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娜
(福建省兒童保育院 福建福州 350000)
傳統故事繪本在大班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的運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大班幼兒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創意戲劇表演活動時,要加強對傳統故事繪本的挖掘與利用。教師在設計傳統故事戲劇表演活動時,要在實施的過程中進行反思,通過反思發現其中的問題,再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后再實施,以此實現戲劇節表演活動效果和質量的螺旋上升。
傳統故事繪本在大班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的有效運用,不單單可以滿足大班幼兒喜歡故事、熱愛表演的天性,同時還有助于幼兒藝術素養的提高。第一,傳統故事繪本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因為距離其生活的年代十分久遠,所以充滿神秘的色彩,可以滿足幼兒喜歡幻想的天性。第二,傳統故事繪本語言都是大班幼兒平時生活中接觸的語言,所以與大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更為契合。第三,大班幼兒普遍都比較喜歡進行肢體律動、動作模仿和臺詞對話等,在傳統故事戲劇表演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內心對繪本人物的理解和感受進行表演。一段時間后,幼兒的藝術素養自然可以得到相應提高。
傳統故事繪本講述的都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其在大班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的運用,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通常都會聯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并假設如果在實際生活中自己面對著這樣的情境,在這一事件中自己會如何做。在表演的過程中,幼兒不單單會對有著良好傳統美德的角色產生敬佩之情,同時還會將其作為學習的榜樣,在與角色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將角色的傳統美德內化于心。觀看的幼兒也會產生向戲劇中角色學習的動力。由此可見,傳統故事繪本在大班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的運用具有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助于幼兒良好道德的培養。
文學素養是大班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素養,其可以很好地彰顯出幼兒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若想培養幼兒的文學素養,大班幼兒教師不單單要針對幼兒文學課程展開研究與學習,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創意戲劇表演活動的研究與實踐。首先,在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運用傳統故事繪本時,幼兒教師需要對傳統故事繪本進行改編,在改編的過程中,教師的藝術素養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故事繪本都適合運用到大班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大量地閱讀傳統故事繪本,并從中篩選出具有鮮明角色形象、較強故事性、較高教育價值并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傳統故事繪本。幼兒教師的藝術素養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最后,為了得到較好的戲劇表演活動效果,幼兒教師通常需要對戲劇中的角色進行適當增減,這就需要幼兒教師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容,準確地定位其中的人物。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藝術素養自然也可以得到相應提高。
在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的背景下,幼兒園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承擔起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所以大班幼兒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創意戲劇表演活動時應該加強傳統故事繪本的運用,這樣不但可以使得戲劇表演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同時還可以加強幼兒園傳統文化建設,在幼兒園內大力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1]。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其正處于形象思維占主導的階段,傳統故事繪本在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的運用,可以將傳統故事更為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幼兒前面,并且幼兒還會參與到傳統故事的表演中,可以很好地強化幼兒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促使其樹立起文化自信與自豪感,同時自覺地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從普遍意義的角度來看,為幼兒設計的繪本都是以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等為基礎的,對幼兒的能力、情感、知識等的發展都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然而并非全部繪本都具有較好的價值導向與教育性,當然也不是全部的繪本都適合運用到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為此,大班幼兒教師在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運用傳統故事繪本時,一定要精心篩選傳統故事繪本。首先,所運用的傳統故事繪本需要具有教育價值,不管是教育活動的開展還是教育載體的選取,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幼兒的價值觀、思想道德品質以及各種能力等。所以幼兒教師在篩選傳統故事繪本時,首要需要考慮的就是其是否具有教育價值。一本優質的傳統故事繪本在大班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的運用,不但能夠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促使幼兒產生參與的興趣與思考的積極性,并且還會對繪本中的故事情節、人物角色產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與探索的欲望,幼兒通過戲劇表演可以對繪本中的人物角色有自己的理解與判斷,能夠體會到繪本所表達的情感。其次,所運用的傳統故事繪本需要可以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幼兒教師在篩選傳統故事繪本時,一定要選擇具有較強趣味性的傳統故事繪本,這樣的繪本可以更好地促使幼兒產生參與戲劇表演的興趣,并且會對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中班和小班的幼兒相比,大班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要更加強烈,并且大班幼兒的思維也要更加活躍,對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都比較喜歡。