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婷
(華東理工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237)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國家重大的經濟發展戰略。高等教育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教融合是推動區域一體化的重要驅動力,能有效地將高校的創新成果與其他主體跨界融合。這不僅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需求,也是長三角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需要。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在產教融合方面也獨樹一幟。“研究三角園”“硅谷”“128號公路”是當代著名的產教融合創新高地,現已成為全球開展產教融合的典范。美國的“研究三角園”與我國的長三角地區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可以為全面推進長三角地區的產教融合發展提供模式借鑒[1]。
21世紀以來,在政府、社會、高校等主體的驅動下,我國的高等教育與區域協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一體化階段。長江三角洲地區(Yangtze River Delta)簡稱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的41個城市,已成為我國區域教育部署的重要地帶之一。在我國的四大高等教育集群區域中,長三角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體量最大,優勢資源最明顯。長三角地區教育資源的各項指標雖然呈現出領先的局面,但目前在產教融合的科研創新方面增速有所放緩,省際教育差異也較為突出,嚴重阻礙了長三角地區產教融合的一體化進程[2]。
北卡羅來納州“研究三角園”(Research Triangle Park,簡稱RTP)成立于195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園區之一。它地處于美國3個主要城市的中間地帶,又被杜克大學、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3所名校所環繞,得名于其“三角”的形狀。它與得克薩斯研究院、硅谷并稱為美國三大科研中心,擁有7 000英畝的土地和超過250家公司,包括科技公司、政府機構、學術機構、初創公司和非營利性組織[3]。RTP的業務開發、營銷和戰略規劃由北卡羅來納州研究三角基金會(也稱為三角研究園區總部)管理。
2021年8月,蘋果公司擬在“研究三角園”投資10億美元建立一個創新產品基地,并聯合園區內優勢高校共同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預計將創造至少3 000個工作崗位[4]。此外,互聯網巨頭谷歌將在此處創建一個專注于云計算的工程中心,預計將創造1 000個工作崗位[5]。該地區的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教融合機制日趨完善。產教融合作為一種將高等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在“研究三角園”內已經逐漸發展成熟。“研究三角園”以其卓越的成就多次被《財富》雜志所報道,曾被評為“企業最佳發展城市”。“研究三角園”的創辦標志著美國的制造業有了新的轉型方向,將成為美國高校產教融合發展的一大典范,而長三角地區的產教融合模式還處于探索過程中,亟須借鑒“研究三角園”的先進經驗來促進自身更好的發展。
北卡羅來納州的建立基于政界、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多元主體互動。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威廉·福萊特說:“‘研究三角園’的成功離不開政府官員、企業領導層和研究性高校教師等群體的共同努力”。20世紀50年代,北卡羅來納州在內外需求的推動下,將農業等傳統產業進行了革新,在制定相關政策時,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十分樂于和高校開展相關合作,由此產生了廣為人知的“研究三角園”[6]。政府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化教育優勢為經濟優勢,開展了一系列政、校、企合作項目,以3所高校為支撐點,構建起了一個產學研多樣化的獨特“三角形”布局。“研究三角園”的成立使高校與企業的距離直線縮短。在政府的投資支持下,園區內的各項基礎設施十分完善,向東有觸手可及的東海岸線,鐵路、公路、海運路線一應俱全。此外,還有各類孵化器以及非營利性機構。由于政府的大力宣傳和有效幫扶,企業和機構大批入駐于此。在園區內,各大高校與企業相互協調、共享資源,政府在該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引領角色。政界、學術界和企業界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共同奠定了園區產教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
