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新
一座城市,只有讓生活更美好、人民更幸福,才能有更多的人落戶扎根、安居樂業,吸引更多的游客駐足打卡。近年來,長沙大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建設人民的幸福城市、幸福的人民城市,讓市民享受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幸福生活。
持續擦亮“雷鋒家鄉學雷鋒”品牌,全市“雷鋒志愿者”注冊人數突破百萬。
圍繞做大城區、做強園區、做優片區、做實縣區、做靚社區(村),長沙著力推動城市能級、發展規模持續提升,為幸福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突出壯大城市實力,堅持用實干創造幸福。2020年實現經濟總量突破1.2萬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100億元,常住人口突破1004.79萬人,躋身特大城市行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居全國省會前列,市民在奮斗中實現夢想、收獲幸福。
其次,加速城市品質提升。按照“四精五有”要求,下足“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質,兩年完成85條大街提質改造,精心打造100個城區精美小區,持續升級“一江兩岸”夜景,涌現出一批網紅打卡地,目前正在啟動1011條支路街巷整治提質工程,美麗舒適宜居品質城市讓市民幸福觸手可及。
三是硬核發展城市產業。精心培育22條產業鏈,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持續壯大,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獲批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全國唯一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獲得四塊國家牌照的城市,被譽為“智造之城”。
長沙發展的巨大變化,讓廣大市民發自內心認同點贊,為此感到自豪。
長沙堅持將營商環境作為核心競爭力打造。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評比中,長沙排名第9,成為全國營商環境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為此,長沙主要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始終聚焦市場主體需求。企業開辦審批、不動產登記分別控制在1個、2.5個工作日以內,工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限壓縮到36-38個工作日;率先中部地區設立“企業家日”,用真情實意、真金白銀關心扶持企業。全市市場主體突破135萬戶,其中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78家,穩居中部城市首位。
二是始終聚焦低房價高品質。嚴格落實“房住不炒”,房價收入比6.2,為全國50座重點城市最低。近些年還建設公共租賃住房10.5萬套,改造棚戶區1367.5萬平方米,近40萬居民圓了安居夢。
三是始終聚焦人才成長發展。不斷完善精準引才、科學育才、用心留才機制,吸引各類人才來星城創業就業。過去十年,長沙凈流入302萬人,其中2020年一年凈流入超過50萬人,人才凈流入率居全國第二,各類人才與星城長沙一道幸福成長,成就精彩人生。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長沙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老百姓的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一是傾心辦好民生實事。全力解決“床位、學位、車位、廁位、梯位”等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身邊事、煩心事。2021年新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5所、新增學位5.7萬個、醫院床位2200個、車位18.7萬個、改廁2.06萬個,并為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1200余臺。
二是擴面提標社會保障。率先全國實施城鄉低保一體化,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以全齡友好理念建設兒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關愛城市,讓不同群體共享城市幸福溫度。

2021年3月8日,長沙市解放西路與黃興路交會處,市民走過斑馬線(陳思汗/攝)
三是精準提供公共服務。全力滿足群眾需求,15分鐘生活圈實現城區全覆蓋,市民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就能便捷享受到20余類公共服務;打破戶籍限制,將幫扶政策覆蓋到城市所有困難群體,讓所有在長沙工作學習生活的人們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依托“互聯網+政務”,長沙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在打造城市現代治理樣板中實現幸福再升級。
建設數字長沙讓市民更加舒心。長沙率先建設新型智慧示范城市,集中建設“我的長沙”App,打造功能豐富、覆蓋廣泛的城市綜合服務移動平臺,上線各類服務2520項;將“智慧醫療”接入全市119家醫院,實現“碼上掛號、碼上繳費、碼上看報告”;推行政務服務跨域通辦、極簡快辦、就近好辦,讓市民享受到便民普惠的美好數字生活。
建設平安長沙讓市民更安心。長沙共建共享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市,守護好市民幸福生活。比如,2021年堅持聯防聯控、群防群控,以最快速度切斷疫情傳播鏈條,實現“四零”防控目標,打贏兩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深入開展掃黑除惡、禁毒人民戰爭,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連續三屆獲得“長安杯”殊榮。
建設文明長沙讓市民更暖心。充分發揮長沙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優勢,持續擦亮“雷鋒家鄉學雷鋒”品牌,全市“雷鋒志愿者”注冊人數突破百萬,累計入榜“中國好人”188人,讓星城長沙更有溫度、生活充滿溫情、市民倍感溫暖。
幸福城市建設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接力賽,我們將接過時代接力棒、全力跑出加速度,讓溫暖遍布星城的每個角落,讓幸福綻放在每個長沙市民的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