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哲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3)
從根本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還是有區別的。在“十四五”開端之年,我國教育部門就圍繞職業教育做出一系列優化改革,清晰地規劃路徑,提出職業教育評價的功能、效用。結合教育類型實施多維的評價活動,從政府評價到院校自主評價再到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形成了全方位的評價機制。結合院校教學特征設計富有本校特色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并配套相應的評價保障措施,以穩步推進職業教育評價活動。
作為教育大國,我國很早之前就在著手跟進教育評價活動,構建了覆蓋廣、效果好的體系。“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地提出“職業教育適應性”的概念,為職業教育評價改革指明方向,對此不僅關系職業院校的辦學、發展,還強調了教育要適應社會企業的用人需求[1]。要運用好職業教育評價的標尺,跳出固有評價的桎梏,穩步推進職業教育評價活動,借助科技發展、產業升級改革的機會,培養更多合格的社會主義實用型人才,提高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讓求學者可以“有學上”“上好學”,校園輸出的人才可直接為社會、企業所用。
優化職業教育,提高評價效果,推進評價改革,這是契合“國家治理”總路線的表現,也是目前職業教育領域解決短板、克服問題的關鍵。依托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為職業教育指引新方向,明確職業教育新目標。發揮好“指揮棒”功能,從技術層、管理層、法律層等多方面做好保障。這還關系著政府在職業教育上宏觀調控,學校職業教育未來出路。由此不難看出,抓好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契機,將其向專業化、現代化職業教育升級轉化,穩步推進職業教育的治理能力提升,完善相應的治理體系。
目前,國內職業院校實施的教育評價工作還存在諸多不可忽略的問題。第一,評價趨勢“五唯”化。教師評估取向有“五唯”趨勢,還有一些院校出現了“唯升學”“唯分數”的錯誤傾向,以吸引更多畢業生進入職業院校。第二,教育評價對象比較單一,存在著“行政化”的趨勢,職業教育評價主體雖然多元化,但學校、教師評價依然占很大比重。企業在職業教育評價發言權依然很小。第三,評估指標不完善。部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參考高校的課程標準、要求設計的評價體系,而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照搬照抄的評價標準并不適合高職院真實情況,為此職業教育評價工作還需要繼續創新,解決職業教育評價的短板,優化科學的評價機制,發揮好評價作用,做好評價工作。
第一,科學原則。評價活動要講究客觀、科學,避免盲從評價、短視評價、功利評價。梳理職業教育體制問題和機制問題,明確評價權責,創新評價制度,財政允許情況下,可增加職業教育的評價投入。
第二,有效原則。評價必須有效,過程要有效,結果也要有效。基于主體看,政府牽頭建設督導制度,設立督導機構,發揮督導作用和功能,從而切實做好政府評價的工作。基于內容看,可評價標準可覆蓋教育發展、教育后創業就業、民生保障等。
第一,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職業院校應該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評價的核心,建設思政學習、理論學習、實踐學習的協同模式,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 “工匠精神”,掌握崗位技能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
第二,健全校內質量保證制度。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需要有完善制度做支撐,提升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實施常態評估,完善問題整改、監管、反饋機制,逐步建設精準細化評價。結合辦學定位和特色,將教育評價工作分類分步推進。
第三,完善校內評價內容。職業教育評價要兼顧德技并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等,保障畢業生就業的質量,同時還要關注“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評價,強化專業培訓,映射出特色職業教育的鮮明特征。
第一,加強師資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要解決“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的現狀,必須做好師德師風建設,將其納入考評中。可以創新一些制度,如:黑名單、一票否決。
第二,優化構建“雙師”評估標準。從認定標準、聘用要求、考核標準入手,界定好這些要求,提升教師實際操作技能,從而保障職業教育綜合能力。
第三,跟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基于分級原則構建能力與績效并行的多層次評估體系,注重對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社會培訓等成果的評價,可探索一些靈活的代替機制。
第一,搭建完善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健全道德評估體系,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目標為指導,將理想信念、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納入素質教育范疇中。
第二,建立健全學生的學業評價機制。根據學生的過程表現、結果表現進行判斷、分級,不同級別的學生對應的素質、技能要求也不同,在此基礎上建設個性化的評價標準,可以對學生學業成果形成客觀評價。
第三,優化職業學校招生制度與考試制度。招生與考試關系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教育水平。它已經成為職業學校特色辦學、特色教育的改革成果。
第一,人崗協調。根據崗位用人的要求、企業需求,培養技術人才,保障輸出的畢業生可以直接上崗操作,還要重點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職業發展機制、支持政策等問題。在職稱評聘和職務職級提升上,職業院校畢業同高等教育畢業一樣對待。
第二,人才評價。技能評價制度是衡量技能人才轉化的標尺,從“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以及專項職業能力多方面進行評價考核”,讓評價更客觀、更有理有據。[2]
第三,激勵機制。激勵方法對職業教育活動至關重要。要根據個人的能力、實績、貢獻設置激勵機制,結合崗位、勞動付出設置薪酬機制,考核管理與績效管理聯合,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激發人才創新能力。
第一,強化校內機構建設。以校內黨委組織為引導,牽頭做好質量保障工作,設立評估診斷辦公室、督導機、教育教學質量評估中心等,并對職業教育評估工作進行研究、推動和監督,明確各部門的分工,通過三者之間靈活搭配,可促使評價體系更完善更充實。
