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廣東 佛山 528041)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國家智庫建設政策的推進,圖書館智庫研究得到業界廣泛的關注。為了從整體上把握圖書館智庫研究的發展,為理論及實踐研究提供素材,進一步提升圖書館智庫研究質量,我們有必要從時間軸向考察圖書館智庫研究的發展,探討其研究的核心要素及其變化,以對后期研究提出建議。
圖書館智庫研究論文的年度分布態勢是了解其研究進展和劃分其研究階段的量化依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圖書館智庫研究的發展水平。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圖書館+智庫”進行主題檢索,檢索時間段為2009年—2019年,剔除重復性和無關文獻,最終獲得文獻497篇,相關研究文獻的年代分布見表1。

表1 圖書館智庫研究論文年代分布
從文獻年度分布來看,圖書館智庫研究的發展脈絡可劃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萌芽期(2009年—2014年)。學者們結合圖書館實際工作對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思考,發文量極少,6年共發表論文27篇,年平均發文量不足5篇,屬于圖書館智庫研究的萌芽期。最早的一篇文獻來自2009年張燕蕾的《智庫:圖書館發展的新機遇》,文中探討了圖書館智庫建立的意義、運行模式和評判標準,為后期圖書館智庫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并未引起圖書館界的廣泛關注,此后的5年里,圖書館智庫研究基本處在低迷狀態。
第二階段:探索期(2015年—2016年)。2015年之前,國家零星出臺了一些有關智庫建設的政策文件,2015年開始,教育部、部分省市和國家有關部委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新型智庫建設的相關文件。政策的出臺,加上政府各級社科基金項目的學術導向,圖書館智庫研究從學術邊緣走向前沿,相關研究文獻陡增,2015年—2016年文獻量99篇,文獻量遠超過前期。但由于沒有專門的文件對圖書館提出具體要求,此階段的學者們更多是從服務于智庫母體機構的角度,開展思辨性的探索,主要圍繞圖書情報機構與智庫之間的關系研究、圖書館服務引入智庫理念。此時探討的智庫服務與傳統的圖書館服務也比較接近,研究的理論深度不夠。
第三階段:發展期(2017年—2019年)。2017年開始,國內圖書館智庫研究步入了繁榮發展階段,2018年達到研究文獻峰值,表明圖書館智庫這一話題進入熱議階段。2019年文獻量略有下降,3年間文獻量達到371篇,占研究文獻樣本的74.6%。此階段的圖書館智庫研究主要圍繞圖書館參與智庫建設和圖書館提供智庫服務兩方面開展,更多地關注用戶的需求,研究主題趨向多元。
作者發文量是衡量該作者對某一研究主題的影響與貢獻,通過對作者發文量的分析,可以明確某一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圖書館智庫研究的論文中,發文最多的是哈爾濱商業大學的趙雪巖,發文量為10篇(包括合作的文獻)。依據普賴斯定律:
(1)
其中,m表示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n表示最高產作者的發文數10。
依據此定律得到m的最大整數值為3,因此發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為該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
根據作者署名加權公式:
第S名作者權值=N-S+1/1+2+…+
(N-1)+N
(2)
其中S表示作者署名名次,N表示署名作者的數量。一篇文獻中,所有署名作者的得分總和為1。
將發文量為3篇及以上的作者篩選,并依據作者署名加權得分排序得到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發文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計23位,趙雪巖、程煜、彭焱、梁宵萌、張旭這5位作者的發文數量較多。高校是圖書館智庫學術研究的主力。作者的發文量與加權得分不一致,是因為該作者與其他作者合作撰寫論文。通過進一步統計,23位核心作者的總發文量為106篇,僅占檢索文獻總量的21.3%,說明圖書館智庫研究領域的作者分散,研究力量不集中,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表2 圖書館智庫研究核心作者加權得分
學術期刊承擔著研究成果的傳播與交流作用。通過對圖書館智庫研究發文量前20的學術期刊進行統計,載文期刊近一半是核心期刊,顯示出核心期刊給予智庫研究較高關注。偏向情報學科的《圖書情報工作》《現代情報》《情報資料工作》也刊載了一定數量的智庫研究文章。主要因為情報研究與智庫工作具有天然的相似性,智庫研究是圖情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圖1 圖書館智庫研究論文刊載期刊
