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 顧強
交流是信息互換的過程。跨文化傳播是基于不同族群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文化的方式,是自塑與他塑的流動傳播。語言不同、文化傳承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太多不同!因此可見這個過程來得困難。如果不是帶著好奇,帶著開放的心態,是很難理解對方的文化。
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很多有識之士把國外的文化引進來,也把中國的文化推出去,出現了不少翻譯家。發展到今天媒體融合傳播時代,這種文化交流變得更加便捷而頻繁。然而現階段,國際話語體系依然呈現“西強東弱”的狀態,中國的國家形象常常自塑與他塑面臨雙重誤讀困境,一方面是自塑的夸張與虛弱并存,一方面是他塑遭遇各種偏見甚至歧視。人們基于以往的經驗和思維模式產生對外部文化的誤解,由此導致文化誤讀現象的出現。不論是無意識還是有意識,人們易于忽略不同文化之間在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因此,文化誤讀成為跨文化傳播中不可避免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慶幸地是,現在的中國很多人都在致力于把中國文化以及各個方面推送到國際,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讓那些污名中國的人士得以看到真正的中國,讓我們享有更多國際話語權。比如“第六聲”,中國首家全英文新媒體,全方位地讓各國人士通過普通人的視角看到中國。編者會通過一張圖片、一段視頻、一句引用、一個流行詞、一篇編者精選的報道來全方位展現一個新形象。比如中國那些優美的古詩詞,在韓國發行量甚大的、常新港的兒童文學,甚至還有《民典法》英文版的傳播。從受眾來看,常新港的兒童文學傳播更為容易,同處亞洲的、相鄰兩國的中國和韓國文化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又是現代文,這也是他們對兒童文學容易接納的一部分原因。而中國的古詩詞,如此的優美和有韻律,那期望通過傳播讓更多的老外們為了了解這些更中國的東西來學習中文吧,了解中國的文化吧。
無論如何,不管受眾如何,意義如何,這些傳播的窗口,就像一個展示櫥窗,來吸引更多的人相互了解。學者稱,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面對外界重重的挑戰,如何占據國際話語主導權,塑造文化自信,成為了當下我國對外傳播的重要任務。跨文化傳播這條路怎么走,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