第二,健全教育評價標準。遵循品質標準及要求,重塑質量文化,調整校園教學質量評價保準,標準要實時更新,修訂完善教學標準、教師發展評價標準以及學生成長評價標準。還要關注監督體系的完善,讓人才素質可大大提高。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校內數據中心,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提高數據資源的開放,從采集信息到處理信息、披露輸出信息,做好信息化建設,運用技術手段做好信息質量化、現代化處理,為教育改革活動提供支撐,讓教育評價更有理有據。
首先,健全相關的政策和法律體系,鼓勵企業參與評價,完善基礎性法律建設、地方法規、行業規范等,由此界定職業教育評價中行業企業的作用。要盡量論述評價內容、途徑以及評價方法等。完善相關政策制定,立足行業企業的視角評估職業教育,評估當前學生的學習過程,畢業后就業情況,職業教育的知識體系與用人崗位標準、規范的銜接程度,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要求吻合程度等。
其次,鼓勵行業企業的參與,構建利潤共享機制。協同校外企業制訂合作教育的方案,鼓勵產業企業以各種形式參與到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和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分配等活動中,根據企業人才要求,開展培訓、考核、教育活動。在國有資產管理、人事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優化改革,設計財政、財稅、土地保障優惠政策,扶持職業教育評價工作,充分配置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通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開展高品質的職業教育。
最后,制定行業規范,提升行業企業的評估水平。校企聯合制定標準課程,可從專業設計開始,結合行業、崗位、職業的需求,參考資格考試內容設計標準課程。必要的情況下還可將行業企業的用人標準、崗位標準納入職業教學活動中,擬訂評估方案,可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方案可行性、科學性進行評價。
第一,健全政府的職業教育監督和考核工作。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及要求,盡快推進各地出臺相關的行業監管條例和管理制度,以保證教育評價有法可依、有章可依。職業教育督導要堅持頂層規劃指導,協同地方制度創新,理論探索和積極實踐相融合,依托政府轉型契機,穩步促進職業教育平等化、信息化、現代化,強化地方政府的職業教育評價責任。
第二,強化職業學校的監督管理,引導特色辦學、水平辦學。職業教育的監督評價要體現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做到“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以“知行結合”為核心,以“以德為本”為教育思想,構建“產學結合”的教育評估指標體系,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發展。評價活動要做到公開、透明,及時向社會公布監督評價主體、評價指標以及數據來源,提高教育評價的公信力。
第三,搭建多維高效的評估監管機制。在任務跟進發展中,對于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評價監督,這是實現督學工作的前提,也是督政工作的依據。教育評價本身就是一項專業性、綜合性的工作,要求教育監督、測評、協會等專業組織參與評價。立足職業教育現狀、改革規劃,搭建科學有效的評估機制。運用大數據技術、智慧手段做好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從而讓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全面。
第一,合理引導家長、社會公眾參與職業教育評估活動。在職業學校管理體系中要積極吸收家長和社會公眾的力量,對于學生的就業質量反饋評估,要多多關注家長、社會群體的評價,公開建設一些評價渠道,在社會公眾評價中適當地提高相應的權重。
第二,建立國家、省、校三級職業教育質量的年度評估報告體系。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尚處在初級階段,應通過建立健全的工作機制和責任機制,將未上報的職業院校列入“負面清單”。要對學校層年度報告進行規范化,可以重點突出發展情況、社會公眾關注的情況。
第三,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教育評價,不斷優化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比如,優化政府采買服務,為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減免稅收等,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激勵那些行業機構參與教育評價,推進獨立機構、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參與職業教育評價活動。監管部門對評估機構的資格認證規范化管理,明確認證機構、認證標準、認證程序以及認證周期等。
職業教育的“生態圈”決定了職業院校的發展模式、運營方式,同時還緊密關系相關利益主體,為此要向政府、企業、學校做出積極回應。[3]由此不難看出評價職業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多元化的,任何與之相關的利益主體都可成為評價者。為此實施職業教育評價不僅要政府參與,還應該鼓勵學校、企業以及家長參與,形成“政府+學校+行業”的三維度評價模式。
教育評價的關鍵因素是評價標準。設計什么樣的評價標準,決定了什么樣的教育評價結果。那么我們評價什么,就會牽引著職業教育教學重視什么,引導他們的教育工作。教育評價標準要從宏觀和宏觀兩個角度分析,首先,結合高職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發展核心、方向,將這些要素反映在教育評價標準體系中,如:將產教融合、育訓結合也導入評價體系中。其次,立足學校的育人方向,結合職業人才培養目標和院校職業教育的特征、社會組織人才需求,構建健全多元評價、動態評價、過程評價的標準。這樣才可保障教育評價可行、可用。
信息技術是促使教育改革的動力,對于職業教育評價改革也是如此,它是推動職業教育評價創新發展的基礎。目前,國內職業院校進行教育評價活動還是比較落后,主要是依靠傳統評估方式評估,面對現代高職院校的評估手段和信息技術應用不足的問題,應該著力于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開發和改進評價考核結果的應用。
科學有效的評價才會源源不斷地吸引社會力量。讓更多校外主體參與到評價活動中,這也是本次教育評價改革的初衷和方向。保持職業教育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標準多元化,開展職業教育評價活動要樹立、堅持正確的職業教育評價取向,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的發展觀、人才成長觀和選人用人觀,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一種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