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 張治國

摘要: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部分優質特色農產品逐漸步入大眾視野,同時隨著目前“直播帶貨”的風靡,優質健康的特色農產品進一步受電商消費者青睞。就我國部分地區而言,因其獨特的地理氣象優勢所培育出的農產品擁有更高營養價值和獨特性,是具有典型代表地域特色的農產品。本文以涼山州縣域部分特色農產品為例分析偏遠鄉鎮特色農產品上行可能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其從宏觀角度提出相關對策以保障未來偏遠鄉鎮特色農產品順利完成上行活動。
關鍵詞:電商平臺 農產品上行 偏遠鄉鎮 涼山州縣域
一、引言
《電子商務“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展望多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健康穩步發展“農村電商暢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渠道,農業數字化加速推進,2020 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9萬億元,是2015年的5.1倍”。其過程在運營及學術研究上被概括為“農產品上行”及“農資消費品下行”兩個部分[1-2]。針對近年來全國范圍內農資消費品下行工作反饋來看政府,企業針對此方面做了大量優惠部署,且因該部分所關注的經濟結構需求側方向發展不斷健全,此部分已無突出問題需要解決[3]。結合《電子商務“十四五”發展規劃》分析,農產品上行定義較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不同,其是通過利于電商平臺,依托各級部門推出的“互聯網+農業”政策進行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中暴露出的物流效率低、流通成本高等缺點[4],其流通過程如圖1所示。但就目前而言,我國部分偏遠地區的農產品上行發展因地區自身原因及農產品市場宏觀因素而略顯緩慢[5],進而造成了不同地區農民增收差異明顯及部分特色農產品無法有效進入市場。
我國地域遼闊且地貌復雜,沼澤、凍土、高原等分布廣泛,四川省幾乎囊括了我國全部地貌特點[6],位于四川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下文簡稱“涼山州”)以大小相嶺和黃茅梗為界,具有南干北濕、東潤西燥、低熱高冷的特點[7],全州經濟構成以第一產業為主。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和少數民族耕種方式使涼山州涌現出一大批諸如:金陽白魔芋、馬湖莼菜、布拖烏洋芋、甘洛黑苦蕎等優質特色農產品。目前涼山州已全面脫貧,但因地理因素導致部分地區居民收入較其它地區仍有明顯差距。本文將結合涼山州縣域偏遠鄉鎮環境及部分農產品自身特性,在通過大量實地調研及文獻檢索,對當地特色農產品上行上中下游各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歸納分析,以求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二、涼山州縣域鄉鎮特色農產品上行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上行上游環節存在的問題
1. 農戶小而散不利于農產品收購。據相關統計顯示,全州2020全年度實現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增長5.5%,總產值到達698.7億元。其中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增長0.44%,總計53.05萬公頃,實現總產量246.96萬噸,增長0.7%[8]。絕大部分農戶及所在耕地分布范圍廣泛,且種植作物品類復雜,品質差異較大;另外部分偏遠鄉鎮農戶間距離過于分散,因而企業下鄉收購工作中難以把控農產品質量,同時工作量較大。目前當地相關企業已建立部分農產品收購中心,農戶可自行前往中心販賣農產品,但部分偏遠山區因交通及成本等因素影響,農戶自發前往收購中心的積極性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優質特色農產品難以進入市場,在產地造成了農產品的浪費;另一外部分因自身特性在農戶運輸過程中損壞較大,且小而散的生產模式不利于該部分農產品的集中處理。
2. 部分地區商品積極意識低,農產品產量不足。商品經濟意識淡薄是我國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9],部分偏遠地區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目的仍然是為了滿足自給自足,同時部分珍品野生山貨因農民對品類的經濟價值不了解鮮少采集,從而導致了多年的貧困問題。另外因基礎建設的不發達及當地農民線上交易意識的缺乏,導致部分特色農產品僅在產地流通,無法進入深一級的市場,進而導致農戶收入不充分,種植積極性降低。
3. 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制約了后續相關服務工作。農產品標準化問題影響到流通過程中的加工、儲運及品質分類工作,是我國目前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難題及重點攻關部分。因涼山州復雜的地理氣象環境,農戶間耕種方式不同,同一種類農產品所展現出的性狀,諸如大小、營養成分、外觀等具有一定的差異。在企業收購過程中因當地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影響了后續包裝、定級、銷售等環節的工作效率,且在儲運過程中,因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做集中統一管理可能導致部分特異性個體變質,導致一定損失,進而造成流通過程成本增加。
