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四川 綿陽 622650)
綿陽市安州區(原為安縣),地處成都平原西北邊緣,鐘靈毓秀,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從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設縣,至今已1 672年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沃土上的安州兒女,和睦相處,攜手并進。創造了存史編纂地方志是安州區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
綿陽安州區圖書館于1927年建館,國家一級圖書館,四川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藏有古籍2.89萬冊(含民國文獻),按四川省文旅普查實施方案要求,現已整理普查出2 109種、16 574冊、計1 970條數據。其中有很多古籍方志,目前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收藏的清代各地方志58部,計557冊,以清同治《安縣志》最為珍貴,目前為孤本。
清同治《安縣志》經原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四川省古籍特藏部主任彭邦民等專家老師鑒定為孤本,《安縣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清)余天鵬纂修,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開本24.5 cm×17 cm,版框20.5 cm×14 cm,9行21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另配有木制黑土漆書套,正面刻有“同治三年修、安縣志共六冊”字樣,是安州區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由于這部方志年代久遠,歷經滄桑,多次的搬遷以及過去保管中的侵蝕,《安縣志》早已“傷痕累累”“面目全非”。當年供民眾借閱的地方文獻,現已成了“文物”,相比較其他文物,書籍的生命更脆弱,更容易破損。出現了蟲蛀、鼠嚙、霉蝕、粘連、撕裂、酸化、老化……使得這套百年古籍瀕臨死亡邊緣。
為了保護和搶救這一文化瑰寶,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就開足馬力,申請打報告,找當地政府、財政以及各級領導籌措資金。另一方面邀請省古籍保護中心專家、川大教授,國家級修復單位的高級修復師來館指導版本和破損鑒定,為《安縣志》修復工作做好準備。最終用了一年時間爭取到修復資金6萬元,是本館古籍文獻修復上最大的一次性投入,也是本地區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件文化大事。
按照“原書原貌”和“修舊如舊”的原則,在認真聽取了省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復專家組評審意見的基礎上,安州區圖書館與有國家修復資質的四川省成都市草堂文獻修復中心共同制定《安縣志》修復計劃和實施方案,最終達成《安縣志》破損等級為一、二級;破損類型為蟲蛀、老化、酸化、鼠啃、殘破、粘連、掉渣;破損部位:為書衣、書口、版心、地腳、書背、書腦、書根;修復方案為:①該部方志是前人修補過的,采用大補丁手法(無法考證修復時間和修復人);②對破損部位進行修補;③該書現存6冊,開本17.5 cm×25 cm,修復413頁;④破損一級3冊、破損二級2冊、破損三級1冊;⑤對水漬、皺褶嚴重部位進行處理;⑥換書皮、換線、換紙釘、上護頁、上書皮;⑦用蜀錦作書衣,包書角等。修復方法主要是用紙張和糨糊手工修補,通常采用揭、脫、補、托、裱、襯等20多道工序。經過一年的時間全部修復完整。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邀請省古籍保護中心專家組現場驗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GB/T 21712—2008),經專家組研究討論,一致認定:四川省成都市草堂文獻修復中心所修《安縣志》清同治甲子年(1864)刻本修復技術良好,修復后的古籍符合驗收標準,驗收合格。
重新修復回原貌的《安縣志》,在本地區有非常大的影響,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為了進一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傳播,加大對古籍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逐步深入,自2019年6月,實施了館藏古籍的整理開發和再生性保護項目清單,投入專項開發經費15萬元,采用仿真影印的方式再造了清同治《安縣志》,是本館查閱借閱流通次數較高的古籍文獻,更加方便快捷的為讀者提供了借閱服務,也為研究性讀者研究當地歷史文化提供了工作底本,并保留了古籍文獻的原汁原味。
為加強提高管理標準,綿陽市安州縣圖書館制定并修改了各種業務管理規章制度。包括《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古籍文獻管理制度》《古籍工作人員崗位責任書》《古籍安全保護責任書》《古籍書庫、閱覽室消防安全制度》《古籍文獻查詢閱覽規則》等,還建立古籍文獻進出庫檔案、投放防蟲劑和冰柜殺蟲檔案、溫濕記錄、古籍修復檔案等。
古籍文獻對書庫環境的要求比較高,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按照國家《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WH/T24—2006)執行標準。不斷投入資金,添置更新設備,改善書庫環境。2020年,定做全樟木書柜,更換了原有的鐵皮玻璃門書柜50組;加工制作樟木小書柜100個,保障了古籍的存放。同年增加了高清攝像監控和紅外線自動報警裝置,改造安裝兩個古籍書庫的防盜門和防護欄,提高了古籍的安全。同時增加恒溫恒濕空調機、大功率除濕機。用空調、除濕機等設備控制書庫的溫度為16℃~22℃,相對濕度為45%~60%,保證了溫濕的恒定。并安裝了火災自動報警和七氟丙烷氣體滅火系統,以及水災自動報警系統,起到了穩定了消防、防止了水患的關鍵作用。
為了控制書蟲,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長期使用書蟲的克星、專利號為CN124297A的專業防霉驅殺蟲藥進行藥物熏滅,并定期更換藥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對館藏古籍進行全面冷凍殺蟲,使用新購置的臥式低溫冷凍柜,用宣紙將古籍包裝好,分期分批對古籍進行冷凍殺蟲,效果更佳,至今沒有發現此法對古籍文獻有損害。為了控制光線和陽光的照射,加工訂制防紫外線窗簾,改造古籍書庫舊電源,全部更換含紫外線最弱白熾線,并做到用時才開燈,減少光照的時間。