“研究三角園”的顯著優勢在于很好地實現了企業和高校的聯動。許多中小型的高新技術產業是由一些高?;蛘呖蒲袡C構間接演變而來的。區內的一些高水平高校,以及附近的社區學院成了“研究三角園”的智囊團,提高了技術和人力方面的支持,助推區域支柱性產業與高校優勢學科的協同共生。杜克大學的醫學和電子信息專業較為有名,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工程相關專業發展較好,如工程制造、化學工程、核能工程等,部分專業甚至在全美排名靠前。“研究三角園”的成功得益于它充分利用了各個高校的優勢學科,因此吸引了大批企業前來入駐。該園區經歷了60余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全球重要的信息技術與生物科技研發中心。隨著COVID-19病例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加,推動了公眾對IPM Chirana呼吸機等醫療設備的需求。2020年9月,全球呼吸機主要制造商IPM Chirana選擇RTP作為其總部地址,因為該地區靠近杜克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臨床研究機構,有高校的支持能更好地促進生物產業鏈的迭代更新[7]?!把芯咳菆@”的校企互動是以市場流動為導向的,致力于構建新型的校企合作關系,助力相關產業鏈的協同創新。
園區內的居住環境十分適宜,各類科技人才眾多,因此企業十分樂于扎根于此。源源不斷的創新性人才供應是該地區實現產業鏈迭代升級的重要條件。園區內的公共設施投入基本由政府和基金會承擔。政府會下屬一些小型的企業管理局來承擔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例如貸款、融資等。這些企業管理局能為企業提供10萬~50萬美金不等的貸款,并且利息非常低,年限可達7年。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園區一直注重引進大型的科研項目,但是對初創型企業缺乏一定的關注。針對以上問題,園區從1990年開始啟動了科技創新型企業孵化計劃,已孵化了1 500余家企業[8]。園區內的物價并不高,消費水平也較低。社區內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州內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完善的教育體系、全面的公共設施以及良好的科研環境。在當前的行業構成中,最多的行業是生物醫藥,其次是信息技術,此外也有很多的化學材料企業、綠色技術專業和管理顧問公司等。優質的生活條件就像是人才的“吸鐵石”。各類公司和政府、研究機構、基金會以及一些非營利性組織一起構建了園區良好的產業鏈生態系統。
高校的優勢學科是“研究三角園”得以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源源不斷的人力支撐。園區恰好地處于3個重要城市的交匯點上。這3個城市內有許多優秀的研究型高校。高校的存在是“研究三角園”能夠穩健發展的不竭動力來源。園區內的各大高校均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學科,這些亮點往往能和園區的長遠發展結合起來[9]?!把芯咳菆@”內有大量的生物醫學企業,有的研究基因測序,有的研究生物制藥,有的研究醫療儀器設備。這類企業的員工數量達到了7 000余人,企業總數接近40家。企業的高度聚集也反映出北卡羅來納大學和杜克大學在生物醫學方面的領先性。信息技術相關行業是園區內的第二大優勢產業,雇傭人數超過2萬人,企業接近30家。這也得益于杜克大學的工程相關專業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園區里關于生物工程和資源環境的企業也非常多,這在側面也反映了高校在這些方面的實力。高校與企業一樣重視彼此之間的合作關系。高校針對市場走向,有針對性地進行科研產品的攻堅克難。若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會在第一時間轉交給研發機構進行開發,然后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應用。高科技產品從構想到研發、到生產的開發周期很短,經濟效益很高[10]。高校的很多學生在畢業前就有到三角園內企業實習的經歷,畢業后能快速適應行業的發展需要。據統計,在“研究三角園”內,有將近90%的企業和周邊高校建立了形式多樣的合作關系,超過80%的企業在挑選員工時會偏向于區內的高校。大多數高校十分重視對開展員工入職前和入職后的培訓。在園區內,校企合作的形式多樣,例如咨詢投資、文化熏陶、社會服務與合作等。在經歷60余年的發展后,“研究三角園”面對著一個新的世界開始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在最新的園區規劃中,管理者們想要打造的是一種“創新社區”,而創新需要依托區內高校的優勢學科。
