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元,南 虹
(巴彥淖爾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巴彥淖爾市是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四季均衡出欄肉羊養殖基地,肉羊產業是巴彥淖爾市的優勢主導產業。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提升肉羊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在品種培育、營養調控、疫病防控、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自主培育的巴美肉羊新品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培育了全球第一例克隆絨山羊,建設了羊克隆工廠。2022年,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巴彥淖爾市乃至全區在進一步提升肉羊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方面仍存在著突出的瓶頸問題,急需調整創新資源,布局創新鏈,帶動形成新的產業鏈。
2020年,巴彥淖爾市肉羊飼養量達到2 206萬只,其中肉羊存欄995萬只,肉羊出欄1 211萬只,飼養量和出欄量居全區第一;全市累計建成年出欄500只以上肉羊養殖場3 964個,肉羊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70%,肉羊養殖的收入占畜牧業純收入的80%以上;巴彥淖爾市已成為全國地級市中唯一能夠四季均衡出欄的肉羊養殖與加工基地。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持續加大對肉羊產業的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為肉羊產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先后為肉羊產業爭取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3個,資金7 000萬元;爭取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13個,資金720萬元;市本級科技創新基金安排項目22個,資金360萬元。建設了以肉羊產業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新型科研機構——內蒙古河套農牧業技術產業研究院。認定自治區級工程中心2個,內蒙古自治區企業研發中心8個,國家級星創天地1個,自治區級星創天地3個,高新技術企業6家,博士科研工作站10個,內蒙古自治區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1個,市級農牧業科技示范園區3個。2018年以來,巴彥淖爾市積極推進國家農高區創建,肉羊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之一。目前農高區升級建設已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評審,正在申請國務院批準。通過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項目的支持,引領肉羊產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巴彥淖爾市主要養殖品種有巴美肉羊、巴寒雜交羊、雜種寒羊(二寒羊)、蘇尼特羊、胡羊、二狼山白絨山羊等。巴彥淖爾市選育了國內首例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巴美肉羊,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科正標公司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合作培育了世界首例克隆超細型絨山羊;河套農牧業技術研究院組建了羊克隆工廠,引育了東弗里生奶綿羊等新品種;金草原公司引育了胡羊品種,建設了高標準養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滿足市場需求的經濟雜交模式。以巴美、杜泊和薩福克等品種為父本,以小尾寒羊為母本,大力開展“巴×寒”“杜×寒”“薩×寒”二元雜交和“巴×寒×杜”等三元雜交,建立肉羊雜交生產體系。
通過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巴彥淖爾市集成了肉羊綠色高效規模化養殖技術、肉羊福利養殖技術、肉羊雜交繁育技術、肉羊營養配置、肉羊疫病防控技術等多項新技術。在產業發展中形成了多種新模式。富川公司建設了國內首家動物福利肉羊養殖基地,產品供應中南海;各養殖園區積極推廣“放貸收羔”(放母收羔)飼養模式,由企業創建養殖園區,企業解決買羊貸款,入園養羊戶每年每只基礎母羊向企業無償繳納一只羔羊,連交三年抵清購買基礎母羊全部貸款,形成養殖企業和養羊戶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加快了肉羊養殖循環經濟鏈條建設,以金草原、富川肉羊養殖園區為代表的養殖龍頭企業,將養殖、種植、屠宰、飼草料統一配送、有機肥料生產等內容納入產業鏈條。依托農區豐富的飼草料資源,大力推行農牧結合戰略。形成了“家家種草、戶戶養畜、常年圈養、四季出欄”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格局,農區24萬農戶中養羊農戶的比例達到93%。
巴彥淖爾市共有肉羊屠宰企業64家,設計屠宰加工能力為2 000萬只,屠宰加工產品涉及5大類、160多個羊肉產品、40多個下貨產品、260多個規格。產品集中銷往京津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部分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等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屠宰加工企業積極引進研發熟肉制品、副產品深加工技術,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草原鑫河公司與中國農大任發政院士團隊合作,研究開發熟肉制品加工、羊胎盤和羊血等生物提取技術;美洋洋公司與中國農科院合作,研發骨素提取、油脂精煉技術;海成生物應用開發了羊小腸黏膜提取肝素鈉技術。
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家屠宰檢疫監管可視平臺。從入廠品種、入廠數量、耳標標識驗證、待宰、屠宰、檢疫、標識張貼、出廠等環節全部實行可視監管。以金草原、青青草原養殖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研發信息傳播路徑、信息查詢芯片,對進入市場的動物及其產品,從出生、飼養、飼喂、屠宰、上市等各環節實行“網上查詢”,確保質量安全和質量追溯。在肉羊養殖園區及規模以上養殖場嚴格執行《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示范標準(試行)》、養殖基礎建設標準、肉羊養殖生產管理和投入品使用;大力推行“養殖、飼草料供給、藥物使用、疫病防控、標識佩戴、育肥出欄和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備案登記制度。從源頭上逐步建立起“身份可識別,過程可監管,風險可控制,管理可追溯”的質量監管體系,確保畜產品安全,保障養殖場戶的利益。
