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虹
(江西省直第六幼兒園 江西南昌 330000)
陳一平的文章《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評價》認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評價”貫穿全過程,它是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通過觀察、談話等方法對幼兒的學習態度、能力、方法、成效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是教師及時反省和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策略,以促進幼兒學習進步的過程。讓幼兒進行過程性評價,能有效幫助幼兒學會評價自我及他人的方法。
教師對數學活動的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不斷優化數學評價環節,并注重對幼兒操作過程的評價,使幼兒產生學習主動性。教師在整個數學活動中及時觀察、適時評價,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幫助幼兒提高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幼兒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幼兒建立學習自信心,激發幼兒興趣,引發幼兒主動思考,促進幼兒自我產生式學習。
自主性學習是幼兒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在數學活動中,我們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供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幼兒進行操作的時候,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指導與評價,例如:“你來說說你是怎么做的?”“你為什么這么做?做得對嗎?對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對,應該怎么做?”等等,讓幼兒不斷反復思考自己的操作過程,并能夠解釋自己的操作過程與結果。當幼兒在做的時候出現了錯誤,引導他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努力去想各種辦法來解決,從而發展幼兒的自主性。
在數學活動《5 添上幾個是幾個》中,有的幼兒是按照逐一添上1—5 個變成6—10,有的幼兒是想添幾個就添幾個,有的幼兒是把原來操作底紙上的點子先涂上顏色,然后按照自己的愿望進行添加。在交流評價環節中,請幼兒主動思考怎么能夠添上不同數量的點子而變成另一個數,并做到不重不漏。請幼兒自己來說說思考與操作的過程。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大家發現原來按照逐一添上1—5 變成6—10,是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教師正是在基于充分觀察的基礎上,了解了幼兒的操作過程,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引發幼兒主動思考,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數學規律,從而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在中班數學活動《撒花片》中,花片是兩種顏色,讓幼兒通過撒花片感知5 的分合,幼兒在操作中總是出現撒的花片是同一種顏色;有的時候會撒在盤子的外面;多次撒花片時總是出現同一種結果。對于出現問題與困惑的幼兒,通過在評價環節中大膽表達出來,然后請同伴們一起想辦法解決,有的幼兒能主動介紹自己的好方法好經驗,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有意識地發現有好的操作方法的幼兒,在評價時請他來介紹好的經驗,幫助遇到困難的幼兒積極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達成較好的學習效果。通過觀察幼兒在操作中的表現,分析問題出現的成因,尊重幼兒的發展差異,根據其不同發展水平提供支持策略、評價策略。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自主性,讓幼兒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得到良好的發展。
