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紅梅,鐘壯壯
(安徽金寨干部學院,安徽 六安 237000)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立足于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的理論邏輯,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本思想的歷史邏輯,總結凝練中國共產黨百年為民實踐的實踐邏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這一重大理論的生成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圍繞以人民為中心來治國理政的偉大創造,是新時代繼續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的重要思想遵循。
人民群眾在進行社會生產的勞動中,不僅創造了社會發展和自身生活所需的物質財富,還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財富,人民群眾是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前進方向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關于人民主體地位的科學理論。“歷史活動就是人民群眾的活動”[1]。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堅持人民觀點,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目標和崇高使命,就是實現人民群眾的自由解放。馬克思主義始終具有最堅定、最徹底、最純粹的人民屬性。堅持人民觀點、站穩人民立場、堅定人民屬性是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不斷得以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是馬克思主義正義性、科學性的有力證明。
馬克思主義是致力于為全人類謀自由解放的科學理論,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標志。一大批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不斷為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奮斗犧牲。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運動”[2],馬克思對無產階級的階級先進性研究,并以階級分析為基礎作出的深刻論述,展現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任務和歷史使命,也有力地證明了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歷史的參與者,更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實現人類自由解放事業的主要力量。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成發展,就是立足于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并加以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創造。人民性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根本屬性,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屬性。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3]在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孕育生成,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的中國化新發展,進一步發揚了馬克思主義蘊含的人民觀,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價值取向。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蘊涵著豐富深刻的民本思想。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之一。《尚書》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就已經有了簡單的民本思想,闡釋了人民群眾對于國家穩固的重要作用。《孟子》中的“民為貴”思想,已經具有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人民是“貴”于江山社稷和君王的,其中也包含著人民是歷史主體的樸素思想。《晏子春秋》中也有關于民本思想的樸素表達,其中“以民為本也”,深刻直接地表達了人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根本性作用。譚嗣同也在他的《仁學》里論述到:“君末也,民本也。”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是中國古代先民和中華文明精髓與智慧的集中展現。
人民群眾是國家的根本之所在,是國家安寧、政權穩固的根本前提。從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來看,只有愛民、利民、惠民,真正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家才能實現興旺發達。中國歷史上的恢宏盛世,無不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唐朝著名的《貞觀政要》中有關于君王與人民群眾的辯證關系,“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就生動淺顯地說明人民群眾與國家政權之間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歷史一再證明,民心是決定國家的最大力量生動展現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樸素道理。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樸素民本思想強有力地論證了,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國家社稷的根本力量,是當之無愧的、真正的英雄。
燦爛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著豐富的民本思想。這既是中華民族文明傳承不滅的重要因素,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標識。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成發展,就是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繼承創新,使得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全新的生機活力。習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政權的深刻認識,對治國安邦的高度總結。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成發展,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的為民初心,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成發展,根本上是根植于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為民實踐當中。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的奮斗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發展的根本保證和不竭源泉。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為民實踐,從根本上改變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實現人民群眾的溫飽富足和自由解放。人民是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決定性力量,是真正的英雄。人類社會不斷興旺發達的文明歷史,本質上就是人民群眾創造自己的歷史,是全部歷史活動的主體。立足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實踐,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歷史性成就,孕育生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這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發展理論上的偉大創造,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高度經驗總結。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堅守初心使命,始終為人民服務的歷史。在百年的艱苦奮斗中,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其中最基本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毛澤東指出:“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根本動力。”[5]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歷史進程中,正是依靠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成就。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強調:“改革開放中的許多東西,都是人民的智慧。”[6]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反映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正確方向。堅持人民至上,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發展壯大的基本經驗。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方法,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原則,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動力。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取得的一切偉大成就,都歸功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執政、從弱小到強大,歸根結底是人民擁護、人民選擇。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孕育生成,根本上是立足于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偉大征程當中,是發源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為民實踐。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必然會孕育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偉大理論。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在大變局中開新局,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干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在治國理政中進行了一系列偉大創造,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為新的科學思想的誕生,奠定了直接的現實基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人民利益出發,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思路、新發展,最終創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中國共產黨創新理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作為科學的理論指導,推動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新的偉大實踐,成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之源。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但究其本質內涵來看,可以概括為:發展為了人民是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發展依靠人民是其源源不斷的根本動力;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其堅定不移的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實踐,根本上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中國共產黨在長達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始終站在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成功依靠人民群眾創造一個又一個歷史偉業。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核心要義和理論精髓,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的新的偉大實踐的理論遵循和實踐要求。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利益而產生的政黨,也是為維護人民利益而發展壯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沒有自己的私利,沒有同人民群眾不同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始終是與中國人民共呼吸、同命運的,是始終同中國人民保持血肉聯系的。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矢志不渝、一以貫之的根本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提出要建設惠及全體中華兒女的全面小康,從根本上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人民溫飽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進程,特別強調要實現更高要求的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利益上,不斷取得歷史性的重大進展和重大成就。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因此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事業的興旺發達才得以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社會矛盾發生了新的變化,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潮流、傾聽人民呼聲,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歷史進程中,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多樣需求。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同志舉旗定向、領航掌舵,始終堅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的根本遵循。立足于當代中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習近平同志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社會矛盾的新變化,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提出大力提升發展質量,更加關注民生的新要求。習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彰顯了大國領袖的使命與擔當,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和前進方向。