盡管圖書館智庫研究主題多元,研究視角多樣,圖書館智庫研究始終離不開資源、服務、主體(人或機構)、運轉機制4個核心要素(如圖2所示)。資源是圖書館智庫建設或服務的信息情報來源;服務是搭建資源與用戶的橋梁;主體是智庫思想的生產者和參與者,主導智庫的形態;運轉機制是將智庫的資源、服務、主體等核心要素有機融合,構成智庫獨特的組織架構、功能與相互關系,并形成對應的流程、規則、制度等。

圖2 圖書館智庫研究核心要素
圖書館作為文獻資料中心,是智庫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根據資源的深度和廣度,圖書館的智庫資源分為文獻典藏、數據庫與知識庫、海量信息3階段。文獻典藏階段是通過對歷史資料的研究來影響決策。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對信息和知識進行集成和整理,建立特色專題數據庫和知識庫,為智庫服務提供高質量的資料來源,提供基礎知識的同時,完善數據庫和知識庫的功能,形成自動分析的智力產品。在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充分利用各個領域產生的海量數據,并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計算、分析和整合,有助于智庫研究進行知識管理與創新應用。
圖書館如何開展智庫服務,學界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路徑,但圖書館智庫服務的本質是知識服務,這給圖書館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考慮到用戶需求的層次化和多樣性,知識服務劃分為知識提供、知識管理、知識創新3個層次。知識提供是指文獻借閱、信息傳遞、館際互借等基礎性的一系列服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為用戶提供專業的知識管理服務,如情報咨詢、專題定制、科研查新、態勢分析等,并提供充實的數據庫資源,根據用戶的知識活動直接、高效地嵌入到用戶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適時提供其所需的知識資源或知識產品,促進知識創新。
圖書館智庫活動開展的深度不同,智庫分析主體(人或機構)的構成及其分析問題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文獻典藏作為智力活動的主要來源時,圖書資料分析人員進行情報資料的整理與分析,這是淺層次的圖書館智庫工作。隨著數據庫和知識庫的普及,專家能借助工具進行情報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對圖書資料人員的需求降低。為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需要專業的智庫團隊群策群力。在該階段,圖書館專家學者開始組建自己的團隊,對擅長的領域進行深耕研究,形成領域專家智慧,發揮社會影響力。但面臨綜合性復雜性的重大決策問題時,僅憑圖書館無法剖析和厘清問題的全貌,需要通過各個領域的協同工作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因此圖書館進行跨界融合,與本領域外的專家團隊進行協同工作。
運轉機制是智庫的資源、服務、主體等要素聯結的紐帶,根據要素層次的不同,圖書館智庫運轉機制呈現出不同的組織方式。圖書資料人員通過項目申報或委托項目的形式,對文獻典藏資料進行整合與序化,開展知識提供服務,這是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組織方式。現代技術的背景下,依托領域數據庫和知識庫,不同領域組織的專家團隊共同開展智力分析工作,提供知識咨詢服務,屬于智力密集型組織,也是當今圖書館智庫的主流組織形式。隨著知識爆炸式增長,跨領域的知識融合比單一領域的知識分化凸顯出更大的應用優勢。通過建立跨組織的智庫聯盟,匯聚各領域專家和知識組織,以智力協同的模式,解決綜合難題。圖書館往往以機構的名義,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提供知識傳播與評價服務。
由此可見,圖書館智庫價值的發揮需要依托所在社會條件對資源、服務、主體及智庫運轉機制的綜合作用,智庫產出也是這些要素的綜合表現。智庫各要素的不同情況反映出圖書館智庫發展水平的不同層次,也是圖書館應對用戶需求和技術的新變化做出的適時調整。
我國共有各級公共圖書館3 139個,普通高等學校2 595所,但真正開展智庫建設或服務的圖書館屈指可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只有中國社會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等20余個實力比較雄厚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社科圖書館開展智庫建設或服務,產出智庫成果,這種反差值得我們深思。對大多數圖書館來說,將有限的資源用于智庫建設中,是侵蝕核心功能,得不償失的事情。
目前,圖書館智庫存在的問題是理論準備不足,實踐面臨困境。
3.1.1 資源處理能力有待提升。圖書館資源建設質量、資源利用率都不高,大數據思維欠缺,資源的供給與用戶的需求不能做到有效的對接,將大數據作為圖書館情報源開展利用研究的文獻還較少。
3.1.2 智庫服務主體內部人才結構有待優化。目前,館員缺乏在政府公共部門實踐的經歷和決策咨詢的經驗,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智庫研究成果的質量,加上圖書館內部沒有建立完善的選聘標準,缺乏完善的人才選拔、培養和使用機制,館員勝任力的構建和提升勝任力的研究匱乏。