在巴彥淖爾市農高區投資2.2億元,建成了內蒙古肉羊交易中心,年可實現肉羊交易1 000多萬只。交易市場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肉羊電子交易平臺,以平臺為紐帶,帶動交易市場建設,按六大區域規劃建設,配套五大運營系統,規劃設計建筑面積30萬m2。是集活畜、羊畜產品、皮、毛、絨、飼草料交易、羊文化、羊產品展示及市場信息服務于一體的全國地市級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功能最齊全、信息化程度最發達、科技含量最高的肉羊交易中心。
巴彥淖爾市肉羊產業科技創新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在肉羊全產業鏈創新方面存在一些差距,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良種培育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巴彥淖爾市培育了全國首例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羊品種巴美肉羊,但在后續突破提高繁殖率這個瓶頸問題上還有難度。生產中急需引進培育優質肉羊新品種,確立具有明顯優勢的肉羊主推品種。②副產品深加工技術急需攻關。巴彥淖爾市形成了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肉羊養殖和屠宰加工基地,但還存在肉羊產業體量大而不強,產業鏈條短,利潤率低等問題。羊胎盤、羊油脂、羊血、羊骨等副產品深加工技術方面還需加大研發攻關力度。
由于整體創新能力還不強,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出相對較少,肉羊產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資源短缺。產學研合作還需加強,企業技術需求與院校科技成果的銜接不夠緊密,科技人員的課題研究方向與實際生產存在脫節現象。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不健全,科技成果市場化運行機制還有待建立和創新。符合生產實踐中好的技術、品種、設備等成果轉化應用成本太高等問題。
圍繞肉羊產業的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還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服務。近年來,我們在科技服務上做了一些嘗試,例如開展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精準服務行動,開通12396移動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等模式,在肉羊生產技術服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真正解決科技進村到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還存在專家少、投入不足等問題。
由于巴彥淖爾市屬于欠發達地區,人才集聚能力較弱,導致科技人才短缺,特別是肉羊產業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這已成為制約巴彥淖爾市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①肉羊科技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等高端人才引進困難,巴彥淖爾市于2015年出臺了人才引進管理辦法,但引進的農牧業高層次人才寥寥無幾。②科技人才斷層嚴重。由于體制問題,形成科技人才老化現象嚴重,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不足。
針對存在的問題,巴彥淖爾市應以創建國家農高區為契機,深入推進“科技興蒙”行動,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加大政策引導,努力提升肉羊產業科技創新水平。
以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為引領,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調整科技投入比例,重點投向肉羊產業科技創新領域,聚焦關鍵共性技術,特別是肉羊新品種的引育、高蛋白牧草培育等研發重點,實現關鍵技術攻關的靶向供給。聚焦品種選育、營養調控、疫病防控、精深加工等關鍵環節的技術攻關,聚合龍頭企業、大學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布局肉羊產業創新鏈,帶動形成新的產業鏈。
加大對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創新載體的建設力度,發揮其聚集人才、技術、企業的優勢,為肉羊產業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依托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建設國家肉羊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產業聯盟、企業研發中心等。在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品種改良、種養殖技術集成創新、產品精深加工方面實現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
在組織實施草原英才等一系列人才激勵政策的基礎上,繼續完善人才培養、引進、激勵機制,留住本地人才,用好鄉土人才,吸引高端人才。建議內蒙古自治區整合跨學科區內外優秀科技人才團隊,結合肉羊產業發展重點區域,對制約主導優勢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攻關研究,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推動現代肉羊綠色高質量發展中的智力支撐作用。
推動建設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整合現有肉羊產業科技創新資源,集中優勢創建肉羊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組織實施高效繁育、經濟雜交、營養調控、標準化防疫、副產品加工、羊肉等級標準制定、糞污無害化處理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凸顯技術支撐效應。加快肉羊產業公共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立起市、旗縣和重點肉羊規模養殖示范園區的質量追溯平臺。扶持一批良種繁育中心、養殖示范基地、飼草料加工基地,加強科技信息服務,提升巴彥淖爾市肉羊產業科技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