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作者單位: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
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大眾傳媒與新媒體的競爭日益加劇,激勵著電視專題節目創新發展。雖然當下各類電視專題節目類型繁多,但真正能夠為人們喜歡、傳頌并受益的電視專題節目較少,主要原因在于電視專題節目選題不夠新穎、節目同質化、節目專題表現不明顯、過度娛樂化等。以上原因導致電視專題節目難以在競爭激烈的時代形成自身品牌,競爭力不足。研究新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節目編導的創新意識,對策劃與創作電視專題節目有著積極意義。
近些年,新媒體發展迅猛,形式愈顯多樣化。微信、微博、快手、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以全新的視角進入人們的視野,快速地融入社會生活。這些新媒體平臺信息傳播快、更新快、信息多樣化,為各個年齡段的受眾群體提供了類型豐富多樣的媒體信息,因而受眾面非常廣泛。大部分新媒體都可以以手機為載體,小小的手機在聯網的加持下為人們提供了“一掌知天下信息”的便捷,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娛樂時間投放在新媒體。在我們身邊可以看到,下至小朋友,上至老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著手機提供的便捷服務。
然而,風頭正盛的新媒體卻給傳統的電視媒體造成了較大的沖擊。為助力電視媒體能在新媒體時代守住陣地并繼續發展,電視專題節目必須與時俱進,提升編導意識,在節目策劃中積極以全新的思維進行探索創新,打造更具影響力的電視專題節目。
當下,電視媒體更需要通過節目創新來吸引和滿足更多受眾,擴大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一直以來,電視專題節目以特定的個性化需求吸引著一定群體的受眾。電視專題節目的編導意識則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電視專題節目的受歡迎程度。研究新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節目編導意識對促進傳統媒體創新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在央視播出?!渡嗉馍系闹袊纷鳛橐惶讓n}美食文化節目,第一季共分為七集,每一集都有一個內涵深刻的主題,以精準的鏡頭記錄著食材、美食制作,以及烹飪大師和平凡人的生活,通過美食將藝術與文化相結合,為人們展示了一場視覺的饕餮盛宴[1]。《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一經播出,就達到了非同凡響的效果,廣受好評。人們爭相傳播,都在議論和期盼著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第一季剛播出結束,許多人都期盼著能有第二季。因大眾喜愛,節目組又分別在2014年4月18日和2018年2月19日播出《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三季。后兩季依舊延續第一季的風格,但在選題上有所變化。節目特征為選題新穎、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制作精美?!渡嗉馍系闹袊返拈_播,在當時國內掀起了一陣美食節目制作之風,與《舌尖上的中國》一樣受到廣泛好評的還有央視推出的《航拍中國》[2]。作為優秀電視專題節目的代表,它們的成功與節目編導思想意識超前、注重創新策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種雜糅藝術、文化及紀實類的電視專題節目,以前所未有的呈現方式沖擊著受眾的視覺,成為電視傳媒編導策劃學習的典范。這種注重主題的深度挖掘,以紀實手段呈現社會文化為表現形式的專業意識,正是新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節目編導所應具備的意識,這也是新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節目創新需求的體現。
新媒體時代,不少電視專題節目存在選題缺乏新穎、節目同質化、節目專題表現不明顯、過度娛樂化等問題。這從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編導職業意識、專業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的不足。此外,部分專題節目還存在抄襲的問題,反映出節目編導法律意識淡薄。不少專題節目“似專非專、浮于表面”,反映出節目編導的文化意識淡薄或文化素養不足,創作出的電視專題節目很難使受眾受益。
3.2.1 培養文化素養
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節目同質化、娛樂化嚴重的問題導致節目品質降低、缺乏營養。對于受眾而言,可供選擇的電視專題節目類型較多,形同快餐的專題節目只能一時博人眼球,卻難以吸引穩定的受眾[3]。類似《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等電視專題之所以能被稱為經典以及獲得受眾廣泛的認可,就在于其富有內涵和意義,能夠傳播正確的價值觀,讓受眾能夠從中汲取營養,如學習烹飪技巧、了解傳統文化、知曉中國不同省份的地理風貌和風俗文化……這些節目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時又有文化大背景的支撐和美學加持,提升了節目的整體品質。對于電視專題節目編導而言,自然需要培養自身的文化素養,如此才能在平凡的現實生活中敏銳地捕捉到不凡的題材和主題,塑造條理清晰的主線,選題明確精準,文化內涵深刻。
3.2.2 學習法律常識
為了避免在電視專題節目策劃中引發法律糾紛,電視節目編導必須學習相關法律常識,在策劃節目時主動規避法律風險。每一位編導都應當熟知電視專題節目策劃的類型及注意事項,堅持遵守專題節目策劃的基本原則。電視專題節目在以紀實為基礎的同時,還應遵守專題節目策劃的道德素養,避免對他人造成不利影響及觸犯法律。如策劃新聞類專題節目時應注重新聞的權威性,真實記錄,避免夸張、造假和抄襲等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發生。
3.2.3 樹立專題節目或主持人品牌意識
