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震寧
人類社會正在進入智慧時代。
2007 年,歐盟發表《歐盟智慧城市報告》,率先提出“智慧城市”的創新構想。2008 年,IBM 公司發布《智慧地球:下一代領導人議程》報告,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認為人類正在進入新的時代,隨著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應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世界已經緊密相連,地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智能化。人們借助信息技術,使地球上的東西被感知,并實現互聯化和智能化。而“智慧城市”正是實現“智慧地球”美好愿景的現實舉措。2009 年,IBM 公司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國》的白皮書中具體描述了“智慧城市”的圖景: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的信息,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經濟活動等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化響應,為城市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自“智慧城市”“智慧地球”這些理念提出,準確地說,隨著智能技術的日益發展,“智慧生活”“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圖書館”“智慧校園”等理念接連提出,成為智慧時代一件件激動人心的創舉。
在智能技術的支持下,人類社會智慧化發展無疑將成為必然趨勢。
如果說人類社會正在進入智慧時代這一判斷能夠成立,那么,各行各業當然都不能無視自身智慧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作為出版業最主要服務對象的讀者閱讀已經出現智慧化的需求和趨勢,那么,出版業豈能視而不見、無動于衷乃至無所作為?
不用說,出版業肯定又要有人發出“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而且機遇大于挑戰”的呼吁。自20 世紀90 年代起,出版業已經一次又一次發出過這樣的呼吁,可是也一次又一次錯過了機遇,而且在一個個挑戰面前損兵折將。君不見,在迅猛發展的新興出版產業中,市場份額被各種所有制的新興文化企業所擠占,傳統出版企業的市場主導地位不斷削弱。傳統出版業所謂“內容為王”的自信,并沒有在產業轉型和市場競爭中發揮應有的優勢,個中道理實在值得業界學界討論總結。
誠然,在出版業的智慧轉型中,傳統出版企業正在努力有所作為。出版學專業的學者們已經提出“智慧出版”理念并開展學術探討,一些專業出版社和學術期刊也正在積極探索智慧出版的轉型發展。
據我所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是較早提出并實施智慧出版建設戰略的出版機構之一,該社繼2014 年實現智慧出版社1.0 和2017 年實現智慧出版社2.0 之后,2020 年全面啟動智慧出版社3.0 構建階段。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和數字出版技術的運用、推廣和發展,積極推動“智慧七化”(互聯網化、流程化、數據化、移動化、知識化、協同化、智能化)建設,構建賦能型的互聯網知識服務平臺和學習型出版平臺。如推出智能機器人小A,實現跨系統、跨平臺的智能化統一檢索。構建內容資源管理平臺,建設內容知識庫、出版社知識倉庫等基礎知識庫,探索垂直學術服務生態,使業務主體有能力及時響應市場環境和讀者需求變化。
我國一些學術期刊率先運用智能技術,利用大數據預測系統主動適應學術研究的需求,通過智能化內容生產和數字化全媒體傳播,為用戶提供專業化和個性化知識服務,朝著智慧出版的目標轉型。一些學術期刊將智能化技術運用到編輯的日常工作,應用智能化采編系統,對來稿進行自動查重和作者成果分析,自動推薦審稿專家,自動給作者發送稿件處理信息,自動回復讀者咨詢,利用大數據分析實現對作者和讀者的精準推送。一些學術期刊利用智能化技術,整合海量文獻資源和用戶資源,構建專業化、個性化知識服務平臺,開辟線上學術沙龍,舉辦專家網絡講壇,實現讀者、作者、編輯、審稿專家、編委間的多渠道互動,在內容生產、學術傳播、知識服務等環節注入智慧理念,實現向智慧出版的目標轉型。
然而,出版業可不只是專業類出版、教育類出版和學術期刊,對社會閱讀影響最直接、最廣泛,數量最多的大眾類出版在智慧時代究竟如何應對,迄今為止,學界研究、討論不多,業界似乎也顯得后知后覺,不少大眾類出版社甚至產生與己無關的錯覺。其實,出版業只有能夠為海量大眾讀者提供智能化出版服務,從而使得自身在供給側作出更好的改革創新,這才算是真正充滿“智慧”。當下,作為整個出版業最主要服務對象的閱讀,正在快速進入智慧化。電子閱讀、移動閱讀、App 閱讀、社交閱讀接踵而至,在智能技術支撐下,閱讀推廣主體對于讀者的閱讀特征、閱讀需求正在全面感知和智能識別,從而對推廣目標、推廣方法進行智能化優選,如此等等。這時候也許可以套用一句老話來自警自勵了,那就是:智慧閱讀已經來了,智慧出版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