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巍 王冬雪/文
“鄉村振興”是重大時代課題,本文從藝術設計助力農產品供銷的現實意義出發,分析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為什么要將藝術設計融入農產品供銷模式中,以及怎樣將藝術設計融入農產品供銷模式中,從而助力農產品的文化和價值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打造農產品的特色,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滿足產品供銷模式的改革和創新,促進銷售額增長,加快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并有效的加快“鄉村振興”的建設。
市場上農產品的數量逐漸增長,而質量也不相上下,產品同質化的問題逐漸突出,在如此嚴峻的市場環境中,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是脫穎而出的關鍵點。如今,消費者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他們對于農產品的層次要求也越來越高,農產品的產品設計以及供銷轉型都應該做出相對應的創新和調整,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否則無法滿足當前時代下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利用藝術設計助力農產品的供銷模式的創新不僅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形象,促進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的提高,還能促進農業產業的升級。在通過藝術設計后的農產品,其影響力可以貫穿到整個生產、銷售環節中,進而實現專業化經營,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1]。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利用藝術設計助力農產品供銷模式創新,實施特色、專業化的營銷策略,有助于提升相關企業的發展速度和企業品牌。利用藝術創意為農產品供銷模式賦能,創造出更多的溢價空間,用設計的思維搭建出一個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供銷模式,也是對這一戰略的踐行與傳播。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能夠將大量專業化、精細化、藝術化的元素融入到產品中,能夠提升農產品的藝術價值,將其更豐富的故事內核展示出來,為其梳理全新的消費亮點和發展觀念,不僅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鑒賞價值,還能使其背后企業的名聲得到提高[2]。
不同地區的農產品有不同的特點,都有屬于自己地域的特色。在地域產品設計中融入各式各樣的藝術信息或者藝術元素,能夠使地域產品設計呈現出更高的價值。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1)產品的藝術性提高,更好的藝術設計帶來更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大大提高消費者的興趣;(2)產品的實用性提高,融入了藝術文化元素的農產品,使其自身實用價值不斷往外延展;(3)產品的地域性突出,鮮明的藝術特征讓地域文化表現的更加明顯;(4)產品的文化價值提高,被賦予藝術氣息的產品也就擁有屬于自己的故事。融入藝術設計的農產品使得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也加快了不同地區的農產品不斷向外發展,提高農產品的藝術價值,以此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發展步伐,促進農產品快速銷售[3]。
當下環境中,農產品的供銷模式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以消費為導向,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銷售商與消費者的地位發生轉變,消費者的需求在不斷變化,致使農產品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方式也在不斷變化;(2)注重產品的服務和質量,農產品的同質性使農產品的銷售市場等同于一個競爭性的市場,價格的作用在此處顯得不那么重要,人們更關注的是產品的服務質量與產品的自身質量,與此同時,消費者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其對農產品有了更高的質量要求;(3)注重流通環節和營銷渠道,在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中,農產品的生產銷售的渠道比較繁瑣,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還要經歷“收購商”“批發商”“零售商”的過程,復雜的工作流程嚴重導致時間滯后,既增加了供銷成本,也影響農產品的質量。但如今,農產品的供銷模式得以創新,主要針對渠道的建設上,對渠道銷售加大了改革。比如:農產品+網絡渠道、農產品+微商、農產品+電商、農產品+餐飲等,從而降低農產品在流通環節過程中所浪費的實踐,從而大大提高農產品供銷渠道的效率,還有利于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強消費者的信任度。
農產品供銷是農村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他連接著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利用藝術設計,創新農產品的供銷模式對于鄉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藝術設計的理念怎樣應用到農產品供銷模式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2.1 加強地域特色農產品建設,維護文化多樣性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開展,農產品的經濟迎來的新的發展機遇。農產品是通過農業生產來的產品,而特色農產品是具有地域特征的農產品,是不同自然環境和文化氛圍作用下,產出的具有當地文化特征的產品,有獨特的地域性色彩。特色農產品對環境的依賴性很強,由于他的稀缺、獨特,也讓他的品質凸顯。各個地區均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和與眾不同的發展歷史,設計融入鄉村振興時應該熟知當地地理位置的特征,滲透當地文化,做好前期調研準備工作,才能對設計工作進行準確無誤的定位,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此外,也能將農產品的品牌發展起來,方便后期進行品牌銷售,還能促進地域文化建設,維護文化的多樣性。
