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波
(作者單位:湖南女子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繼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推進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同時,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立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的“雙師型”教師機制[1]。這為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指明了方向和思路。而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培養播主專業學生的應用性、實踐性、創新性,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急需探討的關鍵問題。向應用型轉變必須要從基礎的課程建設著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能力突出的“雙師型”課程,為培養“一專多能”的應用型、復合型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提供堅實的平臺保障和基礎。
廣電媒體、互聯網媒體等,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革新,在傳播速率、畫面清晰度、互動呈現形式等方面都在進行全新升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一方面,因為學校的教學條件和資源有限,暫時沒有辦法搭建能夠與傳媒一線行業接軌的實踐教學平臺,而原有的實踐設備在后期維護、設備更新等方面也缺少持續投入,導致實驗設備陳舊、老化,已經跟不上傳媒行業的新變化;另一方面,有些學校可能建設了相對比較先進的實踐教學平臺,但是課堂上的實訓項目可能與新媒體傳媒行業的現實存在差距,致使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傳媒實踐的銜接出現問題,學校的人才培養與傳媒業界的人才需求掛不上鉤。歸根結底,還是缺少先進的實踐教學平臺,或者說實踐教學平臺未能發揮出該有的作用,這嚴重影響傳媒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能力的提升[2]。
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跳出自己的藩籬,不斷與新媒體進行融合,而現在很多高校開設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盡管在適應這種媒介融合的態勢,但是在培養學生的新媒體素養與意識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計中也缺乏系統、針對性的新媒體課程體系,因而使得培養出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仍然偏向傳統媒體。另外,在實踐課程體系之外,也缺少與媒體融合等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科競賽項目,使學生跨界融合的創作能力不足,最終導致學生能力結構比較狹窄,缺少既能駕馭傳統媒體,又能在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游刃有余的跨媒體播音主持與傳播的能力[3]。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師,大部分學科背景為新聞傳播學、藝術學、語言學等,他們具有扎實的播音主持、新聞傳播等理論功底,也有相對較高的教學能力,但是普遍存在缺少一線媒體播音實踐的工作經驗。這種實踐能力涉及新媒體內容生產、短視頻制作、網絡音視頻直播、新媒體傳播營銷等多種符合新媒體時代特征的傳媒實踐能力。實踐平臺等,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練兵場”,而具有播音從業經驗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就是學生的教練員。如果這些專業教師缺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媒體、互聯網傳媒企業等的從業經驗,在實際的教學和實踐指導過程中,可能會存在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導。這也會影響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進而直接影響傳媒人才的培養質量。
此外,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也會依托當地的媒體資源和平臺,以特聘、外聘等方式聘請當地廣電媒體、互聯網企業的工作人員,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上課,或者通過參與專業實踐、畢業實習、畢業作品等對學生進行指導。但是,“雙師型”教師因為本單位的工作節奏與工作壓力,經常會出現工作調整的情況,這也導致了高校的雙師隊伍不穩定。另外,“雙師型”教師因為更注重實踐,在教學方法和經驗上可能還有待提高,理論深度還有待增加,教學效果還有待提高[4]。
本文將從四個方面,結合廣播節目主持“雙師型”課程建設實例,深入探討新媒體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雙師型”課程的建設路徑。
新媒體時代的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點,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除了建構學生節目播音與主持等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還必須緊跟新媒體趨勢,了解新媒體行業最新動態和技術,掌握新媒體傳播的新規律,開闊播主學生的專業視野,從而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積累新媒體平臺實踐操作的經驗。除了提升課程教師的個人能力,還需要打造一支穩定、強大的“雙師型”課程團隊,為課程保駕護航。
