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作者單位: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2021年,數字經濟在“十四五”規劃中被明確認定為未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數字經濟一詞也成為多地規劃文件中的關鍵詞。數字經濟對影視傳媒業的影響也可以概括為數字化和內容的融合可以形成“集成創新”效應,讓原先在空間和時間上分離的知識、文化創意、資源等深度融合在一起,這極大地增加了內容生產和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也提升了數字內容產品的影響力和變現能力。網絡主持課程是數字經濟環境下融媒體教學的重要課程,也是時代發展過程中受眾對影視傳媒經濟“隨意性記憶、碎片化記憶”的必然產物。
目前,我國開設網絡主持課程的學校不多,國內相關的研究也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尚未有系統性的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1]。重慶對外經貿學院屬于在全國較早開設網絡主持課程的院校,目前已經基本形成網絡主持課程的教學構架。
網絡主持也稱之為網絡主播,大眾對于網絡主播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如斗魚、虎牙直播、企鵝電競、快手等網絡平臺上的網絡主播,這類主播多以才藝展示與觀眾進行互動,常在網絡電臺主持,但這類主持大多不是專業主持,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不斷攀升,大眾對于網絡主持的要求也不再停留在較為淺層次的認知范疇,他們對衣、食、住、行、用各個方面需求的增加和認知的擴大,要求對網絡主持的培養必須要有一定的體系和規模。
第一,內容上從嘩眾取寵向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的實際需求轉變。當今社會正處于數字經濟環境下,傳媒領域也不再是單純的大眾傳播模式,受眾多元化的需求催生了網絡主持內容的多樣化、形式多樣化、主持特點的多樣化。網絡主持單純的唱歌、舞蹈、聊天的直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他們需要對數字經濟環境下各行各業的基本特點有基本的認識,從不同維度解讀受眾需求,為受眾提供直接服務。網絡主持也和網絡主播有了一定的區分,從內容上來說,早期的網絡主播多以才藝表演吸引大眾目光,這依賴于主播的個人魅力,在對欄目的策劃、構思上并沒有更深入的研究;但現如今網絡主持人需要對欄目的文案、腳本等進行全方位創作,這對網絡主持人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傳播路徑從通過有線網絡或者固定網絡平臺進行傳輸轉為可以多平臺、多渠道隨時隨地進行傳輸。在數字經濟環境下,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媒體傳輸最為重要的就是傳播途徑從固定途徑傳播向隨時隨地傳播轉變。網絡主持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框架,創作形式多種多樣,風格靈活多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突破了傳統媒體固化的欄目制作方式、固定的欄目播出平臺、不變的欄目播出時間的限制,網絡主持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間,就在于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創作和播出。特別是網絡直播的出現,更是改變了受眾對傳統直播的理解與認識。
第三,傳統制播特點明顯削弱,MCN模式正在興起。MCN是一種多頻道網絡的產品形態,是一種新的網紅經濟運作模式,其特點是內容創作從個體的產出模式到規模化、正規化、系列化的公司制的產出模式,這種模式將不同類型和內容的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聯合起來,持續輸出內容,最終實現價值[2]。MCN模式有自己的模版化、工業化的生產機制,對輸出內容有較強的判斷和制作能力;同時,能夠從內容生產和消費兩端實現調控,形成匹配,流量采購能力強。對于MCN模式而言,其可以把一個垂直領域做深,然后把成功的經驗擴展到更多的細分市場。這種模式對傳統制播方式和在對受眾服務上都有直接的沖擊[3]。
2.2.1 網絡主持課程體系化構建
網絡主持課程構建采取“成果導向教育+問題驅動教學法”相結合的模式,課程中融入虛擬實踐項目對人才進行技能培養,通過產教融合企業資源的介入,引進實體項目,以輸出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生產路徑,以集中的內容生產、加工與制作為實踐目標進行體系構建。
2.2.2 實踐渠道多元化組成
高校通過整合校內平臺資源與網絡平臺資源,形成適應于產教協同育人的MCN模型,利用多元化的實踐渠道進行PGC的整合,逐漸使學生形成持續輸出產品的能力,以實現課程價值[4]。