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是中國共產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寶貴經驗。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始終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始終依靠人民、熱愛人民、相信人民,在百年的奮斗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至上貫徹在黨的全部活動當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是對中國共產黨一系列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高度歸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堅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力,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突破。中國共產黨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始終堅持人民觀點、人民立場、人民理論,把自身鍛造成堅硬如鐵的人民政黨。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實踐生動證明,依靠人民群眾,就是克敵制勝,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法寶。歷史昭示現實,一切依靠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根本工作方法。歷史經驗充分證明,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的事業和群眾利益就欣欣向榮;脫離人民群眾,黨的事業和群眾利益就會受到損害。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確立黨的軍隊是人民軍隊,這是與地主軍閥的重要區別。中國共產黨始終清醒地認識到,“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劉伯承元帥回憶黨在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斗爭,強調“國民黨靠的是碉堡、我們靠的是人民”。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在黨與人民團結奮斗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深深地感覺到必須要牢牢依靠人民來創造歷史偉業。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所取得的偉大歷史性成就,時刻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為人初心和鮮明的人民立場。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7]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繼續取得新的偉大勝利,正是由于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新時代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風險挑戰,之所以能夠科學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成功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和新時代的現實都訴說著,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力量源泉,是新時代繼續取得新的偉大歷史性成就的制勝法寶。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出發點和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一切努力、一切創造,都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以人民為中心寫在黨的旗幟上,一百年奮斗實踐,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讓人民獲得真正的實惠,過上幸福的美好生活。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更加注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把現代化強國建設同實現共同富裕相結合,讓最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發展成果,這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的初心使命,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不斷把“蛋糕”做大的同時,堅持把“蛋糕”分好。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特別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8],“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9]。習近平同志的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都是為了讓全體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能夠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能夠同全國人民一道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所有這些,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核心內涵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關鍵就在對于人民群眾新的期待和要求,是否已經轉化為治國理政的實踐步驟和具體行動。
新時代有新的鮮明特征,這就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新的美好生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實現共同富裕問題,把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擺在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位置。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超越資本主義制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社會主義是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當前我國的改革發展成果舉世矚目,但分配不公問題還較為突出,需要黨和國家作出更合理、更有效的安排。實踐表明,只有切實做好發展的成果的共享問題,使得發展紅利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科學內涵。
理論來源于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源于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斗歷程,特別是根植于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偉大的開創性成就。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最廣大人民群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學習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就是要始終堅持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推動民族復興。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不斷抓住社會矛盾變化,科學制定方針政策的光輝歷程。歷史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前進的道路方向決定著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而正確道路方向的判斷決定,取決于中國共產黨能否站在人民立場,正確分析當前時代的基本問題,科學把握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然后根據主要矛盾確定根本任務。什么時候能夠準確分析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黨和人民事業就能發展進步。中國共產黨一貫善于抓住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動黨和國家事業的全面發展。
在新時代,科學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鍵就在于傾聽人民的呼聲和分析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變化,科學制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不斷堅持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堅持系統觀念和全局觀念,不斷開辟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境界。習近平強調:“我們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了然于胸。”[10]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總是在各種矛盾運動中實現的。中國共產黨善于堅持運用矛盾原理來分析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此來指導工作、開創局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鍵就在于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這是中國共產黨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原理,立足當代中國發展實際得出的重要判斷。實踐證明,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是機械的、僵硬的,而是不斷以實踐發展為依據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對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要判斷,是新時代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立足點。中國共產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新需要。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更加兼顧生產力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人民立場,堅持與時俱進地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
在新時代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關鍵就在于不斷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鼓勵全國各族人民,在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貢獻力量。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關鍵就在于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依靠人民群眾來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偉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這個重要觀點,要始終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的勤勞智慧來創造財富,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強調:“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11]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必須帶領人民群眾苦干實干,必須實現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參與、人人建設,這樣才能實現人民收獲、人人分享,最后實現共同富裕。不斷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必須牢牢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鼓勵全社會勤勞致富、創業創新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始終堅持在改革發展的大潮中,一以貫之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產業結構,大力倡導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強國。立足于新的發展階段,必須堅持把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要更加注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公平效率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堅持全面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發展創造能力,提高專業技術和工作技能。
不斷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始終堅持系統觀念和整體觀念。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物質概念,還包含著豐富的精神概念。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僅要實現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上的溫飽富足,還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精神生活上的豐富多彩。要提供更多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精神文化產品,既要讓人民群眾“富口袋”,也要讓人民群眾“富腦袋”。在不斷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偉大進程中,要實現人民群眾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雙重豐收、雙重富裕。只有不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精神文化供給水平的協調發展,才能實現人民群眾真正期盼的共同富裕。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在于把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放在心中,把不斷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落到實處。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寄托了人民群眾的淳樸的殷殷期盼和堅定的不懈追求。只有經歷過輝煌的民族,才能理解對復興的渴望。在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中,中國人民無比渴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渴望走上自由解放、富裕富強的新道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就是一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百年征程波瀾壯闊,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致力于中華民族復興偉業。
習近平同志強調:“民之所盼,我必行之。”[12]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所做的一切拼搏努力、犧牲奉獻,所取得的一切歷史性變革、歷史性成就,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邏輯主線,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矢志不渝、艱苦奮斗的根本目標和價值追求。
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取得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逐漸接近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在新征程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勇立時代潮頭,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為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開創新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新時代大黨大國的責任擔當與雄偉氣魄。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民族復興的渴望,持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