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婷婷
(連云港市廣播電視臺,江蘇 連云港 222000)
媒體融合是指多種媒體的有機結合。現階段,媒體融合模式隨時代發展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媒體形式,能夠在完成信息傳輸的基礎上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傳統新聞采編工作流程中,新聞采編人員首先需要對題材進行研究調查,調研后完成新聞信息的收集、編輯,再通過廣播電視的形式對外報道。新媒體時代,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方式體現出信息滯后、報道延時等問題,特別是新聞的收集、編輯等,再加上具體的實施環節,新聞報道的整體進度無法跟上事件的進展。廣播電視主管部門需根據新聞內容的狀況,進一步明確新聞采編人員的職責,積極創新思維方式,為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尋找更加適合的發展路徑。
自從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和伊契爾·索勒·浦爾等人提出并發展“媒體融合”這個概念以來,“媒體融合”就成為當下媒體轉型發展的代名詞。可以發現媒體融合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是人類傳播活動諸要素內部界限模糊的一種狀態,這些要素包括技術、經濟、主體、內容、規范等。縱觀當下,可以發現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給中國傳媒行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廣播新聞的編輯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在廣播新聞編輯工作中,無非是對文字進行刪改以及對音響進行剪輯處理。而在媒體融合時代,廣播新聞編輯的信息獲取方式、信息發布方式等都發生了改變。就信息發布方式來看,廣播新聞的傳播途徑不僅僅是電波,還有微信、微博、頭條號、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由此可見,編輯所面對的不僅是文字和音頻,還有圖片、視頻等,這就需要編輯按照不同傳播平臺的特點和要求制作出不同的產品,分發到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如同一個廚師,要用不同的烹飪方法處理同一種食材,而后做出不同口味的美味佳肴供不同需求的食客享用。因此,廣播新聞編輯在生產新聞產品時,應該從受眾視角出發,了解不同信息發布平臺的特點及該平臺用戶的信息需求,從而創新編輯工作方法,增加廣播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提高新聞產品對受眾的吸引力。
互聯網時代,聽眾收聽習慣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可以隨時隨地自主選擇喜愛和關注的節目,不再受時空限制。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大部分廣播媒體還是以專業化的新聞、音樂、交通和生活等分頻定位,播出方式以各分頻率固定時段預定節目播出為主,受眾收聽受時間、空間制約依然較大。雖因互聯網的沖擊,廣播媒體做出了許多擁抱互聯網的嘗試,但由于種種原因,從內容到形式仍不能充分滿足互聯網時代聽眾的需求。在受眾對新、奇、特信息天然的興趣,加之互聯網音頻門檻較低等各方面因素影響下,廣播受眾被動分離進一步加劇,傳統廣播市場份額受到沖擊,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新媒體的強勢崛起,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沖擊,對新聞采編人員的專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熟練掌握媒體技巧,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但實際上,一些新聞采編人員的理念滯后、陳舊,未能全面把握受眾的需求動向,媒體技巧掌握水平不高,部分新聞采編人員對新聞信息處理過程中存在隨意化等觀念性方面的問題,導致受眾對新聞事件的把握不夠精準。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播電視采編工作質量,同時降低了新聞節目的播放效果。