傳統故事繪本本身即是比較適合幼兒進行閱讀的書,其不僅配色絢麗,同時其中的形象也十分精美,并且故事情節既完整又具有懸念,所以其自身就對幼兒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只有當幼兒對繪本故事產生了興趣,其才會積極、自主地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來,這樣戲劇表演活動自身的價值才能夠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2]。最后,幼兒教師所選擇的傳統故事繪本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活性,符合幼兒已經建立的經驗。對于幼兒來說,其學習和發展都是建立在生活經驗基礎上,所以,大班幼兒教師在運用傳統故事繪本時,一定要選擇與幼兒生活經驗相符的繪本,繪本的內容需要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接觸過的內容。只有貼合幼兒生活的傳統故事繪本,才能夠促使幼兒在閱讀時可以有話可說、有話題可以討論,這樣幼兒便會更加積極地參與戲劇表演中。
在大班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運用傳統故事繪本時,并不是簡單地運用戲劇表演的方式將繪本的故事情節呈現出來,通常需要對傳統故事繪本進行合理改編,讓其中的內容更具戲劇性。對于傳統故事繪本和戲劇來說,兩者中元素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傳統故事繪本中的人物對應的就是戲劇表演活動中的角色,繪本中所講述的故事事件就是戲劇中的情節,繪本中的文字和戲劇中角色的性格特點、動作、對話等相對應[3]。但是繪本和戲劇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傳統故事繪本是供幼兒閱讀,而戲劇活動是供幼兒進行表演。所以,大班幼兒教師需要對傳統故事繪本進行改編。
首先,幼兒教師需要明確戲劇表演活動劇本的主題,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對傳統故事繪本的教育價值進行提煉與濃縮,一個優秀的幼兒戲劇表演劇本一定有突出的主題,其一般利用一句話或一個詞就可以概括。為此,幼兒教師一定要深入挖掘傳統故事繪本的教育價值,最終明確劇本的主題[4]。例如,在《真假美猴王》這一傳統故事繪本中,孫悟空在遇到假孫悟空時,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拉著假孫悟空上天入地,想要找到一個神仙證明自己才是真孫悟空,即便自己在接連不斷的需求幫助中都沒有找到一個神仙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但是其依舊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去尋求幫助,雖然遭遇重重困難,但是依舊很積極地去尋求幫助。幼兒教師在改編這一繪本時,便可以將孫悟空不消極、勇往直前的精神作為戲劇表演活動的主題。
其次,幼兒教師在改編傳統故事繪本時,還應該對繪本中的人物進行合理增減。角色是戲劇表演活動中必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原色,對于表演者來說,角色就是一個和自己有所不同的“他人”。在戲劇表演活動中,幼兒需要以一個“他人”的身份進行思考、說話和行動[5]。對于大班幼兒來說,由于其年齡較小,所以教師不宜設置過多數量的角色。通常情況下,設置六個以下的角色最為適宜。如果傳統故事繪本中有較多的人物,教師可以先將繪本中所講述的傳統故事講述給幼兒聽,讓幼兒初步了解繪本中有哪些人物。在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反應,并以此為基礎適當地對人物數量進行刪減,將幼兒相對比較感興趣和喜歡的任務留下來,將幼兒不太感興趣和喜歡的個別并不是很重要的次要角色刪除掉。
最后,合理編排戲劇表演的情節。戲劇表演活動中的情節和繪本中講述的事件相對應。傳統故事繪本中每一頁的畫面講述的就是某一事件,而戲劇表演活動的情節的構成則是一系列的事件,其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幼兒教師在編排戲劇表演情節時,需要循序漸進地增加情節的復雜度,從簡單到多樣。
在大班戲劇表演活動中運用傳統故事繪本時,教師需要認識到繪本中的文字描述對應的是戲劇中的臺詞。臺詞也是戲劇表演活動劇本的重要基石。如果一個劇本沒有臺詞,那么其就稱不上是劇本,也不會有人物沖突,劇情也無法發生與發展[6]。戲劇表演活動中臺詞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其一為對白,就是劇本中各角色之間的對話。其二為獨白,就是直接向受眾講述角色的內心活動。其三為旁白,就是對劇情背景的一個交代,面對的既包括臺下整體觀眾,也包括臺上的所有表演者。在戲劇表演活動中旁白的作用就是將前后劇情連接在一起。臺詞的設計可以很好地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教師在根據傳統故事繪本設計戲劇表演活動臺詞時,需要突出臺詞的口語化、性格化和動作性特點。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其尚處于直觀思維的階段,對角色的復雜、抽象的內心活動很難通過眼神、表情、肢體動作呈現出來,導致觀眾很難輕松地理解,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對傳統故事繪本中的人物對話做出調整,并站在幼兒的角度設計臺詞,既要保證臺詞的適宜性,又需要注意增加臺詞的趣味性。幼兒教師在具體設計臺詞時,需要將傳統故事繪本中抽象化、書面化的語言描述以幼兒能夠輕松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并且要突出人物的形象與性格特點。
大班幼兒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戲劇表演活動時,需要認識到傳統故事繪本中的地點對應的是戲劇表演中的場景。在戲劇表演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畫面背景展示繪本中的地點。而在大班幼兒戲劇表演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戲劇表演場景的合理創設,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教師在具體創設戲劇表演場景時,需要保證其至少存在兩個空間轉換。對于一個優質的戲劇表演劇本來說,不單單可以呈現不同的場景,并實現不同場景之間的相互切換,還可以通過特定場景的創設,引出角色間的對白,同時利用不同的場景推動整個情節的發展。劇本中進行場景切換的目的是提醒一些相關角色該上臺在這一場景中表演了,同時為幼兒創造一個虛擬化的表演氛圍,將幼兒更好地帶入角色中[7]。幼兒教師在創設戲劇表演場景時,可以利用旁白的方式對該場景進行敘說,也可以利用報幕的方式轉換場景,也可以輔助一些道具讓幼兒扮演場景中的靜物,像房子、樹木等,該方法通常被稱為背景物擬人化法。
綜上所述,大班幼兒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創意戲劇表演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承擔起向幼兒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擔當。在平時大量閱讀傳統故事繪本,并從中合理篩選出適宜的傳統故事繪本運用到創意戲劇表演活動中,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需要對傳統故事繪本的內容進行合理改編,并對繪本中的人物角色進行恰當增減,同時合理設計戲劇表演的臺詞和場景,以此進一步凸顯戲劇表演活動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