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
在生活中,會出現各種原因導致的腦外傷。然而,不少腦外傷患者不了解其臨床癥狀和后遺癥,加上對治療和護理措施方面的認知有限,使得恢復效果不理想。
腦外傷概述
腦外傷后綜合征
大部分腦外傷患者會出現腦外傷后綜合征,表現為在頭部受傷3個月后,依然會出現神經精神方面的癥狀,比如頭痛、疲憊、頭暈,還有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心慌、性功能下降等。
腦外傷的臨床癥狀
頭痛和頭暈
是最為常見的腦外傷臨床癥狀。其中,頭痛的發生率在78%左右,主要是搏動性頭痛與彌漫性頭部脹痛,呈發作時間不定、持久且嚴重的特點;發作部位常在枕后部和顳部,甚至整個頭部出現壓迫感或緊箍感。這會導致患者焦躁不安、失眠,進而加重頭痛,形成惡性循環。頭暈的發生概率在50%左右,患者會主訴為頭暈目眩。其實,大部分患者不是真正的暈,而是感覺到思維不清晰、頭部昏沉,處于一種沒睡醒的狀態,不能保持身體平衡。當轉動頭部、改變體位時,頭暈程度會加重。
癔癥樣反應
當患者處于情緒波動和易怒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肌陣攣發作、不由自主哭笑、閉目不言以及癔癥性癱瘓,情況嚴重的會出現木僵、緘默等,發作時讓家屬覺得像精神病患者。
神經系統方面
不存在確切的陽性體征。簡單來說,神經查體不存在相應的問題。
腦外傷的后遺癥
(1)視覺方面的后遺癥:患者不能借助視覺辨認之前毫無困難辨認的事物。雖然患者的視力和推理能力沒有變化,但就是不能對熟悉場所、周圍事物進行辨認。
(2)面孔失認癥:患者不能及時認人,情況嚴重的甚至不認識親朋好友,難以從照片里認出自己。
(3)再顏色失認癥:不能區別顏色。一般情況下,這種障礙不會被患者主動提及,需要通過特殊檢查才能發現。
(4)內部影響的加工障礙:不能對物件的大小、形狀、方向,以及物件間的關系、位置等察覺到異常;還可能會出現幻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腦外傷的治療與護理措施有哪些
腦外傷的診斷
在診斷腦外傷后綜合征時,先要排除器質性病變、全身其他慢性病變等,之后經過6~12個月的治療,依然存在上述癥狀,就可以確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借助CT、檢查傷口、頭顱X線片檢查以及MRI等方式進行檢查。
CT檢查
可以顯示腦溝變淺、腦池與腦室縮小、腦結構變形等,以及出血位置、形態以及大小,對判斷顱內血腫原因具有重大意義。
檢查傷口
主要檢查是否存在裂傷、頭皮血腫及大面積撕脫、腦組織溢出、活動性出血等。
頭顱X線片檢查
主要包括正位、側位以及創傷部位的切線位平片,有助于顱骨骨折、顱內積氣、顱內骨片或異物診斷,但對傷情過重的患者不能強求。當顱骨線型骨折時,需要避免和顱骨骨縫混淆。
MRI檢查
常用于小灶性出血、硬膜下血腫、外傷性腦梗死初期、輕度腦挫傷裂傷、顱底與顱頂以及顱后窩等薄層血腫檢查中,但不適用于躁動、危急以及不配合的患者身上。
腦外傷的治療措施
在治療過程中,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開展心理咨詢,消除其顧慮。同時,可為患者進行理療、針灸以及中醫中藥等輔助治療。在必要的情況下,為患者提供鎮靜類、止痛類以及安神類藥物,以保證治療和恢復效果。
腦外傷的護理措施
經治療后,要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觀察患者的體征。因為患者神經細胞受到嚴重影響,生命體征容易出現變化,所以要密切觀察其血壓、心跳、呼吸等。如果患者處于昏迷狀態,要對其瞳孔進行觀察,以此判斷病情。(2)進行合理活動。一般正常情況下,腦外傷患者需要長期靜養,以免隨意活動引發意外。但是,如果不運動又會導致機體功能退化,甚至引發褥瘡等并發癥。所以,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進行翻身、簡單的四肢活動等。(3)預防感染。患者長期臥床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概率,可能引發肺炎及相關呼吸道感染。所以,要重視感染的預防,必要時使用藥物,做好患者的清潔和排痰等工作。(4)康復護理。通過康復護理,可減少對患者的刺激程度,恢復活動能力,減少腦外傷對腦部神經組織產生的影響。(5)飲食護理。如患者處于昏迷狀態,要開展鼻飼流質,選擇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確保患者的營養需求。在喂食過程中,要防止食物吸入呼吸道,導致患者窒息。
治療和護理腦外傷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不要長時間住院
少部分患者和家屬認為在沒有恢復健康前不能出院,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正常情況下,腦外傷需要長時間的恢復,一般由醫院承擔主要的治療與護理工作;之后,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和醫生的意見等,選擇相應的護理方式,既可以在家護理,還可以轉院到專門的康復醫院進行訓練。
定期復查
患者出院后并不代表痊愈,依然存在復發的情況。所以,出院后的1~3個月,需進行頭部復查。
不能過度進補
在接受手術治療時,要為患者搭配合理的膳食,盡量提供豆類、谷類、奶類、水果蔬菜等,不能過多食用動物內臟、葷油,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小結
綜上所述,簡單闡述腦外傷的含義、臨床癥狀、后遺癥、治療與護理措施以及注意事項等,有助于提高大家對腦外傷的認知程度,為患者恢復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