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51)
河北省是人口大省,人口分布不均衡,隨著老齡人口不斷增加,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日漸突出,而現有養老服務體系主要以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為主,無法滿足現代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再加上養老模式發展不協調、養老保障機制不夠完善、養老服務現代化水平偏低等因素影響,河北省養老服務存在諸多問題。迫切需要結合河北省人口老齡化現狀,對所構建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存在問題展開深入分析,并結合現代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采用積極有效措施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創新優化,在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趨勢帶來養老服務問題的同時,老年人生活質量也能得到進一步提高[1]。鑒于此,文章對河北省創新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策略展開分析和探討。
人口結構老齡化明顯增加家庭負擔,同時加大社會保障支出壓力,導致養老以及健康服務的供需矛盾更為突出。應該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的應對方案,構建起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將養老服務進一步優化,打造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營造舒適且和諧的社會環境,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扎實落實相關工作,穩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群眾現階段明顯增長的生活需求。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穩步發展的保障,是河北省建設成經濟強省的保障。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持續下降,勞動生產率以及潛在經濟增長率等方面受到了嚴重影響。因此需要高度重視,采用科學手段促使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有效提高。
人口結構持續老化將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導致社會活力明顯下降。通過相關政策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有效解決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多種問題,促使國家及社會長治久安。只有社會穩定,人們的生活狀態才能得到有效改善,也能夠讓國家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擁有理想的支撐,因此應該高度重視人口結構問題,運用科學化手段處理人口老齡化問題。
現階段,河北省主要采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模式緩解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居家養老是傳統家庭養老的重要補充,包含了餐飲服務、精神慰藉、康復服務、看病就醫等內容,有別于傳統家庭養老依靠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為老年人提供以上服務,居家養老主要是通過政府投入相關資源,采用虛擬養老院的方式組織專業服務人員開展上門服務,既能夠滿足老年人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又能夠減輕家庭子女負擔。
社區養老更加強調以社區為依托,采用上門服務、構建日托服務中心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最為基本的生活照顧、康復治療、文化娛樂等服務。這種養老服務模式下,老年人可以不與子女、鄰里相互分離,并且老年人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均能夠得到滿足。
機構養老主要是以社會機構作為養老地點,依靠國家、親人資助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專業服務的一種養老模式。近幾年河北省為更好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推進了老年公寓、敬老院等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發展。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建成各類城鎮社區日間照料設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358個,覆蓋67.3%的城鎮社區;農村互助幸福院3.1萬個,服務覆蓋70%以上行政村;養老機構共1507家,總床位19.8萬張,入住老年人10.2萬人;全省90%以上的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其中679家養老機構擁有內設醫療機構,399家內設醫療機構具備醫保定點資質[2]。
政策法規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推動養老服務科學化、規范化發展,但是從實際來看,與養老服務特別是醫養服務相關的政策法規還比較少,并且這些規章制度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無法為河北省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和運用提供有力指導,對養老服務工作順利推進也帶來極大影響。
河北省在開展養老服務工作時,服務設施還不夠完善,特別是養老服務場所和配套用房還比較欠缺,無法滿足現有老年人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需求。而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與政府財政投入和社會組織參與不足有關,嚴重降低了養老服務能力與水平。
河北省養老服務體系主要以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模式為主,只能基本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要,而且三種養老模式發展不夠協調。在養老服務內容方面,更多是以日常生活照料為主,精神文化內容比較少,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多樣化養老服務需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各類先進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也得到一定應用,特別是在醫養相結合養老新模式構建方面,信息網絡技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該項工作還停留在表層層面,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大容量、多接口、多交互健康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和高層次醫養結合一體化發展進程。