電視專題節目顧名思義要體現“專題”特色。為了更好地突出這一特色,編導應樹立專題節目品牌或主持人品牌意識[4]。選用有一定影響力的節目主持人有利于提高大眾對電視專題節目的認可度。在策劃節目時突出節目品牌更能引起社會關注和社會認可,突顯品牌價值。在策劃節目時,應當致力于創作經典的電視專題節目,增強其生命力。電視專題節目的選題,應圍繞主流文化、時代脈絡進行創作,并融入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觀。為了增強專題節目或主持人對受眾的影響力,編導應當固定電視專題節目的創作風格,并制定一條脈絡清晰、方向明確的發展路線。創作拍攝電視專題節目時,編導還應當注重對受眾喜好的分析,收集受眾的興趣愛好和反饋信息,并根據受眾的信息反饋及需求對電視專題節目的內容、風格作出適當的調整和完善,使電視專題節目能夠在同類節目中保持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長此以往,就可以培養和樹立起整體風格穩定的品牌節目,塑造和傳遞品牌價值。
3.2.4 建立電視專題節目策劃意識
在新媒體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媒體傳播方式的數字化。信息傳播具有多樣化、碎片化、時效化等特征。在數字化傳播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人。新媒體的發展加劇了電視專題節目編導的市場競爭壓力,市場上各類電視節目同質化嚴重。而即便是不同的節目內容,節目呈現形式也會給受眾似曾相識的感覺。對于電視專題節目編導而言,策劃及創新節目就成為吸引受眾的關鍵。電視專題節目編導在進行節目策劃時,應該秉持一種開放、超前的意識,在節目制作上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深入挖掘電視節目內容背后的文化、價值等,從多角度向受眾呈現節目內容[5]。在策劃電視專題節目選題上,應該選擇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素材,或者選一些市場上較為冷門的節目內容進行深入挖掘,給受眾帶來一個全新的觀看體驗。在同類型素材的選題上,更應該注重策劃的創新,從節目整體思維出發,在激發受眾興趣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觸動人心的內容,引發人們的深思。
3.2.5 注重節目呈現上的信息互動
在新媒體時代,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受眾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接收內容豐富的信息。這種接收信息的方式,雖然內容具有明顯的碎片化特征,但小視頻、短新聞等傳播方式能夠充分滿足受眾與媒體互動的需求。換言之,新媒體的互動功能對傳統的電視專題節目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傳統高品質的電視欄目,以主流文化、主流信息、主流價值觀為主,但在過去,電視欄目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較少,導致電視專題節目對受眾的需求了解較少。而通過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新媒體中的短視頻,受眾可以快速搜索到自己感興趣的資源,而且可以在接收信息的時候參與評論,主體意識得以增強。電視專題節目編導在制作電視專題節目時,也可以從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營運模式中探求節目模式,增加電視欄目的節目互動渠道[6]。通過互動來了解受眾的興趣和電視欄目的受歡迎程度,再對節目進行完善,從而提升電視專題節目制作的品質。這種以新媒體互動作為輔助的電視專題節目,有利于培養受眾對電視專題節目的興趣,積累固定的受眾群體。
3.2.6 強化責任意識
良好的責任意識是每個電視專題節目編導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優質的電視專題節目應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并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電視專題節目編導應當培養并樹立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傳遞愛國情懷和關心民生為己任,從基層百姓的視角出發,為社會和人民發聲,為人民服務。這要求電視專題節目編導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能夠主動維護民眾的利益,堅持擁護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策劃電視專題節目時,應當以揭露黑暗腐敗、關心百姓疾苦為原則,傳播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優良品質,培養和引導受眾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內涵。
3.2.7 增強服務意識
電視專題節目的制作,旨在以文化教育、科學、人物、事件、藝術等為中心,通過多種表現形式來傳播和歌頌黨和祖國、好人好事,或揭示生活哲理,或歌頌人的高尚品質。它的本質在于通過節目來傳遞社會真理、價值觀、文化、地理、民風民俗等,服務于社會。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節目更是承擔起主流文化傳播的重任。這要求電視專題節目編導應當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7]。對于涉及人民群眾生活和個人的節目內容,電視編導應當主動聯系當事人,與其進行溝通交流,協商拍攝、采訪、錄制、播出的相關事宜。所有的節目錄制都應當在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開始,以表示對當事人權益的尊重。
新媒體時代,電視專題節目編導應當充分認識當下電視專題節目存在的同質化、娛樂化、選題缺乏新意等問題,并從中認識自身節目編導思想意識刻板、缺乏創新等不足,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在電視專題節目策劃中融入受眾感興趣的、有意義、有價值、能夠體現生活、主題鮮明、內涵深刻的電視專題節目。想要策劃制作優良的電視專題節目,編導在選題上立意要新,要結合現實生活融入多元化的節目形態、風格及理念,打造個性化的節目;在意識上,要突破局限,實現政治、文化、人文、景觀、藝術等與電視專題節目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