首先,選拔部分青年骨干教師到電臺、電視臺、新媒體等傳媒單位實崗鍛煉。通過這些校企戰略合作,使教師深入傳媒企業一線,了解和掌握傳媒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和需求,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與教學水平,提升教師為學生提供最新技術的能力。近年來,依托湖南省長沙市“媒體藝術之都”的優勢,本專業教師分別赴湖南廣播電視臺、紅網、荔枝FM、瀟湘電影集團等單位實崗鍛煉,促進校內教師的應用型課程意識,提高課程開發能力和教學水平。其次,聘請媒體從業人員到高校任教。通過特聘、兼職、掛職等方式,積極引進一線媒體播音員、主持人等業務骨干到高校任職,擔任課程的兼職教師,共同開發課程,調整和優化課程體系和內容,從而提升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例如,來自湖南廣播電視臺、長沙市電視臺、荔枝FM、瀟湘電影集團的節目主持人進行授課、競賽指導、實踐指導。再次,健全保障機制。結合實際情況,由院、系領導參與制定“雙師型”師資隊伍實施方案,從制度、經費等各方面給予支持。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可以順利到企業進行實習實訓,行業教師可以盡心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科競賽,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最后,共同參與相關科研課題申報、組織調研、論文撰寫等,經過研討互學,促進校內專任教師與行業從業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與互動,實現真正的共同促進、互相融合,從而提升雙方的科研能力。最終,通過與校企合作單位合作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為課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根據新媒體發展新形勢,適當調整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方案。而人才培養的實施效果如何,關鍵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能否適應新的媒介傳播環境的要求。在“雙師型”課程建設過程中,與校企合作單位深度合作,共同制定課程教學目標、具象化課程教學目標體系,從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統籌,并根據新目標共同構建與新媒體對接“雙師型”實訓教學模塊。通過“雙師型”課程團隊開展課程教學,使學生能夠盡早了解新媒體語境中傳媒行業的工作環境、傳播方式及運行機制,注重培養學生使用新媒體新設備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進而滿足新媒體的發展需求,培養適應新媒體特點的復合型人才。
例如,筆者所講授的廣播節目主持課程,通過學院和企業雙師,調整和設計課程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添加策劃、采編、直播等新知識和應用技能;基于新媒體語境的實際應用,設計各類綜合的學習項目,打通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學習,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構建應用性強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在每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在學院“雙師型”專任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下,結合傳媒行業一線對人才能力的實際需求,高效、有序地組織課堂教學、課后實踐,讓線上與線下通過教師這根紐帶聯動起來。課前明確工作任務與要領,明確廣播社教節目、文藝節目、專題節目、新媒體線上直播、廣播廣告錄制等五大項目的策劃、主持與制作;課中,使學生按廣播電臺、新媒體平臺等不同播出平臺的播出標準實訓,從節目策劃、主持播音到欄目的整體包裝與設計等全過程貼合實際場景運用,強化課程的實習實訓力度,并完成難點解析與問題答疑;課下,學生在校企合作企業荔枝FM、湖南人民廣播電臺新媒體官方平臺芒果動聽等新平臺自主完成項目應用實訓,課后進行反饋與總結,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進而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提升課內實踐教學效果,最終實現播音與主持藝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以及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它將直接檢驗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通過“雙師型”教師團隊指導學生開展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與溝通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專業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全面提升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實踐能力。“雙師型”教學團隊將實踐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依托校企合作等傳媒企事業單位,沿著社會實踐和學科競賽兩條路徑進行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這將對校內課程教學進行有益的補充,從課堂內外增強課程與傳媒行業的適應性。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傳媒類相關實踐活動等,引導學生在課外創作出音視頻等相關作品,并將理論知識化作播音主持作品創作的實踐技能,通過比賽和社會實踐轉化成相關應用成果。