高校若想和企業實現區域間的協同創新:①要滿足雙方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的支持;②要拓寬資金的籌措方式。因為高科技行業時常需要高昂的經費,有時資金會起到一個決定性的作用。對于一些小型的科研機構,園區內設有一些小企業管理局來為他們提供包括貸款在內的金融業務。這些小企業管理局通常是由政府設置的,提供的貸款利息較低,期限也較長,能對小企業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籌款方式,例如:私人募捐、基金會、投資公司等。著名的基金會“黑石企業家網”(The Black Stone Entrepreneurs Network,BEN)總計投資達360余萬元。它希望打造一個能夠將園內的創新產品不斷在市場中實踐的新型網絡,從而提高園區的創新生命力[11]?!把芯咳菆@”是以政府牽頭帶動的政、校、企一體化聯合管理。園區內的合作離不開第三方組織——非營利性基金會的促進。最典型的基金會是北卡羅來納研究三角基金會(Research Triangle Foundation of North Carolina)。這個基金會的管理由3個主體的10余名代表聯合組成,共同負責“研究三角園”內的一些信息維護和管理工作。對于一些重要事情的決議,政府、高校和企業共同協商管理,共同規劃園區的未來發展藍圖。這種管理體制一方面可以創造一個鼓勵創新的科技環境,另一方面將權力下放到了企業和高校,增大了這兩者的育人自主權[12]?;饡衷O了一些下屬的公司,對園區進行輔助管理。他們作為基金會的分屬公司,也承擔著園區內環境布置、咨詢服務、商業規劃和社區服務等職能。“研究三角園”中開設了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成為溝通高校和企業的橋梁,為用人單位挑選適合他們的學生。除了溝通職業的非營利性機構外,還設有許多科研方面的研究所,主要負責對接高校與企業的新產品,進一步擴大園區內的行業參與度。
“研究三角園”內具有一個良好的產教融合范圍,曾獲得“全美最適合商務的地區”等美譽。在它剛起步之時,就敞開大門歡迎各地區的企業來此發展。在這樣一個注重創新、競爭、合作的地方,一大批校辦企業(Spin-out Companies from Universities)由此誕生,促進了集群效應[13]。從2003年起,區內的3所主要高校一共創辦了20余所企業。很多企業擁有自己的投資部門和風險預估部門,并擁有自己的創業基金,能夠自主研發核心產品和專利產品,并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投資和研發。在“研究三角園”中有許多諸如此類的校辦企業。校辦企業為該地區的產教融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高校不斷向園區輸送優質的人才和實踐項目,有的畢業生會在區內創設公司進行創業。這些初創型企業為“研究三角園”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大約40年前,相關部門籌建了北卡州立大學百年紀念校區。北卡州立大學成立了“跳板創新中心”。該中心逐漸發展成了校企合作的接口。創新中心為北卡州立大學以外的各類組織或個人提供了“一站式導引”的支持,告訴他們與該高校合作的方法和途徑。北卡州立大學非常注重師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投資資本已將近20萬美元,創辦了100余家公司[14]。北卡州立大學每年都會創辦將近10家公司。園區內共有4個孵化器。孵化器Park Research Center是直接由園區負責管理的。園區會給他們提供基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另外的3個孵化器是由企業獨立運作的公司。北卡州設有“北卡生物科技中心”,為園區內的一些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龐大的支持和服務。此外,還有“北卡超級計算機中心”等其他機構。對“研究三角園”進行管轄的州政府較少對具體項目進行直接投資管理,而是委托一些專業性機構開展相關的運作。各行各業的集群,促進園區形成了良好的產教融合氛圍。
科技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研究型高校是科技產出的重要動力來源?!把芯咳菆@”的成功離不開園區內的3所研究型高校,與他們的強勢專業也密不可分。當前長三角地區的高校長期處于行政管控下,研究的自主性有待加強。生物醫學是杜克大學的王牌專業,因此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便選建在“研究三角園”內。當前,我國對高校的學科建設十分重視,因此高校也愈加重視優勢學科的建設。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推進,各大高校都著力打造自身的優勢學科。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這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985”“211”工程之后提出的又一國家戰略。恰逢國家發展優勢學科的機遇,高校應立足于自身,構建合理的優勢學科建設計劃。①建設優勢學科的過程注定是復雜且漫長的。一些高校為了求得“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頭銜,而出現造假數據的現象。