探究性學習是幼兒從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學習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是幼兒通過各種事實來發現概念和規律的方式。在數學活動《瓷器展》中,幼兒通過對瓷器的認識與了解,從而去發現為什么這些瓷器要這么命名,了解瓷器的相關文化知識。幼兒對瓷器了解后便于其對花瓶或者瓷碗按照不同特征來進行分類。可以按照花瓶的形狀、顏色、花紋、大小等進行分類,在活動中體驗同一集合的多種特征,從而按分合中的互換關系分一次記兩次結果,找出9的8 種分法。有的幼兒有之前8、7、6 的分合概念,就直接在活動單上直接記錄出9 可以分成1 和8、8 和1,9 可以分成2 和7、7 和2……于是教師就請幼兒來解釋為什么9 可以分成1 和8、8 和1,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幼兒能夠很好地解釋出因為花瓶有1 個白色、8 個紅色,所以寫出的是9 可以分成1 個白色花瓶和8 個紅色花瓶,然后把兩邊的數字互換一下就變成9 個花瓶分成8 個紅色和1 個白色的。幼兒能夠很好地解釋自己的操作過程,并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在后面的分類計數中很快就準確地完成了,因為他們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從而在進行操作活動時也同樣很好地運用相應的知識經驗進行記錄。在評價環節中,請幼兒分享自己的操作結果與發現的規律,同時幼兒能對自己的發現給予很高的評價,幼兒大大地獲得了自信心與成功感。同時教師在活動中請幼兒來解釋,并不斷地進行追問,很好地激發了幼兒自我學習的欲望。教師的肯定與同伴們的掌聲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繼續探究的愿望,較好地促進幼兒探究性能力往縱深發展。
在《數的順序》活動中,目標是能在連續的小于號、大于號之間,對10 以內任意四數進行大小排序;初步理解10以內四數之間大小關系的傳遞性;能保管好材料,操作完后能夠還原。活動的要點是能理解連續大于號、小于號表示的大小順序,并基于數量排序,初步理解10 以內任意四數之間的大小關系的傳遞性,進一步發展10 以內的心理數線。當幼兒完成操作后,教師進行追問:“4>3,那4>2 嗎?”小朋友搖搖頭,教師進一步提問:“4 個皮球多,還是2 個皮球多?”小朋友答:“4 個多。”教師:“4 個皮球比2 個皮球多嗎?”小朋友:“是的。”教師說:“因為4 個皮球比2 個皮球多,所以4>2。請問4>1 嗎?”小朋友想了想點點頭說:“4>1。”通過同樣的方法,教師進行追問,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10 以內四數之間大小關系。評價環節中教師拿來一個小朋友做的操作結果“2<4<10<8”,請幼兒來糾錯時,其中有兩個錯誤,一個是數量與數字的對應,一個是連續小于號之間的大小排序。第一個小朋友上來時沒有完成,接著就請第二個小朋友來,第二個小朋友先是說為什么那里不是9,然后就想去找數量為10 的皮球卡,可是教師提醒他,之前的小朋友是選擇了數量為9 的皮球卡,于是他從數字卡中將數字9 找了出來貼在底板上。教師又問:“這樣做對了嗎?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通過讀一讀小朋友們發現出現了錯誤,于是大家一起按照先排皮球卡再貼數字,最后讀一讀的順序又進行了訂正,經過大家的努力最后完成了正確的大小排序。
活動中教師通過質疑、追問、糾錯、再質疑、再追問、再糾錯的方法,引發幼兒主動思考與學習。在幼兒完成操作與評價環節時,教師通過語言繼續引導幼兒思考,幫助幼兒理解10 以內四數之間大小關系的傳遞性。當幼兒不理解4>2時,教師從數量出發,幫助幼兒從理解數量的多少到理解數字的大小。從具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幼兒在糾錯的環節中第一次沒有完成,教師通過質疑、追問,請幼兒讀出操作結果后再進行訂正,就這樣通過不斷質疑、追問、糾錯、再質疑、再追問、再糾錯的方法,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時間,幫助幼兒理解數量關系,引發幼兒自主探究性學習。
情境性學習是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達成一定的目標,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創建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是師幼間主動積極建構性的學習,并能引起幼兒學習積極性的過程。創設不同的游戲活動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并能運用語言及非語言的評價促進幼兒與環境材料之間的互動學習。
在《瓷器展》中,花瓶上的圖案不一樣,自然而然地幼兒就會對花瓶進行分類,當幼兒出現漏數或者重數的時候,教師引導幼兒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做到不重不漏,例如可以逐一數出有百合花的花瓶有多少個,然后再數出荷花的花瓶有幾個。提供的材料有豐富的情境性,這樣幼兒仿佛置身在瓷器展現場,然后對瓷器的特征進行分析歸類。在《撒花片》的游戲中,花片正反兩面是不同的顏色,當幼兒撒出花片時會出現兩種不同的顏色,這樣自然而然分成兩部分,通過幼兒與花片的互動體驗分合的關系。正是運用適合幼兒學習并具有明顯特征的操作游戲材料,引發幼兒在情境中自然而然進行學習。
