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虹,李雅潔,張 琳
(蘭州大學圖書館,甘肅 蘭州 730000)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意味著同樣要建設一流的大學圖書館。多倫多大學是2021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Top30的學校,擁有加拿大最龐大的圖書館系統,其資源與服務發展堪稱世界一流,及時了解其動態,學習和借鑒其優長之處,可為國內高校圖書館相關實踐給予一定的啟示。2019年底至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且持續時間長,各個國家的各行各業都在經受著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峻考驗,都在積極應對并采取了多種措施,在此期間形成了大量COVID-19相關的珍貴文獻資料。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記憶存藏機構,理應承擔起記錄學校及所在地區重大公共事件并保存相關資料的責任,完整、有序地收集和保存此次疫情期間形成的文獻資料,完整記錄全校師生及其社區民眾的抗疫歷程,為該領域相關研究、為國家和社會健康、平穩發展,為重大公共應急事件應對和大眾科普閱讀積累有價值的資源[1],圖書館責無旁貸。國外大學圖書館積極投入到此類文獻的收集與整合工作中,經過預調查,發現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的COVID-19專題資源建設系統的全面性,具有代表性和參考意義。
采用網絡調查與對比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訪問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的官方網站,對其開設的COVID-19圖書館專欄、發布的相關新聞和公告、COVID-19期間圖書館開展的應急及常規服務、圖書館指南中新添加的相關指南導航等進行調查,系統梳理分析圖書館COVID-19專題特藏資源建設方面的實踐情況,從而為國內高校圖書館相關實踐研究提供指導和借鑒。
由于這次疫情是全球性的,且持續時間長,各個國家都在積極應對,采取了多種措施,因此也形成了大量COVID-19相關的文獻資料。完整、有序地收集和保存這些文獻資料圖書館責無旁貸,所以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積極投入到這個工作中,形成了其豐富而詳實的COVID-19專題特藏資源,該專題特藏資源建設主要分2個部分。
多倫多大學圖書館在館網上開設了COVID-19 Resources專欄,其下整合編輯了供研究使用的“COVID-19 Research Resources(新冠肺炎疫情研究資源)[2]”專題資源,包括政府信息COVID-19指南、COVID-19數據指南、健康科學COVID-19指南、HathiTrust緊急臨時訪問集、引航COVID-19證據領域和研究歷史藝術和文學中的流行病6個部分,信息全面而詳盡,如政府信息COVID-19指南[3]中有疫情更新、疫情發展情況時間表、疫苗、COVID-19 數據與出版物、COVID-19研究與發展、COVID-19相關調查、移民與難民指南、住房與人權指南、藝術、文化、商業、金融、食品環境、工人、工作場所、兒童、父母、學生、教育等多達42種詳細分類指南,囊括了加拿大聯邦、省、市及全球的相關信息;健康科學COVID-19指南[4]中涵蓋了當前疫情形勢、COVID-19有關的101個名詞解釋及其治療與管理等15個一級分類指南和若干個二級分類指南。
在COVID-19研究專題資源的“歷史、藝術和文學研究中的流行病[5]”部分圖書館員不僅整編了鼠疫、天花、SARS等11種傳染病的原始及二次文獻為相關研究提供資源方便;重點還有加拿大各圖書館基于COVID-19 7大項目而發起征集并篩選發布的反映當地民眾抗疫生活和經歷的真實記錄,包括照片、日記、繪畫、視頻、錄音磁帶、不同年齡人的抗疫生活故事等(見表1),如“項目6”是全球范圍內針對疫情危機的社會反映的網站收集,包含80多個國家50多種語言的2 000多個網站,數量大且覆蓋面廣,是常青藤圖書館聯盟(IPLC)的網絡收集項目。又如“項目7”是安大略公共圖書館員和檔案館員共同收集策劃的該省城市和鄉村居民抗疫經歷的在線展覽,是多館聯合推進項目。截至目前,列舉的4個當地公共圖書館共有近1 500項選中作品展出。這些珍貴的資料全部整編在其“COVID-19 Primary Sources(新冠肺炎疫情原始資料來源)”欄目中,是多倫多大學圖書館COVID-19專題資源建設的特色。在這特殊時期收集發布全球、省市級、學校、社區或個人親身經歷的真實記錄鼓勵人們面對困境積極生活,并將這些資料長久保存下來供研究者和后人了解與借鑒,其意義非凡,恰是圖書館人和檔案館人科學精神的生動彰顯。

表1 多倫多大學圖書館新冠病毒原始資料來源一覽表

續表
