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興
(作者單位:永州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時政新聞作為黨和政府傳遞聲音的主要報道形式,有著輿論引導、政策解讀、信息準確等多方面功能和優勢,在媒體宣傳中處于重要地位。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迭代式發展及廣泛應用,全媒體成為當今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的同時,傳統電視報道因無法適應全媒體社會發展需要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鑒于此,本文以電視時政新聞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其內涵、功能、重要性等基礎概念的同時,剖析其在全媒體形勢下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全媒體,即媒介信息以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媒介形式呈現,且以業務融合的方式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等不同媒體進行傳播,最終達到用戶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接收信息的目的,實現終端圍人走、信息圍人轉[1]。
時政新聞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對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其報道范圍主要包括政黨、社會集團、社會勢力在處理國家生活和國際關系方面的方針、政策及活動[2]。此外,時政新聞還具有4個特點:第一,擔負著輿論引導的重要功能。時政報道主要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不僅在輿論引導上有效,而且能對違規違紀行為進行監督,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第二,時政報道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和指導性。新聞媒體具有引發輿論和引導輿論的功能,而時政報道如《新聞聯播》作為國家權威機構發布黨和政府主要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等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在保證政令暢通透明的同時,也在彰顯著其宣傳性和指導性功能。第三,時政報道具有準確全面的特點。相比民生報道、社會報道而言,時政報道由于是在一定報道框架、意識形態下形成的報道類別,其文風相對更為嚴謹,從事時政報道的記者和編輯具備較強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能夠確保時政報道發揮其功能特性,即準確、全面。第四,時政報道直接關乎人們的切身利益,并且是人們在社會上良好生存、采取行動的依據,因而具有較強的時效性。
長期以來,我國眾多政治決策、時事新聞等均是借助電視媒體進行發布,這決定了電視媒體是我國政府部門對外傳播的主要平臺。而全媒體所具有的覆蓋面全、技術手段全、媒介載體全、受眾傳播面全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全媒體形勢下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電視時政新聞有著重要的存在意義。
首先,有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電視時政新聞內容多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接近性和時效性。當前信息傳播方式多樣,且輿論復雜多變,時政新聞作為黨和政府的重要喉舌,其通過對國家、地方一些具有新聞價值事件的關注和傳播,引導社會輿論,同時又因在報道過程中融入了主流意識形態內容,能夠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比如,湖南衛視自2013年始圍繞“改進作風、發展經濟、弘揚主流價值觀”等主題,在其電視時政新聞欄目《湖南新聞聯播》中推出系列諸如《縣委大院》《絕對忠誠》等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時政新聞報道。
其次,有利于塑造良好國家形象。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政府愈加重視國家形象的塑造,并且投入大量資金主辦有著不同類別、形式及層次的國家會議、賽事及展會等能夠成為世界焦點的國際大事件。在面對突發性重大事件時,中國政府的態度及行為也時常成為塑造良好中國形象的重要依據。電視時政新聞在反映黨和政府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同時,也在向世界人民彰顯中國政府處理具體事務,尤其是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鑒于此,全媒體形勢下的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更好地宣傳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突顯中國政府的責任心,有利于助推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
當前,電視時政新聞最大的發展問題是報道主題片面和語言枯燥乏味。其實,從時政新聞報道主題而言,其主要包括國家的重大會議、外交事件、各地級市黨政重要時政活動,以及國家、地方改革發展動態、成就等與人們切身利益有著重要聯系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固有的電視采訪思路會束縛報道主題的廣度,由此造成報道主題較為片面。另外,電視新聞記者報道時政新聞時,多數情況下是靜候相關部門通知,未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未對時政新聞進行深度挖掘。此外,電視時政新聞由于長期報道思維固化,語言較為枯燥,缺乏生動性和形象感,主要表現為多用套話進行傳播,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新聞傳播的“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原則。
