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紅
(鹽城工學院 圖書館,江蘇 鹽城 224051)
在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都在不斷更新,閱讀目的和閱讀方式也隨之改變。這種改變在大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那么身處文化高端、立足文化前沿、承載中華民族復興使命的當代大學生如何理解閱讀呢?當下大學生的閱讀現狀又究竟如何呢?
信息時代,知識更新更為迅速,出于各種需要,大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日益呈現全方位、多元化、多層次的格局。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問世與普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生上網率為89%,大學生查找、閱讀資料已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也不再受圖書館繁瑣的借還手續的約束,取而代之的是在網上獲取集文字、聲像為一體的三維閱讀資料。這種瀏覽式、快餐式的網絡閱讀更方便快捷,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大學生的閱讀習慣自然也隨之改變,他們盲目追隨社會熱點、娛樂新聞、生活時尚、考試應對等信息,甚至毫無節制地沉迷于網絡游戲,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更少有人制定長期的閱讀規劃。這樣的閱讀習慣造就的是一批專業理論知識不扎實、情緒浮躁、思維淺薄、缺乏深度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學生。因此,改變大學生的閱讀現狀是擺在高校圖書館面前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
閱讀的功利化導致大學生缺少應有的文化底蘊,大學生的閱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傳統意義上的求知與素養提升,更多地體現著個人的“需要”和“興趣”,表現出了急功近利的特點。這樣的閱讀選擇折射出的是當今整個時代的特征。為了適應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大學生不得不去應對各種各樣的技能考試,以獲得一堆證書來吸引用人單位。在這種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們很難單純地為了閱讀而閱讀。在實用與功利成為普遍價值認同的背景下,大學生在選擇閱讀對象的時候首先會選擇那些“學以致用”的書籍,如工具書、教輔、應試指南等。另外,能幫助人們解決社會諸多難題、指引人們獲取成功的勵志類圖書,如投資理財、人際交往類圖書也很受大學生歡迎。不可否認,這類圖書在崇尚財富和事業成功的現代社會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是,當代物質社會的趨利性使閱讀喪失了它原有的意義,這對正處于身體、心理、思想成長期的大學生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大學生閱讀消遣性日益突出,經典閱讀越來越受到冷遇。面對學習、就業、生活等帶來的壓力,娛樂放松的消遣性閱讀深受大學生青睞,當代日韓言情小說、魔幻動漫類、懸念穿越類、生活時尚類圖書借閱頻率明顯偏高,那些蘊含傳統文化精華的中外優秀經典也許因為時代相距甚遠、內容晦澀難懂而很少有人問津。其實,倘若閱讀純粹以消遣為目的,那么不僅耗費了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還不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修養。
大學生閱讀的網絡化傾向日漸明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閱讀以其方便、快捷、容量大、信息廣、更新快的特點和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一開始便得到了習慣快節奏生活的年輕人的青睞,它既有利于提高讀者的工作效率,又能擴展讀者的視野,成了紙本閱讀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一些專家指出,網絡閱讀常常只能加快獲取信息的速度,是走馬觀花的瀏覽,給予大腦的信息只是短暫的停留,很難形成深度的閱讀感悟,屬于淺閱讀范疇。讀者會因為沒有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而缺乏學習和積累的過程。而在網絡文學中甚至有不少內容較低級庸俗,這些不健康的內容對人生觀、世界觀尚不成熟的大學生是有腐蝕作用的。
作為高校文化主陣地的圖書館,承擔著提供知識沃土,幫助大學生陶冶品格情操、提升人文素養的重任,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趨勢,圖書館要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優勢,積極尋找應對措施,引領大學生的閱讀向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
在網絡時代,圖書館不再具有明顯的優勢,也不是大學生們課余生活的唯一選擇,但圖書館的豐富館藏量是其吸引大學生眼球的有利條件。圖書館只有不斷地豐富、充實自己的館藏,盡可能地滿足大學生的閱讀需求,才能吸引學生們重回圖書館。同時,圖書館應保持與大學生溝通渠道的暢通,采用一些與讀者互動的形式,如舉行讀者閱讀調查、讀者新書推薦、讀者新書評論、組織新書展等活動,高揚“書香校園”的旗幟,構建理想閱讀生態來了解、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針對學生的閱讀趨于功利化、消遣化、電子化的特點,在具體的圖書采訪中,既要考慮到專業藏書建設與學生的閱讀習慣相結合,又要兼顧學生獲取知識、提升內涵的合理性。
閱讀品位是指對閱讀對象分辨與鑒賞的能力和水平。同樣的一部文學作品,生活閱歷、知識水平、鑒賞能力不同的讀者,從中獲得的愉悅和感知也有明顯的不同。圖書館要制定閱讀規劃,引導學生欣賞不同類別的作品,以此來培養其廣博純正的趣味。另一方面,圖書館應努力倡導學生閱讀經典、鑒賞經典。此外,交流學習也是一種提高文學鑒賞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像陶淵明所說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圖書館要開展形式多樣的讀者交流會,聘請文學專家和學者加以指導,引導學生多讀文學評論文章,學習評論家鑒賞家的文學修養和經驗。廣泛的閱讀,加上經典的點化,逐步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提升閱讀品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一種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本身就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因此,圖書館要努力營造優美和諧的閱讀環境。除了要有綠色環保的建筑設計、寬敞明亮的閱覽室、豐富的館藏資源,更要以特有的安寧、靜謐、神圣和親和的人文環境,為讀者創造一種濃郁的讀書氛圍,從而使其產生讀書欲望,促使良好品質的形成。此外,科學規范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溫馨服務,處處傳遞給讀者的是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圖書館管理者要調整管理模式,學習現代圖書館服務理念和價值觀,充分發揮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升人文環境的軟實力建設,打造適應當代圖書館發展的新形象。
圖書館可在其網站中建立讀者互動平臺,定期補充讀者薦購的圖書,重視學生的閱讀需求;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手機短信推送服務,建立專家薦書系統,及時更新新書書目、好書推薦與優秀書評;利用讀者沙龍、書友會等組織形式帶動全校學生營造讀書氛圍;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開設心理健康咨詢室,由心理學教師一對一輔導,針對大學生成長中的心理困惑施以閱讀療法,陶冶情操;以每年的“4·23讀書節”為契機開展豐富多樣的讀書專題活動推廣閱讀,如邀請人文、科技類知名學者進行演講,舉辦講座,開展辯論、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工作人員要主動了解大學生的閱讀特點和閱讀情況,激發大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同時,高校圖書館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從而成為大學生讀者真正向往的閱讀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