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補鈣很重要,但是卻忽略了它的好兄弟——鎂。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建議,成年人每天鎂的推薦攝入量為330毫克,婦女懷孕期間每天需要增加攝入鎂40毫克,達到370毫克。鎂是人體含量排名第4位的礦物質,在新陳代謝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鎂缺乏是當前第二常見的營養素不足癥(第一名是維生素D),應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
正常人體內鎂元素的數值取決于腸道、腎的吸收與腎的排泄之間的平衡,鎂最初在小腸內吸收,在腎臟中重吸收和排泄。如果正常成年人每天鎂的攝入量不足300毫克,或者代謝過程中丟失量過大,會導致低鎂血癥,主要表現為惡心、厭食、精神緊張等,嚴重時可引起癲癇發作。
鎂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對心臟血管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有“心血管衛士”之稱。鎂主要作用于周圍血管系統引起血管擴張,對心臟具有調節作用。許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肌梗死等,多在人到中年之后發病,這與體內鎂含量降低有一定關系。人體如果缺鎂,可導致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肌壞死和鈣化。大量缺鎂會影響心肌供血,導致心律失常,引發心絞痛,增加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鎂具有保鉀、拮抗鈣的作用,可防止膽、腎等臟器結石的形成,減少軟組織的鈣化機會,因此缺鎂容易引發膽結石、腎結石。
鎂元素對維持血管和神經的正常運行極為重要,缺鎂會導致腦部血管收縮,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引發偏頭痛、腦中風等疾病。
鎂與鈣相互拮抗、相互促進,共同作用于骨骼,促進骨骼的形成。缺鎂可損害體內礦物質平衡,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骨質疏松。
日常生活中若遇到應激(壓力)事件,身體會釋放出更多的腎上腺素,同時會消耗血糖、加速心跳以抵抗壓力,此時鎂的排泄量也會迅速增加。鎂的大量消耗,會導致體內鎂缺乏。
超負荷腦力勞動、高強度體力勞動或劇烈的運動,可使體內需鎂量激增。如果飲食中沒有及時補充,或身體吸收不好,都會導致鎂元素缺乏。
研究表明:居住在水中含鎂量低的地區的人群,高血壓病、心臟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明顯高于居住在含鎂量高的地區的人群。
過度肥胖或者2型糖尿病、葡萄糖耐受失調等糖代謝紊亂癥的患者,比健康人群更容易缺乏鎂。研究表明,低鎂水平與胰島素分泌受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關系密切。
挑食、偏食,不攝入或偏少攝入主食、蔬菜,飲食中鈉鹽過多,過量飲用咖啡、茶,均可引起體內缺鎂。此外,食用太多肉、蛋、蝦等含有豐富磷化合物的食物容易阻礙鎂的吸收,久而久之會導致體內鎂元素缺乏。飲酒會使食物中的鎂在腸道吸收困難,并使鎂排泄量增多,造成缺鎂。
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會導致鎂流失,引起鎂缺乏。長期服用利尿劑、某些心臟藥物會降低體內鎂的含量。
通常鎂元素都是在小腸和部分結腸被吸收,如果有嚴重的腹瀉、吸收不良的情況,會造成鎂元素在消化道過量丟失,人體無法吸收。此外,腸瘺、小腸切除,慢性腎盂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等腎臟疾病,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甲狀腺疾病,也可引起體內缺乏鎂元素。
祖國傳統醫學一貫倡導“不治已病治未病”,強調未病先防,防重于治。因此,預防鎂缺乏十分重要。主要的預防措施有以下幾種:
食物中都含有一定的鎂,只要飲食合理,機體就不至于發生鎂缺乏。日常飲食要多樣化,不挑食、不偏食,避免食物單調。可多吃一些含鎂較多的食物,如玉米、燕麥、小米、豆類、大麥、花生、核桃、胡蘿卜、菠菜、芹菜葉、動物肝臟等,少喝純凈水,多喝自來水、礦泉水等。
不要過多食用含磷量高的魚蝦肉蛋類食物,不要用軟飲料代替白開水,將每日的鹽攝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禁煙戒酒。劇烈運動中,人體會大量的出汗,鎂元素也會隨著汗水一并流失,運動后可適當飲用運動飲料。壓力過大時,身體會排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腎上腺素,造成鎂的失衡。因此,在生活中應注意學會舒緩心情,排解壓力。
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慢性腎臟疾病、胃腸道疾病、糖尿病等相關疾病。若是因為患有某些疾病需要長期使用利尿劑,應定期檢測鎂離子的水平,防止藥物性缺鎂的發生。
如果出現明顯的鎂丟失,可遵醫囑服用一些補鎂的膳食補充劑,并定期監測鎂離子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