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婧/文
文化活動是高校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過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為高校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無形之中深化學生的文化體驗和認知。當前高校開始重視對文化活動內容、形式進行創新,基于此,本文對高校文化活動的深刻意蘊的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文化活動中的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以期可以為高校開展高質量的文化活動提供參考意見。
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文化交流愈發頻繁,各國文化涌入我國,加之網絡文化的快速傳播,加劇了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給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高校是負責傳承優秀文化、創造新型文化的重要主體,需要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職責以及時代使命,重視對現有文化進行宣傳,在助力社會文化體系建設的過程中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文化活動是高校傳承文化的有效方式,解決了傳統文化育人過于理論化的問題,以一種新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文化傳播過程中,有利于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將文化精髓內化為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文化育人是當前學校育人體系中所應用的新型理念,可以彌補以往高校在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局限性。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形成了包括文化育人在內的“七育人”長效機制。文化育人不單單可以對教育體系進行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能夠將文化元素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感受文化的內在魅力,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水平,豐厚文化底蘊,為社會輸送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文化活動是落實文化育人要求的重要抓手,能夠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文化活動會因高校在專業建設方面的差異而存在不同,但是文化活動均承載了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可以構建全員參加、全過程管理以及全方位育人的教育體系。
當前高校學生的個人思想意識存在多元化的特點,加之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學生在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學生開始熱衷于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文化信息,從而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1]。高校學生目前文化需求水平普遍層次較低,這也影響了學生個人文化觀念的形成。文化活動可以間接影響學生的文化需求,并通過活動內容滿足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的生命力以及感召力,促使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形成文化共鳴,從而提升文化需求層次,讓學生可以在文化活動中感受到存在感、成就感從而提高獲得感。大學生是渴望展示自身特長且具有活力的重要群體,在其潛在的精神世界內存在著對高層次文化的需求。然而以往高校并沒有認識到大學生文化需求的特點,只是重視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面對學業壓力以及工作壓力,學生的文化活動空間縮小,文化活動則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文化活動空間,豐富文化生活。
文化自信對于大學生而言是極其關鍵的。文化自信是學生由內而外對祖國文化認可的體現,可以帶給學生以持久的力量。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儲備軍,文化自信可以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始終堅守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德,使其可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堅守本心,從而將自己作為傳播文化、實踐文化的主體。當前文化自信意識薄弱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影響了學生個人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文化活動能夠在校園內構建良好的文明風氣,展示高校文化形象,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文化自覺,在無形之中受到文化的感召,對于年輕一代凝聚力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高校大學生多數為00后,00后生活條件相對90后、80后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環境的改變會給個人的發展帶來影響,社會整體環境的變化也會使一代人的思想意識出現變化。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對于新興文化的接受度較高,特別是廣泛流行的網絡文化、惡搞文化以及娛樂文化是大學生普遍樂于接受的文化元素。該種文化形式是社會文明體系演變的表現,但是如果沒有對其進行規范,會使文化活動形式出現泛娛樂化的現象。大學生作為校園內組織和參與文化活動的重要主體,在組織文化活動時會更加熱衷于選擇娛樂性的文化活動形式。例如,文藝匯演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活動形式,在文藝匯演中學生熱衷于選擇熱鬧、流行且具有感官刺激的活動形式。這體現了泛娛樂化正在侵蝕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念,優秀文化無法被學生所了解和接受。
在組織活動時文化活動內容和文化育人的內核出現了偏離的現象,這導致了文化活動形式化問題的產生。愛國教育是高校所關注的重點教育內容,部分高校為了能夠喚起學生的愛國意識,會選擇組織其參觀革命圣地或者通過觀看紅色影視作品的方式引起學生共鳴。但是該種活動模式其內容仍然處于淺層次,沒有將愛國文化教育的內核元素融入其中,學生在進入革命遺址進行參觀后通常只是走馬觀花式的拍照、觀看,無法對其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有深刻的理解。高校在組織文化活動時也沒有重視將學科與專業元素融入其中,難以傳播學校深厚的校史文化、特色文化,也會影響校園文化氛圍的建立。
