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麗
動新聞中新聞是內容,動是表現形式。動畫新聞就被普遍稱為“動新聞”,這一點可以從國內的兩家最大的動新聞制作媒體新京報和新華社的實踐來佐證,無論是新京報還是新華社,都把動畫新聞這種新聞形式稱為“動新聞”。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動畫新聞與動新聞并沒有本質區別,所以動新聞中的“動”有人將其看作是動畫的意思。從國際動畫協會對于動畫的定義來看:動畫是以人工方式制造的動態影像,所以動新聞中的“動”也被認為是動態的意思,但是不管是動畫還是動態,都使得新聞的表現形式更加生動,更加符合現代受眾的需求。本文所研究的是“動畫+新聞”的“動新聞”。
動新聞的產生和發展傳播離不開短視頻的發展。近年來,短視頻平臺的火爆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讓短視頻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信息展現的形式,但是海量的視頻新聞信息容易造成受眾的審美疲勞,而“動畫+新聞”形式讓受眾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并且,有些新聞現場是難以用攝影機記錄的,比如災難、戰爭等突發性的場景。所以動畫新聞在新媒體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希冀,也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道路之一。
同樣的,動畫技術的與時俱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是動新聞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動新聞的早期主要是通過手繪動畫的形式來展現新聞,這種方式比較復雜,需要繪畫師一張一張將畫面繪畫出來。手繪雖然速度慢制作復雜但是對于受眾來說是一種不一樣的新鮮感,比如Vice News的“記者機密”系列采用的就是手繪動畫的形式。技術的進步不僅為動新聞的產生和發展提供支撐,而且還實現了動新聞形式的創新,從Flash動畫到MG動畫再到3D動畫,都是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產物。 而現在動新聞主要還是依托AE、3DMax等軟件來完成制作,比較主流的形式也是MG動畫和3D動畫。
“動新聞”欄目的報道以社會事件居多,熱衷新聞價值高、公眾關心的選題,并對同一熱點事件進行全過程的追蹤、不同角度地報道。從2022年2月5日到4月4日,“動新聞”欄目在公眾號平臺共發布了十條動新聞,其中,與冬奧會的相關的動新聞占了5條,這正好與冬奧會的大背景相呼應,而這5條內容,或科普或介紹與冬奧相關的知識或內容,符合當時的輿論熱點。2022年3月21日,東航MU5735墜落事件發生后,“動新聞”欄目推送了兩條動新聞,《墜落的2分鐘與營救的50小時》 是展現是如何墜落的和救援人員50個小時的營救;《波音飛機,“災難循環”?》是講述為何波音飛機總是發生墜機事件。這些新聞無一不是緊扣輿情熱點,用動畫傳播時事新聞,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從新京報發布在網絡平臺的動新聞作品可以看到,有科普類的、民生類的也有娛樂和體育類的,但欄目內容主要是社會民生和科普知識為主。不過,不管是什么類別的新聞產品,都能看到與受眾的日常生活十分貼近,息息相關。2021年9月8日,新京報動新聞欄目發布了一條科普類動新聞視頻《研究生被快遞車碾壓身亡:動解貨車八大“吃人”盲區》,用3D動畫展現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用MG動畫的形式向受眾科普日常生活中如何避開大貨車的盲區,讓受眾知道該如何保證自身在道路的安全以及預防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2021年9月24日,新京報動新聞欄目發布了一條社會民生類動新聞視頻《放假不調休,能咋滴?》,該作品講述的就是社會大眾息息相關的節假日以及調休的問題。
新京報“動新聞”欄目將民生和科普、娛樂等與動新聞的形式結合起來,既在形式上生動、表現力充沛,又在內容上具有貼近性,符合受眾的信息需求,這樣一來確實能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也強化了受眾的“使用與滿足”的習慣。
一個媒介組織想要做到影響力持久的傳播,那它所傳播的報道必然離不開視角獨特,立意深遠。要發揮影響力,不僅要將信息傳播給大眾,還要在報道中帶給大眾思想深度。因此誰能以更好的視角傳播信息,誰能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報道的溫度,誰就會達到最佳的影響力。
這里我們以新京報“動新聞”欄目的第一個作品《如何成為廣場舞絕頂高手?》為例,看到在新京報的作品能聚焦到那些不被人關注的特定群體的生活狀態和感受,讓受眾在接受信息之余也會引起他們對身邊類似情況的思考,實現傳播效果的同時也賦予報道社會價值。
在這篇報道中首先介紹老年群體跳廣場舞是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覺得看電視太煩、去健身房太貴,沒辦法才跳舞解乏。隨后提到要成為廣場舞高手要“過五關斬六將”、具備“十八般武藝”,最后鏡頭一變,引出我國老齡化的現狀,然后由一組數據引出我國空巢老人的現狀并呼吁子女關愛老人常回家看看,從而升華了主題。從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新京報“動新聞”堅持受眾本位的同時又能關注到受眾息息相關的社會民生和科普信息,既完成了社會大眾賦予媒體的信息傳播任務,又能夠挖掘出新聞事件背后不為人關注的社會現象和問題。