3.1.3 智庫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創新性不足。圖書館智庫研究缺乏前瞻性,服務策略較為零散,不成系統,較少將具體的服務項目與建立智庫服務體系結合起來。
3.1.4 運轉機制還不健全,未形成合理的科研評價機制、長效溝通機制、成果宣傳和轉化機制。①科研評價機制單一。圖書館智庫的研究成果很難認定為科研成果,無法作為職稱晉升的依據,這嚴重打擊了智庫研究人員的積極性。②缺乏必要的長效溝通渠道。圖書館與黨政機關溝通不暢,缺乏穩定的溝通聯系渠道,對黨政決策需求把握不準。③智庫研究成果轉化率不高。圖書館智庫產品往往以學術論文、調研報告的形式出現,理論性過強,無法獨立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斷和預見,加上缺乏評價反饋機制,往往被決策者束之高閣,圖書館在智庫研究領域不具備建言權和話語權。概言之,圖書館智庫研究內容,尤其是核心要素的研究不夠全面和深入、沒有形成全面系統的、頗具特色的智庫研究體系,理論基礎相對薄弱。
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圖書館智庫機構的獨立性不強。目前圖書館參與智庫建設的方式有3種:①圖書館隸屬于智庫,即圖書館為其所屬機構提供資源保障;②圖書館與智庫同屬于某一機構,即面向全機構所有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提供服務;③圖書館智庫,即利用自身條件,建設屬于自己的智庫研究機構,目前真正意義上的具有智庫功能的圖書館還非常少。圖書館依附于母體機構或其他相關部門,缺乏相對的獨立性;館員往往身兼數職,甚至被邊緣化,對出臺的相關政策缺乏批判的勇氣和責任,缺失話語權;資金來源也難以改變“等、靠、要”的現狀;政策選題上也較為被動,只能找“對口”項目開展研究工作。
通過對相關文獻梳理及實踐總結可知:①以時間為維度,我國圖書館智庫研究經歷了3個不同特征的發展時期。萌芽期(2009年—2014年),文獻的特點表現為結合圖書館實際工作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思考,時間跨度最大,文獻數量最少。探索期(2015年—2016年)的主要特點是文獻量陡增,形成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主要對智庫建設服務進行思辨性的探索。發展期(2017年—2019年)圖書館智庫研究進入熱議階段,文獻量占研究文獻樣本的74.6%。研究領域更多地關注用戶的需求,研究主題趨向多元。②以空間為維度,我國圖書館智庫研究的機構及其所屬作者離散程度較高,尚未產生核心的作者群。③圖書館核心期刊給予智庫研究較高關注。④以核心要素為維度,我國圖書館智庫研究主要集中于4大核心要素:資源、服務、主體(人或機構)、運轉機制。但研究內容不夠全面和深入,理論基礎薄弱,主要表現在:資源處理能力有待提升;尚未形成全面系統的、頗具特色的智庫服務體系;智庫服務主體內部人才結構有待優化;運作機制不健全,未形成長效溝通機制、成果宣傳和轉化機制。
智庫建設或服務對圖書館而言是一項新業務,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參考,也沒有相關的業務規范,加上圖書館在地域、資金、信息獲取、政府溝通、發展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圖書館在智庫建設或服務的路徑選擇上會有所不同,需要業界總結提煉,形成一套圖書館建設或服務規范。后續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4.2.1 加強理論研究,深入推進圖書館智庫建設或服務建設。加強圖書館智庫建設理論依據的研究;以問題為導向,著力解決用戶群體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健全圖書館智庫服務內部治理體系方面的理論研究;加強圖書館智庫對外合作、資源整合、協同發展方面的理論研究;在提升圖書館智庫建設或服務影響力上加大理論研究力度;加強圖書館智庫建設或服務評價體系方面的理論研究,加強圖書館智庫研究人員勝任力研究,為提高圖書館智庫服務運行效率打下理論基礎。
4.2.2 加強可操作性的實踐層面研究。①要加強面向實踐工作內容的研究。目前圖書館智庫研究的文獻雖然較多,但缺少對實踐工作流程的實證分析,導致研究成果無法落地。因此,有必要對與智庫服務有相似工作環節的決策咨詢服務、定題服務、學科服務進行融合研究,加強智庫服務與不同類型圖書館組織結構變量關系的實證研究,積極開展智庫服務的本土化研究,提高圖書館智庫服務建設的可操作性。②加強圖書館智庫服務的評價與成果轉化研究。研究如何建立科學的智庫服務流程管控制度,對智庫服務過程的各個環節合理運用情報分析方法,促進供需信息匹配,提高智庫服務質量,同時要研究圖書館智庫服務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對圖書館智庫服務的運行效率進行有效的考核。③圖書館應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對智庫服務開展研究。如智庫服務與決策部門的交流溝通機制,智庫背景下的文獻資源建設、參考咨詢服務、情報分析方法與工具的研究,圖書館智庫服務聯盟、智庫服務倫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