4. 供應鏈上游網絡覆蓋不足,流通數量低。供應鏈上游覆蓋面積關系到當地農戶參與農產品上行活動的戶數及特色農產品流入市場的多少,健全當地供應鏈上游網絡是保障整條供應鏈順利運行的前提。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網絡覆蓋面由多個可變與不可變因素造成。就涼山州部分縣域農村地區而言,因相對落后的基建及統計準確性的不足作為制約本地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網絡覆蓋面的搭建;同時因本地農戶在整條供應鏈的參與度不足和下游市場信息反饋不及時的內因造成了上游供應鏈最終流入產品數量缺乏。
(二)農產品上行中游環節存在的問題
1. 缺乏專業人才,相關勞動力不足。涼山州整體較我國其它地區教育資源匱乏,且全州優質師資力量集中在州府西昌市,人才培養工作上與其它地區有一定差距,其中農業從業人員的教育工作上最為明顯。全州農村整體較發達地區綜合素質低,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相關技術人員數量少[10],同時隨著農村人口的流失造成了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近年來全州各級相關部門大力建設農村電商平臺,幫扶農民脫貧且取得了重大進展,“直播帶貨”同樣在涼山州四處開花,但目前仍存在線上銷售人員普遍職業素養不高,無法更清楚的介紹相關特色農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營銷效率;且就全州范圍而言,部分偏遠鄉鎮在特色農產品線上營銷過程中存在缺乏相關工作人員的情況。充實農業從業人員,提高人員綜合素質是解決涼山州部分縣域農產品上行問題的重要環節。
2. 部分地區交通基建不足,運輸工作效率較低。自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以來,涼山州整體煥然一新,全州鄉鎮均已完成了配套公路建設。但部分地區因地理環境復雜及成本等因素,交通網絡仍不發達,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地區物流網絡覆蓋不完全,“最先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因交通基建原因可能造成部分特色農產品在上行過程中出現運力浪費,在物流成本控制上也會出現高成本、低效率的情況。解決上述問題的傳統方法是加大地區交通網絡建設工作,既多修路拓寬陸路運輸交通網,但因部分地區各方產業不發達、人口分散,結合當地未來戰略部署,就長遠來看進行大量交通建設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且對當地整體利益無法產生顯著影響。因此解決部分偏遠地區交通優化問題需跳出傳統思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3. 硬件平臺建設程度低,供應鏈運行緩慢。目前涼山州政府及有關企業推出了部分特色農產品電商平臺,同時聯合京東、阿里等國內電商產業巨頭開展了大量電商扶貧工作。但從整體看,自建平臺建設簡單,后續維護工作缺失且在對外宣傳上略顯不足,不能有效的推廣相關特色農產品;同時州內部分農業龍頭企業仍未進行網絡建設,上行農產品僅在州域內流通,產生經濟效益有限。在全州特色農產品信息平臺建設工作中仍存在一定問題:無法有效接受到市場下游反饋信息及缺乏與下游渠道間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使流通市場模糊,出現了部分農產品在本地滯銷,較近一級市場售價略高的情況[11]。在這一問題的改良過程中應重點加強相關企業人員管理,讓做好的平臺活起來。
(三)農產品上行下游環節存在的問題
1. 特色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力度不足,影響了營銷效果。就部分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上,涼山州采用民族風情與優質產品融合的方式進行推廣,部分產品,諸如大涼山苦蕎茶、大涼山原根菜等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就目前品牌化整體建設上均利用大涼山標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特色農產品營銷過程中消費者接受宣傳的疲勞;同時在品牌建設上僅做出本土化效果營銷,針對當地民族文化、民族食用風俗上對外輸出工作效果不明顯,使得利用民族特色吸引外地消費者的工作上打了折扣。另外部分初級特色農產品因成本因素無法像名貴產品一樣做精美包裝,往往運輸到二級市場、三級市場后出現農產品產地意識淡化,消費者無法了解農產品產地信息,僅當作一般農產品購買,可能造成部分初級特色農產品在與銷售地本土及其它異地同類一般農產品競爭上,掌握不了市場主動權。
2. 流通成本過高造成高市場定價,使消費者購買欲減弱。部分優質農產品因加工、物流等環節導致產品的成本上升,使得其在異地的售價偏高。在大量調研過程中,發現部分涼山特色農產品在最終市場銷售上價格與同類產品相比較高,影響普通消費者購買欲望。經項目調研發現:產地售價僅每斤幾元人民幣的布托烏洋芋在四川省成都市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經一定包裝后最終售價近50元一斤;產地售價同樣僅每斤幾元人民幣的涼山原根菜在成都超市內售價已達20元每斤。另外在淘寶等電商平臺上搜索相關產品時也出現價格較產地高出不少的情況。高售價一部分原因是由宣傳推廣及精美包裝引起的,但針對涼山州部分偏遠地區特色農產品在上行全過程中高昂的流通成本導致了最終售價上漲。部分特色農產品因高昂的售價使得低消費人群選擇替代產品,降低成本,減少售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部分人群消費欲。