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將通過網絡主持的發展階段研究、各時期網絡主持人能力的研究、網絡傳播路徑轉變研究、網絡主持內容生產的研究、網絡主持受眾的變化研究等,制定出符合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網絡主持課程體系。
通過課程改革建立對標行業標準的網絡主持課程內容體系,校企合作能夠進一步深化。高校借助企業力量建設校園平臺,整合多方資源,讓學生在校期間有對話行業的機會。同時,拓寬學生在融媒體環境下的就業渠道,擺脫傳統媒體就業相對飽和的現狀,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5],真正將數字經濟與網絡主持課程體系有效融合。
在人才培養上區分培養重點,區別網絡主播與網絡主持人的職能定位,找準主持人從“大屏”到“小屏”再到“多屏”的傳播路徑與傳播方法,強化網絡主持內容生產輸出,明確網絡受眾需求;同時,導入大量實戰訓練,如對接地方助力鄉村振興的直播活動,實現產教融合,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最終形成有專業特色、有地方特點的課程培養體系。
網絡主持課程是重慶對外經貿學院與星宏傳媒共同打造的校企合作項目課程,本門課程配備了校內導師與行業導師,力求與行業要求零誤差,真正做到了解行業需求。在實踐中,重慶對外經貿學院大膽嘗試,逐漸探索,并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了網絡主持這門課程不僅對培養具有采、編、播能力的主持人有一定的效果,對其他專業學生基本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
第一,明確課程目標。讓學生明確網絡主持與網絡主播的區別,不僅能夠掌握不同類型、題材網絡視頻節目的性質、特征、制作方法等,還能夠獨立或和別人搭檔完成不同類型、題材網絡直播或網絡節目視頻的制作。
第二,構建課程內容結構。以群眾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直播或視頻制作方向,讓學生完成美食類、服飾(飾品)類、美妝類、生活用品類直播、短視頻創作。
第三,明確課程教學內容和重點。本課程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與把握網絡主持的基本概念,以及針對不同類型的網絡主持節目,讓學生在實戰過程中掌握實操方法。
4.3.1 建設內容
根據課程特點與學生實際情況明確網絡主持課程各章節內容、確立章節學時、明確教學目的、分析教學重難點、制作詳細教學過程等。
章節學時設置:第一章至第五章各12學時,共計60個學時。
教學目的:加強學生對各類直播、短視頻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掌握各類微直播、短視頻的特征和規律,并具備直播和視頻制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設置:讓學生對各類直播、短視頻有基本的理解,把握各類微視頻的一般共性與特殊個性。本課程難點體現在三方面:各類直播或短視頻的個性編創、有效采制、獨特呈現。
教學過程設置:各類直播、短視頻腳本選題與創意;各類直播、短視頻分鏡頭腳本;各類直播、短視頻成片拍攝;各類直播、短視頻成品制作;各類直播、短視頻成品講解。
4.3.2 實施路徑
課程內容設置:第一章為美食類直播、短視頻創作,設置該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美食類直播、短視頻的認識和理解。
第一階段,教師通過優秀網絡主持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網絡主持的基本概念,強調網絡主持與網絡主播的區別。例如:“網不紅萌叔Joey”“火鍋車手(吃遍全國)”“雞哥不得了”等測評博主個人風格突出、語言色彩鮮明,雖不是專業科班主持人,但依然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網不紅萌叔Joey”自身定位為娛樂主播,是papitube的簽約博主,他的視頻大多為新品美食測評,測評內容包含零食、飲料、咖啡、奶茶、蛋糕小吃等,內容貼近大眾生活,語言詼諧幽默,點評生動形象,能夠將有聲語言具象化,讓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火鍋車手(吃遍全國)”和“雞哥了不得”均為重慶本地博主,兩人均是美食測評博主,都給人平易近人之感,拍攝內容大多是重慶本地特色美食,方言的使用增強了親切感,在視頻中二人邊吃邊介紹,有極強的代入感,增強了受眾黏性。教師對優秀案例進行分析,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現階段對網絡主持的基本要求,為后續課程做好鋪墊。
第二階段,讓學生掌握美食類直播、短視頻的特征和規律。網絡的優勢在于可以在短時間內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創作,但這也是劣勢。在數字經濟環境下,直播或者短視頻要想吸引受眾,就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明確定位。明確作品定位、主題方向定位、受眾群定位、作品價值定位。其次,情感共鳴。對于以“民以食為天”為基本觀念的大眾而言,全國各地美食就是最好的情感共鳴點。除此之外,運用音樂、語言、鏡頭等都能有效增加受眾與創作者的情感共鳴點。再次,價值導向。直播或者短視頻要想增強受眾黏性,絕不能用低俗的內容博人眼球,而是要傳達出深刻內涵,如此才會讓更多受眾認可。