文化活動管理是提高文化育人質量的重要方式,當前高校在文化活動管理方面存在著機制不完善的現象,這使得文化活動的開展沒有形成一定規律,難以持續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2]。例如迎新晚會、畢業晚會是每個學校均會舉辦的活動內容,目前在文化活動組織時因時間、人員、場地等各類因素的限制,文化活動缺少創新,不同學院間所舉辦的晚會活動出現了同質化的現象。學校文化活動完全憑借以往經驗,會選擇熟悉的文化活動形式,例如演講活動、集體觀影活動等,無法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也不符合文化育人的未來發展趨勢。
3.1.1 組織線上網絡活動
網絡空間是監管難度較大的一個領域,而網絡空間恰恰可以給大學生帶來最為重要的價值影響。大學生可以自由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各類文化信息,然而網絡上很多價值觀和主流價值觀存在一定偏差。例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會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不利影響,逐漸腐蝕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高校在組織文化活動時應當重視兼顧網絡空間,在網絡平臺樹立文化育人陣地,利用線上文化活動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網絡文化,幫助大學生形成辨別網絡文化是非的能力。微博是大學生所活躍的主要平臺之一,高??梢栽谖⒉┥辖M織話題討論活動,以文化元素作為核心主題,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不同人的多元文化觀,在交流時拓展文化思維,對文化能夠有更加深刻的認知。高校在組織線上討論活動時,應重視結合目前傳播廣泛的網絡文化,如將“今天你emo了嗎”作為話題發布在官方微博賬號上,可以充分調動高校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將學生的評論金句篩選出來,將其主流文化進行結合,幫助學生深入思考emo的本質,并提出緩解emo的策略,讓學生可以正確對待emo文化,避免網絡文化讓大學生出現抑郁焦慮的情緒,使其可以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
3.1.2 組織文化實踐活動
文化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體驗文化內涵的主要方式,可以更好地帶動學生情感共鳴,高校應當重視組織多樣化的文化實踐活動類型,并結合學生現階段發展需求對文化實踐活動主題進行創新。如學生即將面臨就業這一問題,高校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文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就業觀。如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點內容之一,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職業體驗活動中,和社區進行合作安排學生積極投身基層實踐,為社區人民提供相應的服務,滿足社區人民的生活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基層干部內心對于職業的熱愛以及心中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向學生滲透愛崗敬業的意識,促使學生形成奉獻理念。文化實踐活動突破了校園空間的限制,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體會文化活動的內涵和意義。通過該種方式也可以將主流文化作為文化活動的引導和基礎,避免文化活動出現泛娛樂化的問題。
文化活動內涵是影響文化活動育人效果的關鍵,高校需要對文化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并充分發揮文化活動在美育、德育、勞動教育等多方面的優勢,提升文化活動質量。如高校可以組織“我們都是追夢人”這一活動,讓學生深入思考自己的職業理想,讓學生自主編排活動節目。通過該類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展示當代大學生飛揚的青春理想,以及具有個性特色的價值理念,展示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采?;蛘吒咝?梢砸敫哐潘囆g參與到文化活動中,能夠讓學生在藝術文化活動中感受真正的美,品味傳統藝術所傳遞的文化意蘊。例如,高??梢匝垖I團隊在校園內表演經典傳統劇目,拓展學生對文化的認知,使學生在文化活動中了解各種不同文化的特色。如《汗青格勒》是蒙古族英雄史詩,展示了少數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學校可以在校內組織這一經典劇目表演活動,加強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民族團結意識,以包容的態度對待每一種的文化。
高校需要對文化活動管理機制進行調整,明確主管文化活動的職能部門和各二級單位的具體職責,堅持正確政治導向,在文化活動陣地建設工作上持續發力,創新方式、拓展載體,暢響時代主旋律,構建起長效文化育人機制。主管文化活動的職能部門要將文化活動有效的“管理”起來,就需要切實轉變職能,從“辦文化活動”轉到“管文化活動”上來,從“提文化活動數量”轉到“狠抓文化活動質量”上來。就需要通過建立校園文化建設考核指標,并將其納入到各二級單位年度考核目標中去,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校園文化管理體系。除此之外也需要加強高校文化活動品牌建設,根據學校學科專業特色組織文化活動,提高高校文化活動社會效益,在文化活動中向社會以及學生傳播優秀文化,并在不斷的文化活動實踐中對文化內容進行創新,融入時代元素,提高高校文化活動水平[3]。
高校文化活動可以落實文化育人要求,滿足學生文化需求,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對于學生個人、高校以及社會發展具有的積極作用和影響。高校應當正確認識文化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對文化活動形式以及內容進行優化和調整,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提高文化活動育人質量。同時也需要重視完善文化活動管理體系,提高文化活動開展規范化水平,發揮學校各個主體的合力優化文化活動模式,在校園內形成系統性的文化育人模式,打造校園精品文化活動品牌?!?/p>
引用
[1] 周曉惠.高校文化育人活動的實踐與探索——以西安工程大學“人文風采節”系列文化活動為例[J].就業與保障,2021(14):179-180.
[2] 王莎莉.區域傳統文化與高校美育活動結合發展探究——以閩南“非遺”舞蹈為例[J].福建商學院學報,2022(3):89-95.
[3] 吳倩.公共服務視角下高校大型校園文化活動管理策略研究[J].公關世界,2022(1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