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靜
28歲的張女士為初產婦,孕后出現睡眠障礙,且伴焦慮、抑郁情緒,對周圍環境警惕性提升,日常休息時難以完全放松身心,且經常嘆氣,對任何事物均提不起興趣,到醫院檢查后確診為妊娠期焦慮癥。像張女士一樣的初產婦,無分娩經驗,對分娩存在恐懼情緒,因此產前焦慮問題較嚴重。下面就妊娠期焦慮癥相關知識進行科普。
妊娠期焦慮癥誘因有哪些
生理因素
妊娠期間,女性體內孕激素、雌性激素水平顯著提升,致使內心敏感性隨之提升。若孕前伴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由于過于擔憂自身健康問題對胎兒生長發育產生影響,發生焦慮癥風險較高。此外,妊娠晚期,孕婦可能出現皮膚水腫、腰酸背痛等多項不適癥狀,加上行動不便、過度關注身體不適等影響,會加重焦躁情緒。
心理因素
對分娩疼痛的恐懼,使得大部分孕婦會出現心理應激反應,尤其對初產婦更是如此。此外,部分產婦會擔憂幼兒健康情況,擔憂日后無法照護好幼兒,也可引發嚴重的焦慮情緒。
環境因素
孕婦會擔憂幼兒出生后影響自身就業,以及家庭經濟壓力。此外,部分孕婦存在嚴重的封建思想,導致在孕期內始終維持緊張狀態,存在嚴重焦慮情緒。
妊娠期焦慮癥有哪些危害
妊娠期焦慮癥可影響母嬰健康,尤其中重度焦慮孕婦,可對分娩過程與分娩結局產生影響。
(1)可加劇母體嘔吐癥狀,還可增加流產、早產風險。
(2)可對分娩過程、胎兒健康產生影響,同時可延長產程,增加新生兒窒息及圍產期并發癥風險。
(3)對母體腎上腺素分泌情況產生影響,可誘發代謝性酸中毒,還可導致幼兒缺氧,甚至增加胎死宮內風險。
(4)可致母體發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待產婦分娩時,可能出現宮縮乏力問題,難以順利娩出胎兒。
(5)可致母體出現睡眠障礙,影響其營養吸收,進而增加早產、產程延長風險。
如何擺脫妊娠期焦慮癥
產前宣教
由專業醫務人員對孕婦開展產前宣教,以降低產婦分娩壓力,并引導產婦以積極心態接受自身在孕期發生的各種生理變化;鼓勵孕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多與其他孕婦談心,正確對待自身負性情緒;做好自我調節,多了解分娩相關知識,充分認識到分娩是正常生理現象。此外,還可鼓勵孕婦定期參加醫院組織的講座,進一步提升對焦慮癥及其診療方案的認知;鼓勵孕婦多與醫師溝通,遇到問題要尋求醫療幫助。
孕期解壓問題
臨床研究發現,孕期臥床休息并不能降低孕婦流產率。因此,若未發現孕婦存在先兆流產問題,可正常上班,以緩解孕期壓力;若孕婦工作過于辛勞或發現先兆流產問題,就要居家休息。但居家休息并非臥床休息,孕婦可開展日常活動,如養花、散步等,以提升孕期舒適度。
家庭支持干預
孕婦家屬要注意規范自身舉止,任何不良言行均會對孕婦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妊娠期間,孕婦內心敏感性、依賴性較強,渴望被人保護、照顧,希望被人重視,因此家屬要多關心、理解孕婦。此外,部分孕婦常通過不停嘮叨、說話宣泄自身不滿情緒,此時家屬,尤其是丈夫要多與孕婦交流,多鼓勵和支持,以減輕孕婦焦躁、緊張等負性情緒。同時,孕婦在孕期存在諸多不適感,丈夫可在夜間輕撫孕婦腹部,加強與胎兒交流,在舒緩孕婦不適感基礎上,滿足孕婦對丈夫的依賴需求。
個體化護理
孕期護理中,個體化護理屬于新型診療模式,醫護人員需站在孕婦角度分析焦慮誘因,并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工作。分娩期間,醫護人員還要正確評估孕婦身心狀態,盡可能安撫孕婦情緒,并指導家屬開展后續情緒護理工作。
提升孕婦對分娩認知
妊娠是女性正常生理過程,大部分可自然完成分娩,若遇到骨盆狹窄或胎位不正問題,也可利用現代醫療技術輔助分娩,能夠最大程度保障母嬰安全。若發現孕婦因擔憂自身與胎兒健康問題時,要多為其普及上述知識,進而增強孕婦對分娩出健康寶寶的信心。
鼓勵孕婦多拍照留念
處于妊娠期時,受體內激素波動及不能使用化妝品的影響,常存在膚色暗淡、面部無光、身體浮腫問題,致使大部分孕婦不愛拍照,分娩后又會因缺失此段時光的紀念而遺憾。因此,家屬要多鼓勵孕婦,可陪同其一同拍攝紀念照。此外,丈夫還可多陪孕婦到公園處散步,多拍攝休閑照片,以減輕孕婦對分娩的恐懼感。
鼓勵孕婦為幼兒布置房間
為幼兒布置房間也是舒緩妊娠期焦慮癥的重要方案。幼兒并非一定要有自己的單獨空間,可在夫妻臥室旁放置嬰兒床,布置幼兒需要用的柜子等物品。由于幼兒需要用的東西較多,孕婦在布置期間通過逐漸添置幼兒用品,可提升幸福感,舒緩焦慮情緒。
鼓勵產婦多接觸社會
妊娠晚期時,孕婦身體笨拙,可能會因行動不便而不愿出門,因此整日躺在床上為未來擔憂。此時,家屬可鼓勵孕婦每日早晚散步,多呼吸新鮮空氣,多感受生活的忙碌感、真實感;同時,孕婦要為自身未來規劃努力目標,以舒緩緊張情緒。
開展心率變異性生物反饋治療
對焦慮情緒嚴重的孕婦,可開展高精度、連續性壓力指數監測,反饋其生理健康情況,并通過綜合評估生理信號數據制定針對性的焦慮癥舒緩方案。心率變異性生物反饋治療不僅可激活孕婦自主神經系統,還可提升其調節動態平衡的能力,有利于身心和諧。此外,生物反饋治療期間,還可增強孕婦生理機能,反饋孕婦生理指標,有利于醫師準確評估孕婦身體狀況,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