3. 供應鏈下游銷售渠道匱乏,買方市場有限。就目前來看,涼山州特色農產品線下銷售集中在各大超市、專營店等,在全國范圍內分布較廣,但諸如超市等存在種類稀缺情況,不利于產品多樣化建設。在線上銷售中主要通過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采取散戶銷售的方式,這類銷售方式特色農產品品質差異化明顯且銷售量有限;同時散戶在產品宣傳成本上投入較低,難以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另外本土自建電商平臺數量匱乏,宣傳力度不足,外地消費者對此鮮少了解,且自建平臺在后續發貨過程中效率低下阻礙了這一銷售途徑的推進工作。除此之外,因下游銷售宣傳出現的部分缺位,有意愿購買涼山特色農產品的消費者不清楚全州擁有的特色農產品品類,某些偏遠鄉鎮出產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容易因市場拓展力度不足而被雪藏。
三、相關對策及建議
前文所提到的目前涼山州縣域偏遠鄉鎮特色農產品上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而言可分為硬件建設問題和管理維護問題。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圓滿完成,基礎硬件建設已有顯著提高,但仍需有針對性的加強部分。硬件缺位難以滿足特色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實際需要,這部分建設需根據地方未來戰略部署有的放矢的進行,以達到最少成本投入、最佳經濟回報。就目前短期而言,針對涼山州縣域偏遠鄉鎮需重點改善各環節對相關人員及工作的管理方式,可在短期內提高該地區特色農產品上行效果。具體建議如下:
(一)加大各環節政府扶持力度
農業是立國之本,各環節離不開政府扶持及相關產業推動。隨著脫貧攻堅的圓滿完成,加速農業產業改革有助于地區農民增收及農產品產量擴增。政府應出臺相應優惠政策提高農戶對特色農產品的生產積極性;對農業相關企業加強補助,間接扶助農業從業人員增收;加大基礎調研工作確定地區特色農產品種類并針對其做好政府文案宣傳工作,加大對當地農產品電商從業人員“直播帶貨”培訓工作;強化農村供應鏈金融能力,改善農村合作社協調能力,對缺乏本金的農戶及企業做相應貸款工作,避免因成本原因導致特色農產品無法進入市場流通環節;同時加大地區物流業的建設投入,盡可能的降低流通成本,保障下游市場消費者利益。
(二)強化本地農業從業人員教育及人才培養工作
缺乏專業人才是目前我國農業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涼山縣域偏遠地區專業農業技術人員更為匱乏。在當地農業從業人員培養工作中,可通過聯合本地農牧院校加強農業相關專業學生下鄉實習工作,就基礎理論上幫助地區農戶解決種植存在的理論難題,同時強化本土農業相關專業成人高等教育充實農業人才隊伍。農業相關企業應適當提高從業人員待遇,有關部門應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以求吸引外地農業人才加入本地農業工作。針對縣域部分偏遠鄉鎮,在研究好當地地理環境后制定出相應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安排,組織專業科研團隊定期下鄉對農戶進行種植培訓。加強收購人員培訓及強化農戶商品經濟意識,部分地區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低,在部分地區還存在識字率低的情況,加強宣傳和教育工作,提高當地農民的文化素養,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除此之外,還應加強本地電商、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針對低收入人群做好相關特色農產品電商營銷培訓工作。
(三)改善供應鏈前端農產品收購相關服務
因本地農民對當地農產品資源分布、地理人員等方面較外派下鄉收購人員熟悉,在農產品前端收購過程中,相關企業可增加當地收購工作兼職崗位,利用當地農民業余時間進行收購工作。另外,企業可與當地農村合作社及鄉鎮機關合作做好相關統計工作,方便收購時能更準確的了解收購信息;同時可建立收購網站,在部分特色農產品即將收獲之際,農民可前往各自村委會上報待收購農產品,各村委會工作人員經統一上報后,相關收購企業做好收購計劃。近年來,涼山州部分地區出現農產品滯銷的情況,究其原因很大部分程度是因為沒有做到合理有效的預先評估引起的,政府及相關企業應準確收集同一時間內其它地區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及市場情況,根據現實數據制定收購方案,保障可流通市場的供應鏈穩定。
(四)加大基礎建設減少物流損失
目前因涼山州縣域內部分鄉鎮地理環境惡劣,筑路及進行后續陸路運輸難度極大(如懸崖村等),運用傳統物流方式以無法滿足現實需要。對此可考慮利用新興無人機物流技術來進行農產品輸送工作,不但有助于解決“最先一公里”的輸送問題,而且也為日后實現城市智能配送積累寶貴的數據和經驗。此外,加強好對已有基礎設施、電商平臺等的后期維護及新建設工作,增加相關從業人員保證投入運營的資源不浪費,拓寬本土特色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市場,穩固當地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果。同時在物流建設上加大冷鏈設備的投入工作,減少特色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失。
