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淼 鄭 丹
傳統型城市公共設施(休息設施、照明設施、交通設施、衛生設施等)以服務大眾的集體行為為主,今已衍生出更多服務方向,如信息設施、能源設施、隔離設施、無障礙設施等。因其體系龐雜,使用高頻,訴求多元,占比公眾生活巨大。由于社會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城建面貌革新,公共設施也面臨著目標用戶的數量增多、類別廣泛、訴求激增等新興問題。將目標受眾這一高密度、高頻度的用戶群體根據不同地緣、物候、聚落等具體類型進行細分,細分后的受眾群具有相似或相通的心理或行為特征,便于公共設施的高效適配與精準統籌。就公共設施設計的“受眾”概念來說,具有廣義及狹義之分。狹義的受眾單指與設施接觸、交互、享用設施所供之服務的人;而廣義的受眾則更為寬泛,更同指公共設施所置之景觀、環境、文脈、場域。吉林省滿族地域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加之得天獨厚的寒地冰雪文化,樂享寒冬;同時,吉林省自古即是我國傳統農業大省,獨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系列品牌;又以“長影”品牌踐行國家工業遺產發展戰略,新時期以吉林省地域特征及人文景觀為振興策略,針對受眾細分視域下適用統籌型公共設施設計提出了創新發展新要求。
公共設施從形態功能來說,輔助地域景觀的品質塑造;從文脈傳承來說,是本土地域文化的最佳載體,具有極強的文化“在地性”,即強調設施本體與所置環境之間的品格自洽,文質相通。滿族文化作為吉林省特有的歷史人文景觀,飽含滿族豐滿的生活樣態及文化特征而統籌公共設施設計產生了“在地性”挖掘。以吉林省四平市葉赫古城為例,古稱“葉赫國”的葉赫古城歷史悠久,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境內現存的東、西兩座古城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葉赫那拉城系后人為發揚滿族文化而于1994年翻修復建,工程不僅在原址的基礎上對建筑、園林進行了仿古描摹,更與時俱進地完善了園區內部的設施配套。園區內部飽含系統公共設施套4套,包括廣場環境設施系統、旅游設施景點設施系統、主題體驗設施系統、室內外公共空間設施系統。4套設施系統的配置與規劃針對古城流經性受眾進行了全面細分,分別從導視訴求、照明訴求、互動訴求與安全訴求進行了詳細的適用統籌設計。如極具滿族風情的導視系統,基于滿族服飾中拼接繡片演變出多種導視設施面板的疊壓結構,并輔以傳統八旗配色。相似的藝術處理手法在古城內設置的公共垃圾箱設施、照明設施等均有展現,其中更不乏薩滿符號圖騰與現代元素的結合設計,如傳統滿族民間瑪虎面具的現代視覺再造,以滿族文化為統籌的公共設施設計詮釋出吉林省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碰撞魅力。
以滿族文化為統籌的公共設施設計除了因地制宜地回望歷史,更對現代科技進行了綜合利用。在葉赫古城服飾展館內部,公共設施變傳統櫥窗為交互屏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真人實時變裝秀”,依據受眾年齡、性別、身高等自動識別以匹配傳統滿族服飾,并支持受眾自定義變裝的特效設置,一改傳統博物館櫥窗陳列式的觀瞻方式,使公共設施成功匹配受眾群體以營造立體、多維、沉浸式的滿族文化氛圍。
吉林省安居我國東北端,以獨特的寒區冰雪文化鑄就了傲雪凌霜的北國風光。 俯瞰吉林冰雪版圖,“東雪西冰”的地緣格局已經形成:東部是堪稱粉雪資源富礦的長白山雪經濟區,西部是以松原查干湖、白城莫莫格等由冬捕文化連線的冰經濟區,中部是擁有數量眾多的雪場和冰場的長吉兩市組合的冰雪雙能經濟區。三個冰雪經濟區在嚴寒冬日如同拉動吉林省GDP增長的三駕雪車,領跑吉林省冰雪產品的關注度,預售額、瀏覽量傲居中國冰雪市場榜首,因地制宜地轉化“冰雪”這一自然饋贈形成特色寒區冰雪文化產業。
冰雪資源為吉林省寒地景觀及設施從意識觀念、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與場域特征五個維度形成受眾統籌綱要并指導設計實踐,以公共設施為載體的冰雪旅游設施、冰雪競技設施、冰雪娛樂設施、冰雪恒溫設施、冰雪文創設施等主題對冰雪市場形成了強大的經濟吸附能力,以寒地服務意識為主導的吉林省延邊州長白山景區內的公共設施設計,在冰雪寒天的多變氣候中更加注重人文溫情的呵護。如長白山景區內的公共設施在選材中充分考慮棧道、云梯的耐寒防滑特征而選擇以防腐木材質搭建景觀及設施主體,其導視設施多就地取材,采取長白山天然林區內冷杉、紅松等木材構建設施框架,附以榫卯、麻繩等連接結構,祛除金屬及玻璃構件而大大提高的公共設施的耐寒性能,真正使長白山景區戶外公共設施建材“取之于地而用之于民”。2021年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以吉林森工集團及長白山森工集團所屬18個林區內“護樹設施”進行了資料調研與方案設計,課題就極寒地區的戶外公共設施形成了《寒區樹衣設施》《生態環保護樹池設施》《寒區樹冠融冰隔離設施》等系列設計方案,并以此為契機擴大以寒區冰雪文化為統籌的公共設施至世界范圍內的雪域國度所共享。