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圍 李 林
(1.攀枝花市第三中學 四川攀枝花 617000;2.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9)
教育部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明確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在學校中勞動教育又沒有專門的課程開展教學,因此學科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高中生物實驗課程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在高中生物實驗課程中融合勞動教育要素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勞動是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重要過程與途徑,是人類所獨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勞動教育”一詞最早起源于蘇聯教育學者提出的教育勞動起源說[1],恩格斯著作《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表明是勞動創造了教育。而后又出現了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等。我國最早提出勞動教育的教育家是陶行知,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論的觀點。2020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2]。”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勞動教育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而學科課程承載著傳播知識以及育人的雙重使命,因此在學科課程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尤為重要。而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課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實驗的過程本身就是“動”的過程,它和勞動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高中生物實驗課程是實現勞動教育的良好途徑,勞動教育促進高中生物實驗課程的發展。
關于全面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提出了相應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主要觀點: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從人的勞動能力來說明人的發展,認為人的發展是體力與智力的共同發展。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從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說明人的全面發展,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對社會關系的全面占有,不僅包括體力與智力的統一發展,而且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諧發展。最后,馬克思、恩格斯從全人類解放出發,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指個人能力與精神面貌的全面發展,而且包括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3]。將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是新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良好途徑。
教育勞動說的觀點源于蘇聯的雅科夫利夫,在他看來,教育是一種勞動,學校就是勞動的場所,教師就是勞動者。這一觀點被馬克思主義學者所贊同,而后提出從猿轉變為人的根本原因是勞動,勞動創造了人,因而勞動必然是教育產生的最初的本源,教育起源于勞動。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可以實現教育起源于勞動而勞動又回歸教育的雙向協同。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勞動是培養人的關鍵,甚至是最重要的途徑。在借鑒馬卡連柯等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綜合自身的不斷實踐等,提出了屬于自己的勞動教育思想。在他看來,勞動不只是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人們為了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一切活動,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正確認識并改造世界,實現勞動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共贏。勞動教育即在勞動中實現育人目的,一方面,通過實踐讓學生學會勞動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學會使用一般的勞動工具;另一方面,實現教育的隱性功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養成正確的勞動習慣、形成高尚的勞動人格,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實用主義教學理論中提道“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方法論以及“從做中學”的學習方法論。分別從教育者和學習者的角度突出了教育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歸于生活,生活處處皆勞動,生活處處皆教育。人本身是在社會中生活的個體,自然會受到生活中諸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一些前概念,進而對學習產生影響。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元素,既可以消除學生的一些不科學甚至錯誤的前概念,又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還能夠實現“從做中學”和回歸教育本質的目的。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學實驗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實驗的過程原本就是實踐的過程、勞動的過程。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實踐是檢驗整理的唯一標準”的正確性。從生物學的視角來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用生物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既可以達到生物實驗課程和勞動教育的目標,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首先,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得到提升,勞動意識得到增強。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要素。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微觀結構等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結構與功能觀,通過學生自主進行人工生態圈的構建等能夠提高學生的穩態與平衡觀等生命觀念,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正確價值觀。通過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觀察、發現并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以及談論與交流等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等科學思維,通過對生活中遺傳病的調查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增強社會責任感。真正做到在勞動當中學習、在學習當中勞動。
