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澤藝,寇躍靈
(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 050018)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以史為鑒才能更好走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習歷史,對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有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全黨全國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組織高校大學生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要將“四史”學習作為大學生砥礪初心、淬煉自我的“終身課題”,學深悟透“四史”的豐富內容,準確把握“四史”的內在邏輯,不斷厚植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踐行初心使命。
全黨全國開展“四史”的學習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追憶歷史,堅定理想信念,繼承艱苦奮斗的精神,敢闖敢干,深入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中共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淮海戰役紀念館、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等地參觀考察,回顧革命歷史,傳承革命精神,回顧的目的不只是回憶往昔,而更多的是挖掘歷史,使跨時空的革命精神鼓舞當代人繼續奮斗。通過回顧歷史,把握歷史規律、總結歷史經驗、汲取豐厚滋養,可以激發人們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因而,高校大學生要加強“四史”知識的學習和把握,回顧歷史,梳理歷史邏輯,總結歷史規律,突破以往的歷史認知局限,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1〕15,“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1〕5。在全黨全國開展“四史”學習教育,除了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總結和借鑒不同歷史時期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成功應對多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傳承歷史,推動歷史的發展,開啟新的歷史征程。中國共產黨自從成立以來就注重學習歷史,注重總結失敗教訓,注重學習歷史經驗,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品格,這一優良品格在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得到充分升華。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對新的現實問題,中國在擁有各種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大學生只有學習“四史”,以史為鑒,開拓未來,才能真正把握時代的主題、理解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肩負起時代的使命。當前,在全國高校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思想凝聚力、歷史修養度、政治覺悟性。這樣更有利于大學生準確地把握國情,掌握歷史發展規律,傳承歷史智慧。大學生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為學習“四史”奠定理論基礎。在學習“四史”中,汲取歷史的營養,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真正把“四史”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中,指導實踐,在認識世界中改造世界,在認識歷史中開拓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將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四史”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它的學習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四史”學習不能停留在灌輸理解、參觀考察、描述演示等層面,而是要將“四史”學習的效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大學生通過“四史”學習,學習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鮮明政治品格,在學習中樹立遠大理想信念,提升理論水平,增長智慧才干,磨練能力,提升實現夢想的動力。這些學習教育可以推動歷史理論的整合、凝練、分類、提升,促進“四史”在理論上的歸納總結、凝練創新,高校大學生將“四史”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來學習,是科學要求與發展必須。要想加強大學生的“四史”教育,就必須加大對“四史”相關課程的設置比重,開設相關專題研究,例如圍繞社會主義發展、黨的建設、國家崛起、改革開放等開展相應的專題研究,不斷加大“四史”教育內容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比重,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四史”教育。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雖各有側重的線索與內容,但相互之間絕非孤立的,而是一個理論邏輯內在貫通的完整體系。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為串起“四史”的鮮亮紐帶。高校大學生正值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要以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為基礎,注重“四史”內容上融會貫通、邏輯上環環相扣,更加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要把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與“四史”學習結合起來,打通學、融會學、貫通學,借鑒先進理論經驗,增長智慧和才干,不斷提升理論總結能力、理論思維能力,讓思想與時代同行,辨明時代方向,擔起時代使命。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飲水思源,不忘歷史。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習歷史除了要學習歷史智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學史明志,吸取歷史教訓,避免走過去的老路、彎路,時刻讓我們保持頭腦清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2〕13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出現了偏差,集體主義觀念淡薄,有功利色彩凸顯。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學好“四史”,接受“四史”教育,樹立正確黨史觀,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可見,學好“四史”能夠讓大學生貫通中國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深刻把握歷史成功經驗以及失敗教訓,在學習中考察歷史真相、把握歷史規律;能夠讓其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弄明白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
歷史發展過程就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過程,歷史凝聚了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心血,可以為我們的現在和將來提供一脈相承的歷史經驗,便于我們更好地選擇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3〕405。學習“四史”對于大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經驗教訓,對于認識我們當前歷史方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義重大。通過加強“四史”教育,使大學生了解黨的發展歷程,從黨的艱苦奮斗過程中,汲取營養,吸收奮進的力量;從中國、革命、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正確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規律。在學習歷史中,大學生可以從中不斷汲取營養,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承擔歷史使命,開創人生新境界。現實要求大學生要吸取歷史營養,凝聚歷史力量,開拓歷史方向,在歷史的學習中為個人成長成才和現實發展提供更重要的指導遵循。
“四史”內容雖各有側重,但整體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實踐史,黨的領導是“四史”的主線,“學史力行”是學習“四史”的最終落腳點與歸宿。大學生唯有在思考、理解和梳理過程中才可以厘清歷史的演進規律,樹立科學正確的歷史觀。大學生要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科學對待歷史,在“四史”的學習教育中涵養優質歷史思維,培養較高歷史修養,辯證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將“四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四史”教育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到自覺學習、傳承與踐行歷史使命,把準歷史發展的方向、認清現實,準確定位國家、民族、個人的歷史命運與歷史方位。高校必須將“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學習一系列相關內容,通過對優秀歷史人物事跡的學習,使大學生在實踐生活中不斷總結經驗,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高校要針對性地建立“四史”相關學習活動,包括參加社會實踐研修,參觀革命遺址、進行實地考察等。堅持理論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校外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校內進行學習教育活動,打造“四史”教育新平臺,讓“四史”教育實現入腦入心。
當前,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博弈已經愈演愈烈,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受到西方錯誤文化思潮的影響。歷史作為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強的清醒劑。高校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筑牢大學生的思想防線,樹立科學正確的歷史觀,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蔓延。習近平總書記將“四史”的學習教育置于前所未有戰略高度,就是要督促全黨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務必求實求真,在探索與追求真理過程中,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四史”是完整的歷史理論體系,其中覆蓋了中國共產黨的全部創業發展史,充分展示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優越性與科學性,大學生唯有在深入學習“四史”的過程中方可體會到歷史的真實性、歷史的科學性、歷史的脈絡性和歷史的邏輯性。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與滲透,高校大學生在實踐中就要做到全面批判、全面辨析,只有求實求真學“四史”,才可以有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掌握“批判的武器”,集聚歷史理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