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萍,樊偉偉,陳冬梅,劉肖冰
(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成果導向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強調教學設計和實施以學生接受教育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為導向,其作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三大理念之一,代表了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1]。
英國成果導向教育中心和開放大學的學習成果及評估項目指出,成果導向教學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必須經由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并加以調節從而達到最好的效果。研究是將成果導向法運用于“農產品加工技術”課程,并在實踐過程中突出課程地域化特點,緊密圍繞區域產業發展和崗位核心技能,形成了“三特色”和“二主線”的教學模式,在兩條成果推進線中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獲得,使得學生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還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應體現出功利性的特點,即課程設置圍繞行業、產業發展及崗位需求的變化做及時調整。
根據成果導向教學模式,以學生預期能力的獲得和學習成果為導向,由成果決定培養目標,再由培養目標決定課程體系[2]。這時“成果”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從而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教育目標與結果的一致性。
在教學實施方面進行正向推進,在教學目標落實了專業認證的畢業要求,將目標明確地聚焦于學生最終有意義的學習結果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與學“兩張皮”的狀況。
“反向設計,正向實施”設計思路見圖1。

圖1 “反向設計,正向實施”設計思路
教育部在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中對優質高職院校的基本內涵從6個方面進行了界定,即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從辦學目標和專業建設的目標來說,高職院校辦學應當契合當地政府、行業、企業的戰略需求,體現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3]。
學校地處海南,海南的優勢產業之一是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目前形成以“五基地一區”為主導的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體系。農產品加工這門技術區域性特點突出,農產品加工的原料、技術和產品等均體現出地域性特點,通用性的教學內容是不能夠滿足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的。該課程在教學目標設計上從3個方面與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的產業發展緊密契合,具體來講是以熱帶特色原材料如熱帶果蔬、海洋水產資源為原料,運用熱帶特色加工保鮮技術,產出具有熱帶特色的精深加工農產品,以上3個方面簡稱為“三特色”,既貫穿于理論和實驗教學體系,也成為課程內容創新的源泉,以“三特色”為理念,實驗項目每年更新,其靈感源泉來自海南農產品加工企業一線,代入企業最迫切的問題,實現與新知識、新技術和崗位鏈的無縫對接。
“三特色”內容概括見圖2。

圖2 “三特色”內容概括
高職院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然而從就業相關數據分析得知,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為“實踐、創新等能力的缺乏”,意味著學生即便達到畢業要求也沒有具備社會認可的相應能力。
“農產品加工技術”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知識體系為中心組織教學,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理論知識學習-實驗結果驗證”的固定模式的循環中,發揮其自身的能動思維及創新能力的機會很少。
運用成果導向法,課程將教學的重點聚焦于“學生產出”,根據海南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和水產養殖加工業發展和崗位需求設計學生的“成果輸出”,通過兩條“成果推進線”使學生能動地“創造”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再提供“創新創業大賽”和“教師科研項目”2個平臺讓課堂成為農產品加工技術運用和創新孵化平臺。
科研平臺推動教師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更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立滿足行業發展需要的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創業大賽平臺讓學生在實戰中提升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創業大賽的進一步孵化,讓實驗項目成為“用得上”“有產出”的農產品加工新產品和新技術,促進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提升。“兩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主動的探究和實踐的過程,達到高等教育培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目的。
成果推進明線指的是可視化的課程成果輸出形式,根據難度將學生的學習進程劃分成4個階梯,呈現螺旋上升,依據項目成熟度分別為創新實驗項目、科研項目、創新創業項目、試制項目。上升進程為第一階段學生對實驗項目改進創新,產生創新實驗項目,進入該課程實驗項目庫,為下屆學生提供更高的起點和更好的素材;第二階段是將實驗中尚未解決或有待優化的問題通過科研項目進行深入研究,確定最佳工藝路線;第三階段是將科研成果作為創業項目孵化,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將產品進行市場化運作;第四階段是校企合作項目,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真正轉化為產品,產生經濟效益。
成果推進暗線是指在學生在階梯上升過程中,學生崗位核心技能和綜合能力的獲得,包括匹配熱帶農業發展的農產品加工核心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課程在成果推進中鋪設的這兩條線路,明線成果階梯設置合理且具有可視化,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暗線成果是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和獲得,學生在項目孵化和實戰中獲得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兩條成果推進線相互交織,互為保障,從內外部需求出發提升學習動力。
成果明線和暗線的推進過程見圖3。