一方面是缺乏專業化、職業化和高素質的養老服務人才為老年人提供保健康復、心理咨詢、生活照料等服務,特別是在養老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現有養老服務隊伍還存在諸多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不夠重視,日常提供養老服務時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老年人飲食起居和生病護理上,針對老年人表現出的消沉、抑郁等不良精神狀態缺乏關注,無法促進養老服務水平提升[3]。
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的政策法規,可以為養老服務工作順利推進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指導和重要保障。具體措施包括:一是落實完善養老服務法律法規,在繼續深化落實國家《老人年權益保障法》基礎上,加快完善河北省《關于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河北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等內容。特別是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方面,需要對子女贍養父母義務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針對不履行贍養父母義務的情況要加強懲處。對于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的新規定,也要將違反條款后果、執行標準、懲罰措施等具體化,以切實保障制定法律法規貫徹執行。二是制定配套養老服務政策,建立相關配套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養老服務體系更好運行,并有效保障養老服務質量。實踐中可以從構建養老服務評估體系和養老服務市場管理體系兩方面入手,前者可以實施養老服務內容、質量等標準制度,促使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和運行更加科學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后者則是通過加強養老服務行業監督管理,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并推動養老服務事業健康穩定發展[4]。
健全完善養老服務相關配套設施是構建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內容,在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與特點,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切實解決養老場所不足、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實際操作中可以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保障新建和已建成居住小區養老服務用房的相應配套,甚至還可以通過落實土地供應政策,為養老服務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二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行業的同時,對不同種類的養老服務給予不同程度財政補貼,涉及內容包括稅收優惠政策、醫療服務政策等,這樣既能夠減輕河北省政府財政壓力,又能夠推動養老服務行業蓬勃發展[5]。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傳統家庭式養老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要圍繞老年人實際需求,對養老服務形式及內容進行優化。具體措施包含:在居家養老方面,除了要加大養老事業財政撥款以外,還要注意擴大養老服務規模和完善養老服務設施,特別是針對三無、五保、空巢、失能等老年群體,可以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養老服務,同時進一步強化家庭養老功能,加大子女切實履行對老人的贍養義務宣傳力度、成立關心老年人組織等實現;在社區養老方面,則要加強社區養老設施建設和豐富社區養老服務內容,在構建老年活動中心、日常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基礎上,充分考慮老年人實際需求,設置做飯洗衣、衛生清潔、病情復查、聲樂書法、繪畫棋牌等養老服務內容與項目。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老年人不同養老服務需求,還能保證老年人基本生活受到照顧。在養老機構方面,可以通過建立委托管理、公建民營等機制,對公辦養老機構實施科學化管理,促使養老機構養老服務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同時支持民辦養老機構建設與發展,操作中除了要給予一定政策措施提供支持以外,還要對養老機構的服務費用價格加強管理,避免出現費用過高等狀況[6]。
依托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大力發展智慧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模式,是推動養老服務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相關措施有:一是鼓勵養老機構進行內設醫療機構改革創新。實際操作中可以適當降低審批門檻,分階段逐漸完善醫療護理各項功能,執行時還可以將醫療機構納入到職工醫療保險定點范圍當中,使其獲得盡快發展。二是加強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要在社區養老中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優質服務,除了要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進行建立以外,還要進一步強化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力量,與社區管理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建立完善社區老年人健康檔案,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長期健康體檢護理服務。三是積極探索智慧健康養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對適合老年人的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和智能養老監護設備進行開發使用,采用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大容量、多接口和多交互的健康管理信息平臺加以建立,并實現健康跟蹤、病情診斷、實時監測等高層次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在這過程中河北省養老服務模式也能實現創新升級,并推動養老服務事業朝著更好方向發展[7]。
人員素質能力高低也會對養老服務質量帶來極大影響,因此要重視提升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能力。相關措施包含:一是加強養老服務人員培訓。在培養更多滿足現代養老服務需求的工作人員時,有必要將養老服務人員資格準入制度滲透其中,通過定期開設培訓班、進修班等方式,促進養老服務工作人員通過學習培訓了解和掌握更多老年人醫護常識、護理保健技能等,在考試合格以后頒發合格證或職業資格證書;二是增設養老服務專業或課程。在河北省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可以根據社會發展形勢開設養老服務專業或相關課程。這既能夠為社會養老服務行業發展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又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專業養老服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