高校應將優勢學科建設當作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在歷史的積淀中發展學科,不能過于浮躁。②高校也應結合市場需求來了解當前的產業動向,針對特定學科構建一定的學科集群。從“研究三角園”的經驗來看,優勢的學科往往更有利于互動。長三角地區的高校應優化學科結構,不能功利化地偏重于某類學科,而應對各類學科進行綜合的考量。③長三角地區的高校應積極發揮優勢學科的帶動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實力。高校擁有優勢學科是進行產教融合的基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高校綜合化一直是主流方向。高校在抱怨科技創新困難的同時,也應反思自身的優勢是否突出。因此,高校應加強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而推動區域產教融合的多維度發展。
長三角地區高校進行產教融合的一個瓶頸是資金投入較為分散。江浙滬皖四地的政府和高校之間沒有協商一致的經費籌措渠道。長三角高等教育現代化離不開創新性的項目,而項目通常也需要大量的科研經費投入。因此,應該扶持長三角地區有關產教融合的科研項目,對一些專項資金的投入也應提高。只有將政府、企業、高校在建設長三角教育現代化各方面的資源進行整合,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社會性資本投入到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的進程中來,從而促進人才培養和產業升級[15]。長三角教育地區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產教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持續優化人才培養目標,為區域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把芯咳菆@”內的高校和企業能很好地實現產教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有一些非營利性基金會組織存在。這些非營利性組織的成員通常具備較高的素質。這些服務人員是實現政、校、企合作的重要橋梁,“研究三角基金會”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代表。此類基金會同時也會監管園區內的一些規劃建設問題,但對各個單位的內部事務不會插手?;饡谡⑿?、企合作中承擔著一個助推器的作用。當前長三角區域在進行產教融合創新時存在著口號響、落實少的情況,其中很大一個原因便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機制。因此,在推動長三角產教融合發展時,江浙滬皖各地區需明確自身的定位,共同建立創新機制,規劃未來發展模式,同時借鑒美國“研究三角園”引入第三方管理模式的舉措。
長三角地區的高校在進行產教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雙方互動性不強,政府導向力度不夠,優勢化集群不明顯等問題。良好的互動環境是衡量區域協同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當前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已成為重要的議題。長三角地區應圍繞種業“卡脖子”技術,推進種業科技創新攻關。產教融合的系列舉措若是需要進行系統化,需要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阿希姆(Asheim)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過詳細的闡述。他認為企業與高等教育機構是該過程中的決定性成分?!把芯咳菆@”是因互動而建成的科技園區,具有完善的區域創新系統。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園區有一定的自身優勢,但與美國的“研究三角園”相比尚有一些差距,因此高校和企業應致力于創建一個良好的產教融合系統。首先,高校應制定相關的產教融合制度措施。在長三角地區,高校與企業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傳統。一些高校與企業進行產學研的合作甚至可能只是三分鐘熱度,或是盲目追趕潮流。以上舉措不利于長三角地區產教融合環境的優化。因此,長三角地區應推行制度化的產教融合合作項目。制度化可以防止服務功能的退化,也可以避免合作的行政化。此外,高校應培育產教融合文化。在美國的“研究三角園”中,不乏一批敢于冒險和勇于奮斗的企業家。園區中也有鼓勵創新和容忍失敗的理念文化。長三角地區的眾多高校歷史十分悠久,但相關的產教融合文化卻相對薄弱。因此,長三角地區高校應堅持產教融合這一重要方針,培育相關的創新文化,同時結合一定的服務理念,通過構建創新系統來營造多方互動的良好氛圍。一項產教融合發展機制從剛開始建立,到逐漸契合社會期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進行內外部架構的反饋與調整。因此,美國的“研究三角園”對我國長三角地區的產教融合發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