借助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等設備、軟件隨時瀏覽新聞,給受眾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促使受眾需求日漸多元化。不同于過去的受眾,年輕受眾幾乎已經不通過紙質媒體獲取新聞,對廣播電臺等媒體也相對陌生。對于廣播新聞編輯來講,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需要迎合年輕受眾的喜好和習慣,以及年輕受眾的需求變化。這促使廣播新聞編輯的工作內容發生了變化,其需要對新聞主題、內容等進行實時調整,在成功吸引年輕受眾閱讀新聞的同時,還要使其能參與到新聞傳播活動中,有效增強新聞影響力。而長期從事基本的編輯工作,使部分廣播新聞編輯未能樹立服務受眾的理念,難以與受眾進行有效溝通,導致其創作的新聞內容容易出現與受眾需求脫節的問題。而面對熱點新聞事件,由于不了解受眾關注焦點,難以盡快把握新聞要點和重點,導致新聞傳播效率不高。
新聞采編人員在采訪中可以結合屬性變化來調整關注方向,后期編輯在新聞制作過程中由于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經常使用夸張手法。新聞采編人員要明確新聞內容的真實性,以此來保障新聞信息的質量。但由于新媒體平臺的特性,信息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全面保障信息的真實性。另外,部分新聞采編人員在關注新聞內容趣味性的同時,應避免摻雜個人主觀因素,重點提升新聞的深度和廣度。
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就需要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報道事件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新聞的真實性,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讓公眾看到真實的事件,而不能為了追求爆炸效果就夸大其詞。以人為本思想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從業者從公眾的角度出發,站在公眾的位置看待新聞事件,認清事實,與此同時,還要揭示每起事件背后的真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民眾的關注,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故始終堅持新聞真實性,是落實以人為本思想的前提。
近年來,福州廣播電視對路燈照明不足問題、街道返修問題、湖泊污染問題等的報道,正是由于記者們不斷腳踏實地深入調查民眾,才有效地促進了問題的解決。訪談中的視角主要體現在問題觀是否深刻,能否透過現象看本質。例如,《連云港廣播電視》的民生記者在接受采訪時聽到市民說,最近鳥類死亡很多,他們用專業的眼光捕捉到了這種異常現象,這又體現在有市民非法傾倒的情況思想強調面試要勤于思考、辯證判斷、打破常規高效率完成面試。可以通過側擊、迂回戰術等方式獲取最新信息,完全真實客觀地還原真相。手工強調面試后的編輯寫作,好的稿件七分收集三個部分,只有一手采訪客觀、全面、真實的信息,才能寫出新鮮的感覺,寫出活力,在后續的寫作中寫關于人民的內容。
目前,受眾對新聞內容的關注度逐漸增大,同時更加關注實時發生的新聞資訊。隨著時間的流逝,受眾對已經發生過的新聞會逐漸遺忘,新聞采編人員若合理利用受眾接收新聞信息的特征,采編工作將會事半功倍。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充分利用信息融合提供的便利條件,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在新聞采編之初融入更多的創意。現階段,新聞采編人員在工作中集信息生產、加工于一體,但并不意味著采編工作只是流程化的信息搬運。簡單的信息拼接雖然很容易制作出新聞節目,但同時會導致新聞節目變得單一,失去市場競爭力。面對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內容,部分受眾已經對傳統廣播電視的固定傳播模式產生厭倦,導致收視率持續走低。因此,對于生活類的節目新聞收集整理工作要加強其娛樂性,改變單一枯燥的播報方式,確保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保持生命力。新聞采編人員要注重實際效率,對熱點新聞內容保持敏感度,采取更為有效的策略提升工作效率,保障民生事件報道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大多受眾在新聞資訊類節目播放過程中易產生疲乏感,可通過增加娛樂性內容等方式進行調節。