從新聞價值的五要素衡量時政報道,可知其是一種十分重要而具有較大信息量的新聞類別。也正是因此,記者在進行時政報道時,尤其重視如名字、職務等程序內容的正確與否,甚至過于依賴對時政現場文件、講話等原件的摘抄,致使時政報道的內容模式固化。新媒體的“新”,主要表現在信息內容的創作者與其消費者之間有著更強的互動性,鑒于此,用戶已經不再滿足于對時政信息單方面的獲取,其會產生與時政報道頻繁互動的需求。但時政報道程序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用戶對于時政報道的參與,其結局必然是用戶體驗性差。此外,相比依托網絡信息技術而存在的諸如網絡媒體、自媒體等媒體形態,電視時政新聞因在傳播前需要接受多環節的審核,其傳播速度相對緩慢,傳播時效性不強。
相比社會新聞、娛樂新聞、民生新聞等新聞報道類別,時政新聞具有相對較高的權威性,因為在公信力方面具有其他類別的新聞無可替代的優勢。但也正因此,電視時政新聞多以嚴肅面孔示人,難以貼近受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電視時政新聞的編輯手段欠缺新意,進而導致其傳播形式無法與全媒體形勢下的澎湃新聞、學習強國、今日頭條等媒體客戶端的新聞內容相競爭。此外,電視時政新聞編輯過程中未充分運用全媒體技術,如未能充分挖掘全媒體優勢、充分認識多媒體表現新聞的可視性和不同媒介形態融合傳播的優勢,這就導致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的形式較為單一。比如,在報道國家政策時,電視時政新聞節目通常采取“聲音+視頻”的單一的表現形式,未做到與時俱進,未通過引入動畫效果、特殊技巧或者特殊音效等豐富傳播形式,進而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全媒體時代,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涌現,用戶信息選擇空間得以拓展,但同時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模式日漸被淘汰。鑒于此,電視時政新聞應與時俱進,了解當前用戶的接收習慣,在報道主題方面突破傳統采編思維,深入生活實際,拓寬報道視野,挖掘諸如教育、反腐、醫療等受眾關注度高的主題內容,而后借助技術優勢,生產能夠充分彰顯媒介載體特性的電視時政新聞文本。比如,湖南衛視在遵循“三貼近”原則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時政議題熱點,推出《我的青春在絲路》《趕考路上》《縣委大院》等具有深層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時政新聞。此外,電視時政新聞還應創新其語言表達方式,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同時,電視時政新聞還應借助全媒體的技術優勢,從當前熱點主題中尋找“趣點”,進而恰當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語言替換乏味枯燥的語言。比如,《湖南新聞聯播》曾在2013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以“數字里的民生幸福”為主題,改變傳統“畫面+字幕”的表達方式,通過高質量的圖表,搭配優質的色彩及三維動畫等表達方式,生動再現了中國在民生層面的五年成績[3]。湖南衛視在《縣委大院》節目中打破常規,采用厚重解說配灰色懷舊畫面的表達方式,借助字幕、同期聲等紀實手法,描繪出平實、樸實、真實的“人民公仆”的形象,吸引了大量受眾的關注。
全媒體形勢下的網絡平臺不僅是傳統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的有益補充,而且是電視時政報道的主戰場之一。澎湃新聞客戶端的開通與學習強國應用程序的普及,均是立足于全媒體形勢下拓展時政報道傳播面的有益嘗試。但是,對于傳統電視時政報道而言,雖然它已具有一定的傳播面,但卻因為未能充分挖掘全媒體技術潛能而導致傳播面有限。鑒于此,筆者認為,電視時政新聞可借鑒湖南衛視《湖南新聞聯播》欄目在堅守內容為王理念的基礎上,推出如《我的青春在絲路》《我愛你,中國》《絕對忠誠》《直播奉嘎山》等涉及“一帶一路”“愛國情懷”“民族大義”“鄉村扶貧”等反映時代主題的時政新聞精品。另外,電視時政新聞可立足全媒體背景,在內容生產方式、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等方面,采用“中央廚房”報道模式,實現內容一次生產、多個端口多次發布。比如,《絕對忠誠》就是采用平面媒體與新媒體互動融合的“中央廚房”報道模式,整檔節目首先在湖南衛視進行播放,而后根據節目中單條報道的視頻特性不同,分別在新浪網、微信、微博、客戶端等主流和門戶網站中進行推送,進而方便受眾多屏切換接收[4]。此外,電視時政新聞也可緊扣“內容站臺,專業撐臺,主動融合”的理念,以多渠道融合的方式,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涵蓋內容生產和發布的發展道路。
時政新聞所蘊含的新聞價值重大,由于其嚴肅性,一些受眾會選擇其他諸如娛樂新聞、民生新聞等類別的新聞內容。究其原因,電視時政新聞的后期編輯手法單一、俗套,導致受眾的觀看欲不強。鑒于此,電視時政新聞需要更加親民、接地氣,應充分運用全媒體思維,創新編輯手法與包裝方式,促使此類新聞在不失其優勢的同時,能通過短視頻、動畫、動漫、圖片等多元化、個性化的形式進行傳播。具體而言,電視時政報道應充分運用新技術和新載體的優勢,在豐富其傳播形式的同時,建構差異化的傳播策略。例如,全國“兩會”作為重要的時政新聞主題來源,一直受到各級媒體的高度重視,《湖南新聞聯播》從民生視角,通過京湘互動的模式,圍繞“兩會”熱點,推出“報告解讀”“兩會約訪”“代表、委員熱議”等多樣化的欄目形態,同時還自制“胡湘評”品牌,推出《加油,我的國!》《中國在春風里》等系列融評,進一步豐富了傳播形態。尤其值得稱贊的創舉是湖南衛視啟用智能搖臂機器人,并通過年輕記者亮相大屏的形式,解讀“兩會”熱點,回應受眾重點關注的問題。再如,鳳凰衛視以“融評”形式推出了一檔時政新聞類的脫口秀——《又來了》。此欄目通過梳理時政新聞熱點,運用諷刺、吐槽、反問等手法,借助視頻、圖片等表現形式,在進行點評的同時,發表觀點積極、鮮明的言論[5]。除此之外,電視時政新聞應積極挖掘其潛在性能,以多樣化形式進行傳播,進而滿足當前受眾對于短視頻、在線互動等傳播形態的需求。而且,電視時政新聞可在踐行“三貼近”原則的同時,在報道定位、報道生產及其傳播過程中實現差異化傳播,從而有效解決時政報道同質化的問題。
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報紙傳統媒體都面臨著求生存、圖發展的挑戰,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本文立足全媒體背景,并以此作為傳統電視時政新聞發展的契機,開展電視時政新聞全媒體化的系列探究,進而提出解決電視時政新聞存在問題的對策,希望電視時政新聞在增強“四力”的同時,也能獲得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