其次,可以豐富生物實驗課程的素材。在實驗教學中變講授式教學為探究性實驗,給予學生自主權,讓學生自行尋找生活中的實驗素材自主進行探究。除此之外,在模型制作課程中以“變廢為寶”為主題,讓學生去觀察、發現科學可行的素材,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實驗素材來源于生活,既貼近學生的認知,又易于獲得。
再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利用生物學知識可以解決在勞動中遇到的問題,用實際行動去說明問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及探究興趣,增強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產生學習沖動從而激發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的產生。
最后,有利于加強深度學習,實現素質教育。在當今世界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全球化、信息化越來越普及,對人才的要求也就隨之而升高。教師和學生的壓力巨大,導致填鴨式教學、死記硬背、題海戰術,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等教育現象隨處可見。但是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使得學生學習知識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深層的含義并沒有被理解,這就會導致學生學不會、記不牢、考不好的現象發生甚至形成惡性循環。通過勞動教育與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夠有效實現深度學習,是有效轉變“選拔適合于教育的學生”的應試教育為“選拔適合于學生的教育”的素質教育的手段。
《教育大辭典》中把教師定義為:“教師是指在學校中傳遞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能,并且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3]。”教師作為教育中的主導者,要認真研讀生物學課程標準從而領會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深刻領悟生物實驗教學與勞動教育協同育人的理念,樹立生本教育、生命教育、終身教育的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師專業素質,包括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班級管理等條件性知識、生物學專業知識、其他各個學科的文化知識等,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將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學生學習的指引者。從“工匠型教師”的角色中擺脫出來,成為“學者型教師”甚至是將最新教育科研成果融入課堂的“創新性教師”,注重與學生交流的藝術,抓住學生的向師性,遵守師生相處的原則從而建立民主—參與型的師生關系。同時加強對勞動價值的認同,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通過以榜樣教育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教育觀念。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交給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從而更好地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生活即教育。”勞動教育要源于生活又要回歸生活。記得有位德國學者說過:“將15g 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將15g 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在享受佳肴的時候將15g 鹽全部吸收了。”在筆者看來,知識與情境的關系就猶如鹽和湯的關系,將知識融入情境中使知識更容易被吸收。教師要善于發現與挖掘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提取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作為生物學實驗材料或者器材,用生活中真實案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生活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思維,還能夠有效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實驗課程中,教師可用生活中發面的例子進行教學。課前讓學生進行有氧和無氧發面實驗,課上小組分享并提出問題進行后續實驗。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也能夠發現學習生物學實驗的樂趣。
在“雙減”政策下提出的協同教育理念,打破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阻隔。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同樣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協同教育模式。教師要加強與家長和社會的聯系,積極調動家庭中以及社會中的有效教育因素并將其融入學校教育中。當然,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教育教學規律、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最近發展區,從而實現更好地育人。同時不僅要發揮教育的顯性功能,也要發揮教育的隱性功能,在生物學實驗正式課程中要融入勞動元素,在課外同樣要發揮其作用,譬如發動學生對校園中的植物掛牌、在教師的墻上適當粘貼一些勞動楷模的畫像及介紹等,將做得又快又準確的學生名單展示出來,從而對其他學生產生榜樣作用。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對某植物的生長情況或者動物的生活習性進行觀察等方式,再譬如端午節時組織學生進行包粽子活動,學生自行探索包粽子的方法之后再進行方法的分享與交流,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科學探究能力、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還能夠有效促進同學之間的友誼發展。
作業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延續,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適得其反。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注意:其一,作業的量不宜過多,同時增加趣味性。其二,高度重視作業質量。做到“少而精”,真正做到給題目做“減法”、給思考做“加法”。其三,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可以是調查類也可以是訪談類還可以是視頻制作類等,主要給學生安排貼近生活的、開放性的、具有操作性的作業,讓學生在動中學、在樂中學。教學的最后一步是評價,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促進目標的達成。在評價內容上,要將勞動教育要素融入評價體系中,在評價方式上,教師要摒棄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方式,采取多樣的評價方式。做到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他人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宏觀評價與微觀評價相結合。也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評價方式,譬如檔案袋評價。在此過程中注重個體的進步,增強學生的信心,真正發揮教學評價應有的導向、促進以及激勵作用。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實驗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高中生物學實驗課程當中,選擇合適的教育時機和策略,以高中生物學實驗課程為載體,在課程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勞動教育,甚至可以據此開發校本課程,從而培養全面發展中又有個性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