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三農”工作論述中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吉林省是我國傳統農耕形態的重要省份之一,吉林省鄉建空間積極推進傳統公共設施(休息設施、照明設施、交通設施、衛生設施等)服務本土農業鄉建進程,適配吉林省農鄉空間的效能分區、功能訴求、人口層級等市貌特質,今已于長春、吉林、四平、松原、白城、遼源、通化、白山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多地衍生出更多的服務方向,如信息設施、交互設施、能源設施、隔離設施、無障礙設施等,力求與城市化建設進程形成配套的農業鄉建服務體系,協同城鄉一體化建設。與此同時,吉林省傳統農耕文化形成系列“吉字號”農產品品牌,推進主題示范園區與景觀設施配套投入建設。如吉林省“舒蘭市平安稻米產業小鎮”作為優質的東北大米的一個分支,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的生產基地和有機食品集散地。具體到公共設施設計中來,圍繞墾荒、耕種、培植、孕育的行動序列產出適配統籌式公共設施,如《稻米文化墻模塊設施》《親子石磨體驗設施》《智能護田仕——新型稻草人農具設施》《農耕智能快繁育肥設施》等系列設計方案陸續產出,飛速迭代的科技信息早已滲透農耕文化為主導的耕植行為,昔日農業的“躬耕隴畝”伴隨技術革新而呈智能化與景觀化,真正使以“吉字號”傳統農耕品牌文化為統籌的公共設施設計做到不違農時、不誤鄉建。
以“吉字號”傳統農耕品牌文化為統籌的公共設施設計在農耕文化中積極探索,不僅僅局限于稼穡之樂的細心雕琢,更深思地力挺民俗所氤氳的食補文化,助力脫貧。位于吉林省東部山區的靖宇縣曾是國定貧困縣,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全縣持續發展“參、蛙、菌、藥”四大主導產業攻堅脫貧,形成靖宇縣道地藥材小鎮、三道湖藍莓小鎮等傳統農耕型品牌小鎮喜獲國人關注,2020年被納入第二批省級特色產業小鎮創建名單。與旨向觀光、休閑、弘揚地域文化為主流特色小鎮不同,吉林省靖宇縣公共設施設施更需統籌“中成藥滋補文化”與品質養生生活在公共生活中的占比,如《中藥熏蒸式座椅設施》《藥理生克普及長廊》《中藥戥稱互動體驗設施》等設施方案分別從藥劑實效、藥理科普、配藥體驗等多維層面適配用戶公眾,增加了傳統中醫藥文化交互方式的科技附著,與地力特質相得益彰、通行適用。
工業遺產是二戰后興起的工業活動所涉及的物質與非物質概念的集合。近年來,工業遺產的概念繼續擴大并衍生出“工業景觀”,以泛指工業遺產歷史影貌的當代再利用。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電影制片廠——在國人的記憶中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于國人心中鑄就了不朽的“長影”記憶。2020年12月17日,長春電影制片廠入選中國“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錄,此舉見證了吉林省乃至全國以“長影”為記憶的工業景觀逐步轉化“長影”品牌集群(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歷史征程,并于今日以長影世紀城、長影舊址博物館、長影電影院、長影樂團等灌注了“長影”基因的文化產業重煥光彩。
我國首個電影主題公園——長影世紀城,其園區內以“電影+旅游”形成產業融合的新業態并指導公共設施設計積極輔助電影主題與情境的渲染,設置緊湊,貼合所置場館的主題、類別、受眾、影像,既有科技感十足的3D巨幕、4D特效、激光懸浮、動感球幕、立體水幕等五類大型觀影設施,也有電影道具展示設施、電影配音互動體驗等多種娛樂性公共設施,面對不同年齡層段的受眾群體,其園區內兒童游樂設施、公共販賣設施、無障礙設施配置齊全,不斷提升與改進自己的服務質量與服務體驗。同樣,長影舊址博物館也正在以公共設施與景區受眾進行著積極適配,包括長影電影藝術館、長影攝影棚展區、配套的長影文化街區在內的主題性單元配置了大量極具科技質感的展陳設施。尤以長影攝影棚展區內大量模塊化的展陳設施自主靈活度極高,可適配不同主題及其相關道具、陳列物等,展陳設施一改玻璃櫥窗的封閉、固定,采用單元格形式的模塊在兩層墻壁形成不規則陣列,大小錯落、參差有致,最大化利用了展廳所屬的立面空間,具有極佳的觀賞性與代入感(見圖1、圖2)。長影集團作為東北三省唯一的大型國有電影集團,其產業化進程作為國家影視品牌濃墨重彩的一筆,真實地記述了我國電影產業“新業態”的形成過程。以吉林省“長影”品牌為聯動的設施設計為國家相關業態的工業遺產設施配套形成參照,并積極指導新時期更加多元的設施設計與統籌。

圖1 長影攝影棚展區

圖2 模塊化展陳設施
城市高速發展的今天,公共設施受眾群體的分化趨勢日益明顯,造成了受眾訴求的多元與分化。公共設施作為公眾服務的終端載體,如何應對這一趨勢并進行積極完善,凸顯受眾細分理論介入公共設施設計的當務之急。受眾細分視域下的吉林省公共設施適用統籌型設計研究,立足地域文化創新理論,思辨公共設施所肩負的文治振興策略,以推進公共設施設計中的“受眾”維度更加宏闊,設施所載荷的文化基因能夠扎根本土,走向未來。當然,吉林省公共設施作為國內公共設施實踐整體性優化的重要一環,還有待形成更加系統的設施文化產業形態以助力城建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