COVID-19專題資源是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文獻資料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意義。閱讀文獻“2020年度中國圖情檔學界十大學術熱點[6]”,其中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場景下的信息存檔、信息組織、信息服務等,以及圍繞抗疫重大事件進行社會記憶建構和研究均入選年度研究熱點。構建COVID-19及重大公共事件專題特藏資源平臺的實踐正是利用數字技術還原和再現現實世界、心理世界中人們的社會記憶;同時為國家和社會健康、平穩發展,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及大眾科普閱讀積累有價值的資源。
中國抗疫期間黨和政府正確決策、人民群眾理解支持并積極配合的成功抗疫經驗、各行各業涌現出的典型案例、先進事跡、疫情治療護理方面積累的豐富成功經驗與措施、人們真切難忘的抗疫經歷等形成了大量寶貴的資料,這些資料都能為目前世界各國的抗疫提供有力參考,也會為今后遇到類似重大應急事件時制定合理有效的應對策略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2020年世界讀書日國家圖書館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同年2—6月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檔案館通過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也陸續向社會發布了征集疫情檔案的公告[7]。
而高校師生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疫情防控中的經歷也是獨一無二且極其珍貴的,將他們的經歷記錄資料收集起來,能全面反映高校師生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精神面貌,為后輩學人樹立榜樣,是傳承校園文化的生動素材[8]。對多倫多大學圖書館COVID-19專題資源建設實踐的調查研究可以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相關實踐提供參考和依據。
多倫多大學圖書館整編的加拿大七大COVID-19原始資料收集項目大都是多館多地甚至是全球聯合推進項目,通過借鑒他們的實踐經驗,一方面盡可能全面而詳實地搜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形成的各類文獻資料,包括與疫情相關的官方資料、新冠專題知識、研究資料等;另一方面,積極聯合本地或跨區域圖書館、檔案館及其他相關機構合作采集抗疫經歷記錄資料,如醫護及其他一線工作者工作場景記錄、手稿、實物、日記、照片、視頻和電子文件等各類原始資料;專門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創作的書法、繪畫、篆刻、攝影和攝像等藝術作品;各類題材的抒發感懷的詩文創作;教師網絡授課資料、師生往來書信、學生聽課筆記等,形成豐富而全面的新冠專題資源,實現新冠專題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特藏資源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大多數圖書館或檔案館主要是通過COVID-19資料收集公告發布相關項目內容、收集資源類型等信息,鼓勵大家積極捐贈自己抗疫經歷記錄資料。收集資源類型多樣化,如表1所示的項目5“Wiregrass Under COVID-19 Documentation Project(新冠肺炎疫情經歷記錄項目下的Wiregrass檔案館)”,項目人表示將從被動地收集擴展到通過口述歷史積極記錄那些沒有制作任何材料的人的經歷,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口述歷史具有生動形象和“親民性”的特點,“能夠拉近集體記憶與普通大眾之間的距離,用有形的畫面和有聲的語言,建構起關于個體、集體、文化、民族和國家的記憶之場[9]”。通過口述方式積極記錄那些疫情期間奮戰在一線醫護人員、傳染病研究專家等的抗疫事跡,新冠患者接受治療及康復的經歷,高校師生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獨特教學方式,快遞小哥的無私奉獻等,全面還原和再現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人們的社會記憶,展示民生百態,為今后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及大眾科普閱讀積累有價值的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0]。這深刻詮釋了科普與科研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11]。科普如此重,而閱讀推廣是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重要延伸,那么開展科普閱讀推廣活動圖書館責無旁貸,是圖書館形成特色品牌活動的重要環節。積極推進高校圖書館COVID-19及重大公共事件專題特藏資源平臺建設能進一步豐富圖書館的科普文獻信息資源,更有利于高校圖書館開展科普閱讀推廣服務,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而提升專題特藏資源的利用率,同時能進一步保障高校圖書館精準化學科服務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