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恩杰,裴婷婷
(甘肅農業大學 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第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不斷發生著變化,從古代的“四世同堂”到現在的“一家三口”,這種結構的變化在農村由于農村人們思想觀念更為保守一些,會有少數家庭祖孫三代還會生活在一起,但是卻有更多的外出打工的農村人,他們在城鎮生活定居,只是偶爾回家看望一眼父母。而農村老人往往會有“落葉歸根”的思想觀念,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也往往另老人感到不適應,隨著年齡的增大更愿意在農村生活。導致“農村空心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第二,家庭養老一直都是我國養老的基本模式,對于老人而言,子女的孝敬是天理人倫的要求,90%的農村老人仍然需要依靠傳統的家庭養老。但現在由于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增長,子女在家庭中所占比例的減少,且現在家庭規模的逐漸變小等原因,這種養老模式逐漸開始弱化[1]。除此之外,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逐漸讓國民感受到利益發展的作用性,對于農村年輕群體的傳統美德培養逐漸減少和忽視,這就讓有些年輕群體對于尊老敬老等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行了忽視,更不知道如何去孝敬老人。在家庭地位和影響力中,老年群體逐漸淡化,并且由于老年群體和年輕群體生活方式、習慣和理念等多方面難以達成共識,讓他們逐漸出現矛盾和關系的惡化。
第三,在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老年群體一直都是勞動力的代表,但是由于其年齡的不斷增加,導致身體健康等方面不能滿足勞動的需求,使得農業生產能力將逐漸喪失。由于我國人口較多,使得人均所占土地面積較少,導致農村居民如果只是依靠土地獲取收入的話,那么就會具有較低的家庭收入,所以農村老人依靠土地來獲取養老能力的方式基本行不通[2]。與此同時,在我國的傳統道德觀念里,年輕人的結婚問題、買房問題、買車問題等多方面都是依靠老一輩的收入,當勞動能力喪失后,所有的經濟來源除了依靠原有存款外,只能依靠子女,但是又由于兩輩之間有關經濟收入之間存在明顯的代溝問題,這又導致了子女支付給老一輩的贍養費很大比例低于老一輩支付給子女的撫養費[3]。
第四,國家有關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來自于加強對他們有關農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保障,現階段來看,這些保障所實現的農村數量較多,基本達到了全國覆蓋的程度,但是仔細分析數據而言,也會發現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和漏洞。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不斷流失,多數年輕人組建家庭后與父母分居,而且現階段我國所實施的養老保險制度的資金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依靠國民投入養老保險的費用、所產生的利息收入以及國家的財政補貼[4]。但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年群體數量的不斷增加,為了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和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這就給養老保險的開支施加了更大的壓力。綜上所述,以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使得我國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不斷增加,居民的養老問題也出現了更大的困難。
第五,由于我國人口開始不斷老齡化,尤其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遠高于城市,這就使得傳統的社會福利和救濟設施難以適應社會結構的改變[5]。現階段,一般建設的基層福利機構,如養老院,福利院以及敬老院等,所配套的功能比較單一,大多只能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還停留在比如吃、穿、住等一系列基礎服務方面的階段。且由于歷史原因,那些農村的殘疾群體、“五保戶”以及孤寡老人等數量的不斷增加,這類的群體更需要來自社會和各界的關照[6]。
我國目前主要有三種基本的養老模式,分別是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經統計,目前家庭養老占到了96%,社區占到了1%左右,機構養老占了3%[7]。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目前最重要的養老模式,但在如今的家庭結構,導致大部分農村子女都沒有時間和精力在家陪伴和照顧老年人。機構養老包括養老院、養老公寓等多種情況。喜歡群居的老人,特別是喪偶或寡居的老人,住在養老院或大型老人社區。
而我國的新型養老在近些年層出不窮,其中老年人愿主動接受并且取得不錯反響的主要有三種模式。
1.互助式養老。“互助式養老”的概念一般是在有關養老的問題上,群體和群體之間進行相互幫助,可以是青年群體對老年群體,也可以是老年人與老年人之間,特別是低齡老人對高齡老人、健康老人對失能老人。有很大比例的老年群體對于養老院給予排斥,分析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他們認為養老院具有較低的情感氛圍,也認為在傳統觀念里,進入養老院就表明子女的不孝。這就導致了有很大比例的老年群體選擇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傳統養老方式。但是現階段所展露的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式養老方式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和缺陷這就讓很多的老年人提早為自己的晚年生活進化考慮,產生了一系列新型的養老模式,主要就是互助養老模式。這不僅僅能夠不叨擾子女的生活,讓子女能夠更好地工作,還能夠對于社會的發展不產生更深的阻礙。目前已有部分地區將這種模式與社區養老結合起來,成為互助養老社區。
2.旅居養老。旅居養老是一種“候鳥式養老”和“度假式養老”的結合模式。