第三階段,根據策劃和分鏡頭腳本拍攝時長在45秒到3分鐘之間的美食類短視頻。要想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就一定要精心創作該作品。首先,制定好敘事框架。制定敘事框架是故事敘述的中心,明確中心之后再開始著手創作內容,巧妙地設計開場,一個完美的開場有助于增加受眾的記憶點。比如,各博主開始的口號,固定的開場白,特定的聲音、畫面等都是有效記憶點,當這些畫面和聲音再次出現時,受眾就能在第一時間辨別出來。其次,統一的風格。風格的頻繁切換只會讓觀眾感到混亂,一個視頻要想快速被人記住,風格的鮮明統一是必不可缺的。再次,恰當運用鏡頭能起到畫龍點睛之效。美食類片子的重點就是要讓受眾感受到屏幕前的美食近在眼前,所以拍攝時的景別轉換大多是近景和特寫,以增強對受眾的感官刺激,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對美食類直播、短視頻制作過程有個基本了解,能夠把握美食類視頻的一般共性與各種題材的特殊個性。
第二章為服飾(飾品)類直播、短視頻創作。在制作這類視頻節目時,更需要把握好受眾的心理,不同受眾群會有不同需求,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抖音視頻賬號“女子成鑒”,視頻內容大多為兩位職場女性手拿咖啡杯在公司天臺聊天,從職場人生到為人處世,看似聊天談心,但是櫥窗鏈接一直在視頻左下角,沒有刻意介紹商品,卻將商品合理地與人物、主題相結合。傳統媒體中軟廣告的植入方式讓網絡視頻找到了流量密碼,精美的文案也賦予了短視頻新的活力。
第三章為美妝類直播、短視頻創作,第四章為生活用品類直播、短視頻創作,第五章為自選綜合類直播、短視頻創作。高校通過開展該實驗項目,加強學生對直播和視頻制作的認識和理解,掌握直播和視頻的特征與規律,從而將學生打造成符合時代要求的網絡主持人。
高校可以建立“雙師型”教師的聯合培養機制[6],引進行業導師,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在“行業導師+專業教師雙配制”上形成網絡主持課程多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有效合作機制。
高校可以引進一些知名的網絡主播,讓他們傳授給學生一些網絡主持的經驗。同時,高校也可以對專業教師進行網絡傳播和網絡主持理論與業務的培訓。
建立網絡主持課程實訓目標、實訓重難點、實訓要求、實訓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標準、實訓章節。
明確實訓目標:本課程旨在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使學生掌握網絡主持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了解短視頻創作的內涵和特點,掌握并熟練運用有聲語言表達技巧。同時,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其熟悉不同類型、題材網絡視頻節目的性質、特征、采制方法等,能夠獨立或與別人搭檔完成不同類型、題材網絡直播或網絡節目視頻的制作。
確立實訓重、難點:第一,網絡主持課程教師要著重給學生介紹、講解如何創作各類短視頻,講解各種類型短視頻的創作要素和主持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第二,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幾個問題:學生的感受領悟力,學生的創新、創作能力,學生的后期制作能力。第三,明確實訓要求。首先,實驗前做好充分準備。教師應熟悉實驗內容的重點、難點,熟悉實驗教學內容與實驗流程,明確實驗成果評定標準與成品質量預估。實際操作前,教師要給學生簡要說明實驗內容、步驟及要求,對應注意或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講解和提醒;協助實驗室做好實驗資料、用品的準備。其次,實驗中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在教學中,任課教師應嚴格按照大綱要求進行授課,不得隨意調整教學大綱。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任課教師必須加強指導、檢查和監督,指導學生按規定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操作,對于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指導教師要耐心及時解答,必要時還應進行示范。再次,實驗后認真總結。做完實驗后,教師應對學生的實驗作品進行審閱批改,以百分制給出成績,并于下一次實驗前進行點評。
總而言之,網絡主持這門課程通過一系列的探索與改革,能夠使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持能力和視頻制作能力,因此我國高校應組織專業教師、行業專家繼續不斷優化該課程體系,使其突出一定的特色,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