(學生J)
根據Kim和Vandenabeele(2010)的理論,自我犧牲維度在整個志愿服務動機模型中,起到有效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在深訪該維度中,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首先,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志愿者們反映的是他們志愿服務中的經濟上的犧牲,因為圖書館經費上的限制,可能連工作餐和來回的交通費用都需要他們自己墊付。學生K之前就有節假日去兼職的經歷,他表示“因為家庭經濟本來不好,學業之余的時間可以通過兼職改善家庭經濟困境,但出于各種原因參加了圖書館的志愿服務工作,在經濟上確實做出了犧牲。”受訪者進而討論到服務時長、工作強度造成他們身體上的犧牲,雖然都是年輕人,但圖書館很多活動是戶外的,尤其是夏天活動頻繁的時候,炎熱的天氣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暑現象,這讓志愿者們“吃不消”,學生L就形容之前圖書館戶外活動中暑的經歷“自討苦吃”。另外一種觀點是這種自我犧牲,其實是志愿服務的自我適應的過程中要克服的各種困難。部分受訪者表示,得失并存,志愿者是“幸運的VIP讀者,在幫助排架上架的過程中,掌握了尋找想要的書籍的方法”(學生M)。學生D也表示“來圖書館志愿服務其實是一種時間投資,可能會失去很多賺外快的機會,但能與閱讀面廣博的圖書館專業館員求教很多文獻獲取的方法,對自己科研學習會有很大益處。”因此所謂的自我犧牲也就不值一提。學生B持同樣觀點:“同樣花時間可以賺外快,但外快對我來說不重要,其實我認為所謂的犧牲,要看這件事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是不是第一位的。”在其他受訪者眼里,因為他們家庭成長受過不少磨礪,比如來自偏遠貧困鄉村的學生N,“想到受助的弱勢群體感同身受,與他們比較,就覺得志愿服務甚至算不上自我犧牲。”
如上文細節所述受訪者在選擇從事志愿服務的動機上,充分驗證了Kim 和Vandenabeele的四大維度的特征。考慮到四大維度其實每個維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進一步細化,而且本研究表明受訪者具備原動機模型以外的服務動機特征。于是對原動機模型的4個維度進行新的補充,補充的部分包含了對志愿精神的信仰、團隊意識、身份認同。如上文所述,受訪者抗拒一種拜金主義或精致利己主義的價值觀,他們是基于對志愿服務的信仰,經過深思熟慮后參與進圖書館志愿服務,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尋求一種身份認同。
補充的部分在主題設置方面,充分參考了Cunningham 2010提出的相關定義:“對促進社會進步的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對自我行為的決斷力”[5]。在補充采訪的過程中,進一步篩選出其中吻合補充的主題的采訪內容,并且充分參考已有的采取量化方式的相關研究,利用質化研究方法對內容的細化的優勢,從而實現對已有的4個維度模型的重構。
地區圖書館應該加強對高校志愿者的人格特征的了解,最大化滿足不同人格特征志愿者的服務需求,將志愿者的人格特征與服務崗位屬性相結合。比如說,具備“受公共參與吸引”特質的志愿者安排在與人打交道的服務崗位;具備“自我犧牲”特質的志愿者安排在整理圖書的服務崗位等。安排不同人格特質的志愿者在適合的崗位上服務,提高志愿者的滿意度和組織歸屬感。同時,為了促進高校志愿者更多地參與圖書館志愿服務,還需要圖書館方根據實際提出相應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相關措施要與志愿服務動機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