在《圖形的座位》活動中,請幼兒幫助還原之前的座位時,教師是有目的地取掉底紙上的圖形,每一行每一列都有涉及,顏色形狀都有出現,所以幼兒在放回座位時必須去分析圖形的顏色和形狀特征,才能找回相應的座位。在幼兒放回后,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說出既要看顏色標記還要看形狀標記。教師運用調整游戲材料的方式,引發幼兒主動思考,自主學習。
在大班《數的順序》活動中,在第一環節情境導入后,請一名幼兒任意挑出4 張皮球物群卡,幼兒看到教師的教具中皮球卡是按順序1 到10 排列的,他取出了數量為1 到5 的物群卡,于是教師請他取出4 張,他將數量為5 的皮球卡放了回去。這樣幼兒在后面按照從大數排到小數時,就出現了4>3>2>1 的現象,這樣在幼兒操作的環節中,很多孩子出現同樣的操作結果。當教師發現有很多孩子出現這樣的現象后,就從桌面的操作盤中取出了一些數量為1、2、3 的皮球卡,這樣幼兒就出現了新的思考,不再是按照之前的4>3>2>1的順序來完成操作。通過不斷調整材料的投放數量、方法等,使材料真正成為支持幼兒自主學習的載體。
同時在評價環節中,通過提供情境性的游戲材料供幼兒進行交流評價,使幼兒更易于將操作結果講解介紹給同伴聽,同時也能使其他幼兒很快進入回憶自己剛剛的學習操作與思考中,使幼兒的評價有載體、有趣味、有目的,進一步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在評價環節中,幼兒通過進行自評、互評和他評的方式,不斷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引發幼兒自我產生式學習。幼兒表述自己的操作策略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不同策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或者是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幫助幼兒完整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幼兒通過表達自己的操作方法,傾聽同伴的操作策略,發現最易于自己接受與學習的策略,從而引發幼兒自我產生式的學習。
教師發現,操作后很多幼兒不會進行同桌間的相互檢查,于是教師就在評價環節中提醒幼兒可以多多進行相互檢查,看看別人做得對不對,同時也邀請同伴檢查一下自己的操作結果。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做完自己的操作活動給同伴相互檢查,通過多次提醒,現在幼兒在操作活動中能夠有意識地這樣做,同時在評價時教師將此問題拋出引發幼兒的討論。通過在評價環節中幼兒的積極討論,教師的正確引導與肯定鼓勵,進一步增強了幼兒與幼兒之間相互交往與互動的意識,同時幫助幼兒掌握相互評價的方法,提高了幼兒相互評價的能力。
在《瓷器展》中,有的幼兒出現怎么數也數不清楚的時候,有幼兒說可以把已經數過的物品做上標記,這樣就知道哪些數了哪些沒有數;有的幼兒說可以從第一排開始數,數完后再數第二排,這樣也能數清楚。如果這里數一個那里數一個,這樣總是數不清楚。正是在能夠完整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并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操作結果的基礎上,幼兒才能自信地對他人的操作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相互之間互動學習。
在《撒花片》中,請幼兒將撒花片的結果記錄在活動單上時,有的幼兒運用的是圓圈標記,有的幼兒是用點子標記,有的幼兒是用愛心的標記,還有的幼兒是用花朵表示。用哪種標記又快又好呢?幼兒通過討論進行自評、互評,最后表示只要是自己熟悉的、能快速畫好的、別人能看懂的就可以,正是幼兒通過相互交流互相評價從而達成共識,促進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同時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能力。
在數學活動評價環節中,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學習特點,充分發揮幼兒學習自主性。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在操作中不斷發現事物的規律,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滿足幼兒不斷探究的愿望,運用情境性的學習方法,使幼兒主動學習,不斷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以幼兒為學習主體,著重觀察幼兒行為,滿足幼兒渴望得到正面評價的心理需求,有效促進了幼兒的學習。
通過不斷優化數學評價環節,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有語言評價與非語言評價,有材料支持性評價,有自評、互評、他評等多種策略,有效促進幼兒自我產生式學習,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