(五)融入地方特色拓寬銷售市場
強化本土民族元素。通過大量社科研究分析涼山州不同縣域與州外其它地區存在的文化風俗差異,加強產品在包裝、宣傳工作對民族文化的傳播。利用互聯網平臺推廣,諸如本地彝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強化高山食品對大眾健康的積極作用。就涼山州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建設而言,目前冠以“大涼山”品牌的特色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可通過對特色農產品品類分類方式擴大建設本土農產品品牌,在強化地域產品特色的情況下,加深當地民俗文化引入產品品牌的建設。另外,政府可牽頭涼山州農業企業通過進行聯合網站建設的方式將各自產品整合到一個大型農產品電商網站中,各自通過平臺進行相應的宣傳工作以增強本土特色農產品宣傳力度。在針對部分初級特色農產品時,因加工、包裝成本過高而與其它普通農產品就外觀而言無太大差異時,應加強對該部分特色農產品的溯源管理,讓消費者能夠意識到該產地出產的此類農產品可能屬于地區特色農產品,以此吸引消費。
四、結語
擁有高質量及多品類的農產品市場是保障我國居民高質量生活方式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產地農民實現致富的主要手段。利用高速發展的電商產業及先進的物流方式助力農產品上行在未來將會成為高端農產品“進城”的主流方式。在未來面對不同地區特色農產品上行問題時除本文所列舉的幾點相關建議外,必須緊密結合地域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改進及建設工作,才能最大程度的解決當地特色農產品上行過程所遇到的難題,保障整條農產品供應鏈運行的穩定以滿足各方不同類型及程度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崔冬.《“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發布[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1(21):18-19.DOI:10.16079/j.cnki.issn1671-6663.2021.21.004.
[2]姚遠.基于B2B2C電商模式的“農產品上行”問題與策略探析[J].農業經濟,2018(06):139-140.
[3]李麗,李勇堅.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趨勢[J].經濟研究參考,2017(10):52-60.
[4]王偉浩,胡善珍.農產品垂直電商模式發展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9(13):119-121.
[5]王全春,馬蓉,周鋁.S2B商業模式助力貧困地區農產品上行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1(04):95-97.
[6]張釗,張治國.重大地震后利用無人機配送動物防疫物資影響因素研究——以四川省農村為例[J].物流技術,2020,39(10):78-83.
[7]王緌,吳玲.涼山州國土綜合整治分區[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0(03):65-69.
[8]蔣雨東,廖小舒,王德平.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協同發展的理論與實證——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21,30(06):62-70.
[9]黃金山.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加強商品經濟意識[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6):44+46.
[10]周燕.精準脫貧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01):55-58+69.
[11]四川省西昌市洋蔥嚴重滯銷[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1(19).
(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物流學院)
基金項目: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農產品進城與農資下鄉雙向流通物流模式研究 ——以涼山州為例(201610621035);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2016ZR0259):“互聯網+農產品”物流模式構建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基地重大項目(SC21EZD007):“互聯網+區塊鏈”的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構建研究。
作者簡介:張釗(1996),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通訊作者:張治國(1974),男,副教授,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為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