動新聞的制作對技術要求比較高,所以對于動新聞來說時效性一直是一個痛點,這一點在新京報“動新聞”欄目成立之初更加明顯。由于當時新京報動新聞欄目剛剛起步,而且那個時候國內對于動新聞的認識和制作處于探索階段,所以在當時新京報動新聞欄目并不能每天都生產制作出動新聞產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令人困擾的技術問題已經被解決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動畫素材重復使用的問題。不得不說的是,對于那些突發的新聞,新聞媒體為了第一時間將新聞信息傳遞給大眾,使用素材庫中已有的動畫素材是無可厚非的。使用已有的素材確實會讓新聞生產的速度提升,讓新聞及時地傳播給受眾,并且在一個系列的新聞作品中模板化生產的動畫主角會讓人產生熟悉感和親近感,比如新京報的《長畫短說》系列,里面的每一集作品中的動畫人物都是相同的造型,這樣即加快了新聞生產速度和傳播及時性,還可以讓受眾在有限的時間了熟悉人物和劇情。
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相同的素材用在不同的動新聞作品中。 同一個動畫人物反復在不同的新聞場景出現,雖然是加快了制作的速度,但是重復使用同一個動畫素材在不同新聞中會明顯降低觀眾觀看時的觀感。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對于新聞來說,在創作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主觀色彩在報道之中,所以也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新聞報道要做到客觀公正。與報紙、廣播、電視、視頻新聞相比,動新聞似乎更容易摻雜主觀色彩。動新聞在制作時使用動畫來展示沒有影像記錄的場景和事件主人公,但是除了展現的新聞事件本身是客觀真實的之外,動畫人物、對話、腳本等等都是創作人員根據客觀事實的主觀創作,再加上動新聞的制作較為復雜,需要多個環節聯合制作,環節眾多就必然導致參與人數多,而每個人又有不同的新聞理解,這也就注定動新聞在生產制作時會帶有主觀色彩。
新京報“動新聞”欄目的標語是“還原一切消失的新聞現場”,他們還原新聞現場的方式就是用動畫的形式去還原沒有影像記錄而“消失”的現場。那么,對于該欄目來說,動畫形式報道新聞事件應該是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對他們來說就應該注重產品的質量,即動畫制作的精美程度。雖然從創立之初到現在,制作的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不可不關注動畫素材儲備和固定形象的問題。
在新聞事件發生后,動新聞的制作必然是要追求及時性的,將儲備的素材快速應用到制作之中,減少了制作時的工作量,并且素材多就不易造成重復使用的問題。對于一些有特色、廣受好評的動畫形象可以把它們設置成固定形象,如之前兩會的《長畫短說》系列和《春節“鼠”事》系列中的形象,把好的做成系列產品,這樣不僅能增加受眾對欄目的印象、提高受眾的黏性,還可以形成一定的欄目風格。
目前從我們日常的媒介觸點來看,手機各類app、報紙、電視等等使我們接收信息有十分多的途徑,在這樣一個輕易就能獲得信息的時代,最緊缺的就是信息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既然是以“動畫+新聞”的形式,就更應該注重質量的提升。
動新聞創作的特性就注定會帶有主觀色彩,能做的只有盡量回避主觀色彩,將事情真實客觀的一面展現出來。動新聞并不意味著是完全的動畫新聞,更多的是靈活地使用動畫補充畫面。因此,在制作動新聞時,應該將現場的環境信息、人物信息等客觀實在的、能夠用影像記錄的記錄下來。 需要用動畫來展現的部分要進行深入的采訪和調查,包括事情的經過、目擊者的描述和親歷者的講述等,根據采訪和調查到的信息制作動畫畫面。
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動新聞的制作也慢慢由繁入簡,需要多環節協同制作的動新聞作品也會越來越少,環節的簡化和制作人數的精簡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制作時對新聞事件保持大體相同的理解,從而做到真實客觀也回避了個人的主觀色彩。
在這個新媒體時代,無論如何,全媒體轉型對傳統媒體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發展新媒體、創新新聞傳播形式才能在新時代有立足之地,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全面落敗,媒介融合帶給我們的應該是如何將傳統媒體的優勢和新媒體的優勢結合起來,而不是一味地發展新媒體放棄傳統媒體。新京報“動新聞”還只是新媒體矩陣中的一小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新京報》還是其他的傳統紙媒,在媒介融合這條路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真正將媒介融合在一起,是所有媒介工作者想看到的美好前景。本文通過以新京報“動新聞”為例進行分析,以期為報紙媒介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型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