“候鳥式養老”一般是將老年群體比做候鳥,就像候鳥在不同季節會前往不同地方那樣,老年群體也通過自己的方式前往不同的地方進行旅游玩樂,實現自己的養老生活,這種養老模式相較于其他的旅居養老方式,會產生較低的費用,僅僅支付交通食宿的費用就可以滿足旅游的需要,因此,也受到了老年群體的喜歡。還有一種旅居模式被稱為“療養式旅居”,隨著老年群體的年齡不斷地增加,其身體機能和素質也在不斷地削減,導致對于醫療護理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從而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這就誕生了“療養式旅居”的養老模式。
3.鄉村養老。鄉村所特有的勾起老年群體回憶往昔、休閑娛樂、放松自我的特點,使得農家樂、農事娛樂體驗、田園景觀等鄉村風情體驗逐漸被老年群體所喜愛,換一種生活方式,晚年生活也變得多樣性,這也是最貼近大自然的養生。
我國農村老年人口比例巨大,農村孤寡老人,龐大的農村留守老人的數量,也再一次將農村養老問題推上了高潮,對于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第一,對于家庭式養老模式的不斷增強。自古以來,我國一直堅持著以“孝”為核心的家庭文化體系,這就讓家庭式養老模式逐漸成為一種堅守我國傳統美德的文化模式。《論語》中多處提現了仁德和忠孝思想的概念就鮮明體現在了家庭式養老中,從而展示子女對于父母的孝道。而這種觀念在短時間內是不會發生改變的,因此,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家庭式養老依舊是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大力宣傳“孝道”,對于年輕群體的思想道德進行深度建設。除此以外,由于農民收入低,農業生產效益低下,所以農村家庭自身養老功能十分薄弱,這就體現了對于農民收入的盡快提高,增加農業生產效益,使農民的收入提高進而提高農村家庭對于養老問題的經濟收入水平就顯得迫在眉睫,對于鄉鎮級別的企業和中小型的企業在農村進行大力發展和支持,從而推進農村的經濟發展,才能讓老年群體等剩余勞動力進行有效作用。并且目前許多在大城市學習、工作的年輕人,都希望將來自己的子女能夠在大城市接收先進良好的教育,而許多在農村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城市學習生活,因此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從而將農村人口素質進行提高,才能為我國家庭式養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基礎。
第二,即使一直以來我國對于養老保險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不斷地加強,但是現階段還是有一些問題存在。有關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問題,有關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積進一步加大問題,有關應當將農村的靈活就業人口也納入養老保險制度內的問題,國家應當建立一系列的制度體系來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將靈活就業人口也納入養老保險制度當中,這樣才能讓他們以較低的費用參與到保險的保護當中。只有這些靈活就業人口也參與到了養老保險制度當中,才能夠很大程度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而且還增加了我國養老費用,加強了抵抗風險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國在覆蓋更廣的養老制度的時候,還應當提高對于社會和個人養老的責任意識,讓不同層次的養老保險具有更大的應用范圍。如果要不斷完善和健全農村養老制度,就需要根據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基礎,堅持公平公正的社會原則和意識,為農村老年群體建立更完善更高水平的養老制度和設施。對于農村養老的保障迫在眉睫,就需要保障每一項的養老制度都能夠落地實施且完美實施,讓這些制度有法可依,這樣才能夠不斷增加養老制度的穩定,才能夠滿足國民對于養老問題的需求。
第三,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都存在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可以通過互助養老模式來進行一定的改善,提供老年群體的生活水平,同時使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以社會化養老和互助化養老模式作為養老模式的補充方式,來滿足國民對于養老問題的需求。當下多省份所推廣的互助養老模式應在更多的地區大力推廣,傳統的養老院、敬老院等養老機構大多只能滿足老人生活上的物質必需,但無法滿足老人在精神上的空缺,大多數農村留守老人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打工,所以老人平時得不到精神上的慰藉,而互助養老是一種將抱團養老、鄰里相助、志愿服務都包含在內,但又不止于此的一種養老模式,其具有低成本、非營利、多元參與、靈活多樣的特點。互助式養老的運行規則是年紀小的老年人照顧年紀大的,身體素質高的照顧身體素質低的,這是一種代際方式的養老行為,有些年紀較小的老年人,由于在城市找不到自己適合的崗位,才會選擇回到鄉村,但他們擁有更加高的身體素質,具有較強的勞動能力,也具有較多的空閑時間,與此同時他們的空閑時間也要和朋友一起共享才會顯得更加有意義,更容易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發展這種有“人情味”的互助養老模式,是解決農村養老服務的有效形式。通常情況下,有關互助養老模式的方法主要有三方面,即志愿服務、低償服務、時間銀行。這三種模式都介于家庭養老和市場化的機構養老之間,只有當這些個養老模式落地實施,相互融合,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鄉村養老問題,這也體現了一種以低成本來獲取高幸福指數的養老模式。
農村養老問題,是我國目前面對人口老齡化加劇如何妥善解決的一大難題,近些年各種新型養老模式的出現,是整個國家對更優養老模式的探索,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相比于過去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但仍然有不少的老年人仍然面臨著無法自理和缺少精神慰藉的困境,面對這樣的情況,子女應當多回家陪伴老人,多征求老人的意見,幫助老人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模式。同時農村應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吸引青壯年回到農村,增加家庭養老的能力。與此同時,國家應當加強對社會群體對于尊老、愛老、敬老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培養和完善,建立社會美德新風尚,從而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解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