傳統的廣播媒體是單向傳播,受眾的反饋只能通過電話、信件等方式與節目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溝通。在媒體融合的當下,廣播新聞節目必須朝著融合方向發展,而增強與受眾的互動是媒體融合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廣播新聞編輯只有增強與受眾的互動,才能了解受眾對于廣播新聞的需求和評價,才能以此為依托,創新廣播新聞編輯工作方法,辦好老百姓喜愛的廣播新聞節目。首先,新聞編輯要與受眾建立長效溝通機制,通過微信群、QQ 群等方式,鼓勵受眾暢所欲言,發表對新聞節目的意見與建議,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變傳統廣播節目的“單向傳播”為“雙向循環傳播模式”,在互動中進一步提升節目的質量,生產符合受眾信息需求的節目。目前,“湖北之聲”每檔新聞節目幾乎都有自己的微信群、QQ 群,以此傾聽受眾呼聲,搜集聽眾反饋;其次,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受眾的新聞接收愛好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研判受眾對于新聞的需求,也可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問卷調查,手機聽眾的信息需求;最后,根據受眾反饋意見對新聞編排進行調整,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新聞服務。
把播報方式與節目內容完美融合,這是當前廣播類新聞節目擁有的重要法寶。廣播新聞節目基于融媒體時代背景,要對受眾群體的興趣與偏好進行充分了解。例如,在傳統的廣播新聞類節目加入一些音樂與聲效元素,這樣在播出節目時就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同時,創新節目的播報形式與播報形態都會提高廣播節目的受眾黏性與趣味性,傳統的新聞類廣播節目通常都是主持人用讀新聞的方式為聽眾播報,時間長了會讓聽眾出現聽覺疲勞,失去收聽興趣。現在在制作廣播節目時都會采取新的形式為聽眾說新聞,主持人進行播報新聞時,常常會采用聊天方式來為聽眾剖析與講解新聞,這對于聽眾來說感覺非常輕松。對于制作廣播節目的一方來說,采取這種播報方式能讓聽眾以十分輕松、愉悅的心態接受節目所傳達的新聞內容。例如,廣播新聞節目還可以邀請一些多種行業的人員來到社會新聞節目中擔任臨時觀察員,評說新聞事件,讓廣播節目的親民風格得以很好地展現。采取這些新穎的播報方式能讓受眾群體的黏性提高,同時這些廣播節目播報方式與節目內容也滿足了受眾群體的新需求,讓新聞節目從圈粉迅速變成了固粉。
從服務受眾角度出發開展廣播新聞編輯工作,需要樹立牢固的受眾意識,通過各種媒體途徑加強與受眾的交流,編創出百姓喜愛的新聞節目。立足這一目標,應當建立長效溝通機制,通過微信、抖音等平臺與受眾互動,鼓勵受眾發表對廣播新聞節目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受眾反饋調整新聞內容、形式。如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調查問卷,可以結合受眾個性化需求設計新聞節目專欄,為不同層次的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新聞服務。將受眾當成用戶,關注受眾的體驗,能夠使廣播新聞編輯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受眾的情感和審美需求,吸引受眾積極參與互動。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實時收集受眾反饋信息,并進行動態分析,準確掌握聽眾收聽情況。對照相關數據,能夠完成受眾偏好分析,確定受眾喜歡的新聞領域、類型等,對不同時段的新聞信息進行調整,做到面向受眾,精準投放新聞產品。積極運用各種傳播技術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也可以增強受眾對廣播新聞節目的黏性。如在節目直播中,通過社交平臺發布熱門新聞資訊,與受眾討論相關話題,鼓勵受眾發表對新聞事件的評價和見解。與此同時,也可以由受眾上傳隨手拍攝的圖片或視頻新聞,獲得更多新聞資訊。而運用音頻轉化器,對篩選和提煉后的新聞內容進行轉換,將音頻轉換為SRL 信號,將圖文、視頻等信號轉換成SDI 信號,能夠通過廣播電臺音視頻系統播出,實現與APP 端觀眾的可視化互動。如中國之聲廣播電臺就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開展有獎問答活動,將數碼錄音全波段收音機當成獎品,在有效加強與受眾互動的同時,也加強了節目的宣傳與推廣,吸引了大量聽眾關注。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開始參與新聞制造與傳播,促使新聞分類更加細致,質量和深度也逐步提高。對于廣播新聞編輯來講,其將面臨日益復雜的工作內容、多元的受眾需求和魚龍混雜的新聞素材等各式挑戰,需要創新編輯工作,迎合時代變化,確保自身可以取得可持續發展。為探索現代化發展路徑,廣播新聞編輯需要盡快轉變思想,通過前置工作做好新聞策劃,運用多種傳播技術服務受眾。面對各種新聞題材,應做到敏銳思考,深挖新聞價值的同時,守牢輿論高地,通過發揮融合能力推動廣播新聞行業的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