產品的開發設計應該建立在對其進行充分的“生產性”保護的基礎上,要使各個地區得到可持續性的保護,以便農村文化產業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發揮當地文化優勢,創造優質的開發環境,增強文化藝術的優勢,擴大當地文化的傳播范圍,提升當地文化的知名度,也加大文化的影響力度。
2.2.2 注重城鄉融合的政策應用
如今,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可以盡情發揮互聯網的重要作用,在設計融入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將地域性的獨有資源與城市的具體要求結合,用設計的創意進行資源鏈接,建立專門針對農產品的供銷發展模式,通過設計活動的開展,讓群眾參與到活動中,從而獲得利益。
城鄉的融合、互動也是資源充分合理利用的表現,相對完善的投資制度、規范化的國家政策,全方位的產業設計,對于該區域內的經濟建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拿農村文化產業舉例,詳細分析該地區的特色文化,結合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結合客戶的標準開展生產銷售活動,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文化產品,以全新的營銷模式為主,建立完善的可以促進農村文化產品可持續發展的銷售系統,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這種模式直接為消費者提供不一樣的消費體驗,這種供銷模式的改革創新,不僅提高了消費者的服務質量,提升了農民的服務體驗,也加快實現城鄉文化發展建設,城鄉產業建設,構建更好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環境[4]。
創新改革是當今時代發展不變的主題。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實現長期穩定的基礎;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穩定最可靠的保證;穩定則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發展的重要要求。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客觀情況的不斷變化而有所側重。
創新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結合社會實踐來看,如果產業中沒有融入創新,那么無論生產什么產品,都會是沒有進展的重復,是機械性、流水性的生產,不具備存在價值,從而不具備吸引力,導致降低消費者的購買興趣。對于農產品的創新,就要不斷調整產品組織結構,更新產品形式、變更生產工具、創新生產手段,加快生產技術的改革,加快創新步伐,提高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產品的發展也依賴于科技的創新發展,這就要求在農業生產中,借助政府的財政力量,為鄉村產業的發展賦能,充分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備的生產資料、科學的管理方式來全方位地來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領導作用,以市場為核心,加快鄉村生產研發合作發展;第二,加強科學技術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注重鄉村地區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的建設與培育;第三,加強特色文化產業的建設,形成示范區,以“以農帶農”的方式實現全域內的多方面發展[5]。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如果想要促成農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則需要對農產品進行強而有力的品牌營銷,這一舉措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的銷售情況,帶來可觀的銷售及潤。品牌里其實蘊含了很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品牌是一個產品建設的產物,是形象代表,在眾多的產品類型中,總有一個他們專屬的形象定位,那就是品牌的存在。說到底,本研究中的鄉村文化就是品牌的其中一種類型,鄉村文化中蘊含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群眾理念等都具有豐富的價值值得探索深究。在與普通品牌的比較中,鄉村文化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內容,做好品牌營銷更有利于提升鄉村文化的發展,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而品牌同時也是一種權威的代表,品牌做的好將是農產品最好的營銷廣告[6]。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化的建設工作,基礎設施的完善、質量的提升建設、內源力的建設等都需要付出足夠多的時間、精力以及創新力,才能讓其得到有效的落實。藝術設計的全新思維模式,對品牌和產品不斷的賦予新的能量,品牌建設、合作社和貧困戶的合作,實現資本的可持續發展。基于藝術設計的方式加快地域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構建完善的鄉村經濟發展體系,有效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本文針對藝術設計助力農產品的供銷模式創新方面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支撐,為農業產業設計方面以及營銷途徑方面提供了參考,以提升農產品的綜合效益,加快農產品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農業建設環境,以農業產業有效發展為指導方針,從根本上指導鄉村實現高質量、快速的發展[7]。■
引用
[1] 林筱穎.區域民族文化景觀吸引力的旅游開發路徑研究——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J].柳州師專學報,2013(4):21-25.
[2] 鄧蘭英.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3):20-23.
[3] 鄧蘭英.繁榮發展縣域特色文化 服務柳州文化強市轉型——以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建設為例[J].法制與經濟(中旬),2012(3):85+87.
[4] 郭寅曼,季鐵.社會轉型與鄉村文化建設中的設計參與[J].裝飾,2018(4):39-43.
[5] 段勝峰,蔣金辰,皮永生.比淘寶多一里:設計介入鄉村供銷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裝飾,2018(4):28-33.
[6] 蔣友燏,閔曉蕾.基于鄉村文化資源的內生創意系統[J].裝飾,2018(4):34-38.
[7] 夏果平.非農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7):4-6.