從2008年10月以來,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工作人員陸續參加了全國古籍保護中心、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遼寧省圖書館(對口援建)主辦的古籍保護、普查登記、古籍編目、古籍修復等方面的培訓班。作為川西北古籍藏量最多、古籍保護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圖書館,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先后有4人次參加培訓,同時還與兄弟館加強館際交流,利用古籍方面的QQ群、微信群與同行討論請教,通過多渠道的培訓和交流學習,提高古籍業務技術水平,也促進我們單位古籍保護工作的開展。
古籍普查是加強對古籍的保護和管理,是對現存古籍品種、數量、級別、等次、破損情況和保存保護環境所進行的調查、鑒定和記錄。2011年12月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管理人員對館藏古籍開始進行整理,在古籍普查平臺上對每部古籍建立詳細的檔案,包括書名、作者、朝代、版本、批校題跋、叢書子目、裝幀形式進行著錄,并上傳版本書影、破損書影等內容。但是進度緩慢,從2016年6月“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務·四川行”7名志愿者的加入,為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完成了1912年以前古籍普查數據1 354條、計9 864冊、書影69 048張的普查工作。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還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實施方案的通知》(川辦發〔2019〕65號)的要求和《全國古籍普查登記手冊》標準,深入到全區各鄉鎮、文化站進行古籍宣傳,通過走訪、擺龍門陣的方式,從周圍的老年人和中醫世家口中了解民間古籍收藏線索,積極與收藏者聯系,開展古籍普查工作。
經費不足一直是困擾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古籍保護的重要難題,其保存、普查、修復和開發利用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不斷的經費供給,需要專項資金的支持,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要依照國家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的要求,聯系分管領導向當地政府、財政有關部門報告、耐心細致介紹館藏特色,反映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古籍保護的重要性,尋求各級領導對古籍保護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促使領導高度重視,增撥古籍保護專項經費,納入每年財政專項預算,并落實到位、使用到位。
古籍保護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長期事業,又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工作,而古籍專業人才匱乏,是全國圖書館界的普遍現象,區縣級公共圖書館更為嚴重,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也不例外,在2010年人員編制在崗是7人,到2021年再退休1人,人員編制在崗只有6人,借調主管單位1人,而且是一人多崗,不可能達到現有人員每天從事古籍整理、古籍修復、鑒定、研究與開發利用的保護工作。為了改變現狀,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從現在起,應積極主動,不厭其煩向人社編委部門呼吁,提出本單位工作開展的難度,在結合好自身情況,招聘引進1人~2人來自古文獻專業、歷史學專業、圖書館學,具有一定版本鑒定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才能保證古籍保護、整理、利用等系統工作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還是要以《安縣志》的保護成果為契機,根據綿陽市安州區的特點制定一套古籍保護宣傳方案,通過發表文獻保護相關的文章,舉辦講座、展覽、培訓、研討等形式宣傳古籍保護知識。利用本地區廣播、電視、區政務網、本館網站平臺、微信公眾號等新聞媒體和網絡的作用加大古籍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保護知識,展示保護成果,培養公眾的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古籍文獻的良好氛圍。
古籍數字化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籍文獻的儲存、整理、檢索進行加工處理,制成古籍文獻書目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古籍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徑。而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建設涉及人員、技術、資金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現處于滯后階段。讀者只能查找紙制目錄和電子版表格目錄,無法反映館藏古籍所包含的內容及相關的文獻資料和信息,更談不上資源共享。為了很好地滿足讀者自由檢索和閱讀,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正在將各方面的問題進行統籌考慮,盡快啟動數字化建設工作。
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以《安縣志》的保護措施為契機,通過3個方面舉例分析,認為基層公共圖書館只要領導重視、結合實際、立足本館、創新工作、齊心協作,基層公共圖書館同樣能把古籍保護工作做得更細、更實、更好。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