圖3 成果明線和暗線的推進過程
傳統的學校組織系統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都是固定的,教師沒有更加深入參與教學的設計和構建。而成果導向教學模式的實施給予教師更大的主動權和靈活性,教師可以通過學習成果的回顧意識到學生在某個特定區域的弱點與不足,能夠在課堂上獲得學習成果反饋,并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方法和相適應的教學風格[4],以構建者的身份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以學生預期能力的獲得和學習成果為導向進行反向設計,將社會、未來雇主等利益群體期望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確保學生所學與社會所需的一致性。運用反向設計理念將課程教學目標設置為:立足當地,緊密圍繞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在掌握農產品的保鮮與加工重要技能的基礎上,使得學生能夠運用具有熱帶特色的農產品原料如熱帶水果、冬季瓜菜、海洋水產資源等,進行熱帶特色的農產品的加工與開發。
傳統理念通常是認為把理論知識講清楚,學生按步驟完成實驗就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式的突出弱點是,學生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出。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應該指向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己創新產品的能力等,傳統教學理念是將這部分能力的形成后置,放在學生實習甚至是就業后去慢慢形成。如此做法,輸入與輸出就有較長一段時間差,其結果是,學生雖然積累了不少接受性知識,但這些知識不能自動轉化為產出能力。
運用成果導向法,建構工作崗位及過程任務的有機架構,指導職業課程體系建設,并清晰映射與預期成果的關系,排除不必要的課程[5],選擇其中的農產品加工中的護色、果蔬保鮮技術、果蔬的干制技術、罐藏保鮮加工、果蔬糖制技術、蔬菜腌制技術等6個模塊,再結合海南當地特色農產品進行了擴展,增加了水產品加工技術和制茶技術2個模塊。
課程的教育價值在于讓學生從多種可能性中選擇最符合設定結果的方式,從而解決選擇和決策問題,讓學生能夠具有“本著對社會、經濟和環境負責的態度,參與設計未來的技術[6]”;該課程體系對實驗項目開發,一方面結合“三特色”對項目進行創新,教材中原有的實驗項目如糖水梨罐頭生產、蘋果干制作、果丹皮制作等,是果蔬加工中的傳統產品,有的產品甚至已被市場淘汰。要求學生結合“三特色”對傳統實驗項目進行創新和實踐,學生不僅掌握了農產品加工核心技能,同時提升創新能力,且契合了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建立動態實驗項目庫,不斷將每屆學生的創新作品充實到實驗項目庫中,到成果導向法運用的第三年該課程形成的20余個創新實驗項目。
實驗項目設置見表1。

表1 實驗項目設置
實驗課程所指向的“成果”不應僅指的是當下學習成果,還應包含學生崗位核心能力的形成。所以在教學流程設計方面,應注重學生就業后的產出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將輸入轉化成產出的能力,體現了教育的長線過程。
因此在實驗的教學實施過程中,以開放性實驗為項目載體,學生從設計實驗方案開始,結合“三特色”進行創新和摸索,其典型推進步驟如下:學習和查找資料(輸入)—產生思路和設計實驗方案(成果輸出)—教師指導和學生修正實驗方案(反復輸入和輸出)—實驗作品(成果輸出),學習的過程體現出了學習—成果輸出的反復過程。
根據成果導向法的“輸出驅動理論”:成果既是學習的驅動力,又是學習的目標。成果比輸入性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更能夠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感受到收獲成果的喜悅,對學習積極性方面是最根本的促進。
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成果導向教學要求學生成果的產出任務頻次高、類型多。對于成果的評價也更為重要,如果只要求學生產出,而不提供有效、快捷的反饋,學生產出動機會受挫,產出質量也難以保證。
課程評價必須根據成果導向體系重新設計,在設計時注意對產出結果的評價發揮多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實現優勢互補[3]。
另外,評價對象應該包括2個方面,一是評價學生的產品,包括產品的創新性和產品的質量;同時,評價還應考慮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評價學生在輸入過程中體現出的效果和輸出過程中反映出的獨立自主性、團結協作性和產出后的其他效應,概括而言就是評價應當關注學生從輸入到產出的全部過程。
“農產品加工技術”運用“成果導向法”至今已經4年有余,學生產出成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從2016—2019年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成果共計兩銀三銅;同時,也有多位專業課教師將他們課題研究內容代入到課程實驗中,這些課題內容均是熱帶高效農業關注和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共計立項省級課題四項,市級課題3項。在課程中通過輸入性學習和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得學生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還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該模式和經驗也可廣泛推廣到其他工科類專業的專業課程當中,建立高職工科專業課程中“學”與“用”融為一體的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