通過“雙師型”教師指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參加相關的比賽,如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大學生公益廣告大賽、省高校優秀廣播電視節目評選、省青年文化藝術節、省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以及各省市電視臺舉辦的主持人大賽等相關比賽,學生在競賽中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并在比賽中收獲專業的肯定與建議,為今后繼續開展更專業的綜合實踐提供堅實的保障。同時,可以通過傳媒行業的工作人員為學生提供參與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互聯網大會岳麓峰會、省市廣播電視臺、銀河酷娛等新媒體會議、企業組織的實習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提前掌握行業的最新動態,了解最新的傳媒前沿理論知識和運行規律,為今后走向傳媒一線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鼓勵“雙師型”教師積極參與省教育廳、省廣播電視局、省人社廳等舉辦的各類教育、播音主持相關技能大賽,如參加省青年文化藝術節、省高等學校信息化教學比賽、省經典詩文誦讀大賽、省播音主持研究會論文評選等比賽和評選,讓“雙師型”教師在競賽和評選中不斷加強自身技能,同時也能在比賽中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這樣不僅有助于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能夠讓他們反哺課堂,更新課堂的理念與內容,也可以發揮“雙師型”教師在師資隊伍中的骨干作用和帶頭作用。
“雙師型”課程實踐教學的有序開展,離不開各級實踐平臺的強力支撐。實踐平臺的建構,為培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在“雙師型”課程建設過程中,可以與校企合作企事業單位開展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建設網絡課程教學平臺;可以充分利用超星泛雅平臺、中國慕課網等相關在線平臺,按照項目化、模塊化的思路,結合行業從業人員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傳媒行業的最新節目案例、內容資源等共同開發相關網絡課程資源。同時,為了保證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有效開展,提高課堂效率,可以通過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等新媒體教學互動平臺,實現實時更新音視頻教學資料,校內“雙師型”專任教師和行業雙師可以在線指導學生節目主持與制作,師生可以即時互動交流等。這樣還可以使教師能及時共享教學資料、提前布置工作任務,并能確保學生個性化與協作化學習,方便學生通過互聯網隨時進行學習、提問和交流,從而豐富網絡教學資源。
“雙師型”課程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企事業單位的媒體平臺,與行業雙師一起構建與傳媒一線實踐高度融合的新媒體實踐平臺。比如,在廣播節目主持“雙師型”課程建設過程中,經過與來自湖南人民廣播電臺、荔枝FM、芒果動聽App等行業雙師設計項目化教學內容后,專業學生經過策劃、制作,然后完成節目主持,再經過指導教師點評、學生修改后,經過行業雙師的審核,最后上傳作品到荔枝FM、芒果動聽App等平臺。這一模式不僅讓學生擁有相對自由的發揮空間,也有足夠同行業一線對接的機會。這樣做的優勢,首先是學生不僅在傳媒企事業單位完成了課程實訓等相應的學習任務,進一步加強了動手操作能力,也提前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的廣播節目作品也可以借助這些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這樣也豐富了這些校企合作平臺的生產內容。其次,能夠讓學校在真正的傳媒實踐中檢驗“雙師型”課程的教學質量,校企合作企事業單位所具備的真實工作場景,可讓教師們在真實環境中驗證實習實訓項目內容和理論知識的可行性,從而進一步優化項目教學內容。再次,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歷練,積累播音主持實踐經驗,加深對傳媒行業的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為今后正式走向工作崗位提前練兵[5]。
利用網絡課程平臺及新媒體實踐平臺,構建綜合多元的考核評價系統。首先,通過項目化教學設計,運用新媒體實踐平臺,結合行業雙師的評價、以及線上的點贊、評論等關注度,綜合評價學生的表現及實際應用能力,從而鼓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學習、交流、互動。其次,在“雙師型”課程期末考核時,將平時實訓實踐成績按比例納入期末考試成績;到每學期結束,學生以個人或者小組團隊的形式提交專業考核作品,并邀請行業雙師一起舉行期末作品答辯會或者展映會,讓學生能在既具專業性又具有儀式感的考核中,提升專業認知和節目主持專業素養;還可將學生在課程期間運用實踐作品參加的比賽獲獎成果納入最后考核的組成部分,給予獎勵或者認定。這就將過程性評價、應用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綜合起來,然后經由校內專任教師和行業的雙師以及學生自身共同完成雙師課程的評價。這樣的綜合性的學習評價體系,也便于教師實時跟蹤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與方法。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傳媒行業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帶來了新思維、新需求和新表達[6]。這對地方本科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思考該怎樣利用好這些新機遇、新技術,打造精品“雙師型”課程;及時有效地進行課程改革,從內容、方式、方法上創新,從而適應5G時代新媒體語境;凝練專業建設特色,豐富“雙師型”課程內涵,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適合多種媒介發展的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高素質復合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